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刺客信條:起源》 談古埃及的軍隊和武器

從《刺客信條:起源》 談古埃及的軍隊和武器

如果說《刺客信條:起源》中出現的新特色,更加多元化的武器系統無疑是其中之一,一方面,它們給玩家帶來了更為多樣化的戰鬥體驗,同時,它們也豐富了遊戲中的裝備收集元素,並在某種程度上充當了推動玩家進行探索、挑戰支線任務的動力。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腦海中的古埃及世界,很大程度上是構建在《刺客信條:起源》和一些同題材的電影之上

由於今天,人們對埃及的印象經常建立在電影和遊戲上,他們也很容易把其中的埃及當成是古埃及的全部。但事實卻並非如此,由於古埃及的文明史延續了數千年,它在不同時期實際存在著許多截然不同的特徵,這一點在武器上也不例外。總的來說,在公元前2500年之前,雖然埃及的經濟已經極為發達,甚至建造了像金字塔這樣空前絕後的建築,但它們在武器裝備領域卻是相對落後的,許多戰士使用的依然是石制兵器,直到很久之後青銅兵器才得到了普及。直到後來與西亞的文明進行了更為廣泛的接觸後,埃及人的武器才算真正跟上了時代。

《刺客信條:起源》中的七大類近戰裝備,它們的設計基本都擁有歷史原型

埃及軍隊木雕,可以看到,他們的裝備相對比較原始

埃及人何時建立了軍隊?答案要追溯到5000多年前,這時的埃及已經出現了城邦,從中也催生出了王權。但和其經濟發達程度不成正比的是,埃及早期的武器始終比較原始:基本上只有匕首、長矛、戰錘和弓箭幾類,其結構都非常簡單——幾乎無異於普通的狩獵工具。

在眾多早期武器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戰錘,因為和其它文明大量使用帶刃武器的情況不同,古代埃及人最戰錘可謂情有獨鍾。這種武器的製造非常簡單:首先將大石塊打磨成球形或多面體,然後在一頭開洞,並插入一根堅固的木棍作為手柄,這時你就獲得了一把低配版的「頭痛靈藥」。後來,隨著冶煉技術的進步,鎚頭的材質也逐漸變成了銅,其形狀也更為多樣,其表面也出現了一些圓鈕和尖刺以增加殺傷力。

一個倖存的古埃及戰錘鎚頭,中間的開孔用於插入把手

在戰鬥中,戰錘主要的用途是擊打敵人的頭顱,讓其頭骨破裂。使用這種武器並不需要多少技巧,但對使用者的體力有很大要求。另外,在早王朝時期,戰錘的樣式也出現了一定的變化,鎚頭逐漸變成了扁平的橢球型,以便增加打擊時的威力。後來,由於頭盔的出現,戰錘的擊打效果受到了很大影響,並開始從戰場上淡出,但另一方面,它們仍然在雕刻中保持了極高的出鏡率,其中經常有法老手持戰錘打擊敵人的場景——久而久之,戰錘也成了埃及王權的一個重要象徵。

埃及早期歷史中最著名的文物:納爾邁調色板。其中可以看到,埃及第一王朝的首位法老:納爾邁正手持戰錘懲戒敵人

至於埃及的弓箭也非常原始,它們只在近距離有效,精確度也相當有限。與當年其它國家的軍隊一樣,埃及的弓箭手都是從下層農民中臨時招募的,因為當時他們依舊保留著狩獵的習慣。在投入前線時,他們會攜帶有青銅和燧石箭頭的弓箭。一些士兵還會穿著皮衣、攜帶皮革盾牌,但大部分人通常只是身著一條皮革短褲,甚至會在近乎赤身裸體的情況下投入前線。

由於勞役繁重、民眾不堪壓榨,早王朝在一連串叛亂中崩潰,埃及進入了一個動蕩不安的時期。在當時,各個城邦的統治者各自為政,並為了爭權奪利攻擊不已。

在其中,一座名為底比斯的城市脫穎而出,在公元前2040年,它憑藉強大的政治經濟實力將埃及再次統一。由此,這片土地被帶進了一個新時代——它也被稱為中王國。隨著埃及的國力蒸蒸日上,在規模和武器裝備的精良程度上,埃及的武裝力量也躍升了一個台階,期間甚至出現了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職業軍隊,戰士們也裝備了更為先進和精良的武器。按照一位埃及歷史學家的描述,當時埃及軍隊中已經有了重步兵和輕步兵,其中前者攜帶著木製或皮革盾牌、手持銅製的長矛和短劍,同時全身還配有皮甲。至於輕步兵的裝備則單薄的多,他們沒有頭盔和鎧甲,在戰場上主要使用弓箭殺敵。

壁畫上的埃及弓箭手

在這個時期,弓箭手們使用的依舊是簡單的直拉弓,使用的弓箭以蘆葦為箭桿,箭頭的材料則為青銅。在敵軍逼近時,他們會使用一把匕首護身。由於武器製造技術比較原始,這些匕首的刀刃和手柄往往不是一體成型的,而是綁在或是鉚接在了手柄上——這導致它們的堅固程度很成問題,在遭遇強有力的擊打時,刀刃將很有可能這段,或是同手柄分離。

中王國時期的匕首,其手柄已經折斷

然而隨著時間流逝,中王國時期也出現了一些需要較高冶煉工藝的大型武器,比如埃及戰斧。和後來出現的戰斧不同,這種武器的本質實際是安裝在一根長木杆上的月牙形大刀片,在《刺客信條:起源》中基本對應的是「Heavy Blade」,即「重型利器」。和戰錘一樣,它也需要使用者雙手揮動。由於其長度和砍殺威力遠遠超過了普通的長矛、劍和匕首,因此在集群作戰中,它們很快成了一種可怕的存在。

埃及戰斧的斧頭,它們實際是一種固定在木杆上的大刀片

手持戰斧和獸皮盾的埃及士兵

對當時埃及士兵來說,戰斧造成的傷口無疑是揮之不去的夢魘,它們可以瞬間砍斷肢體,在軀體上製造暴露的開放性創面——這在醫療條件落後的古代幾乎沒有癒合的可能性。另外,當年埃及士兵的防具只限於皮革製成的上衣和長褲,它們在戰斧面前幾乎不堪一擊。戰爭的形態由此變得更加殘忍,隨之產生的傷亡數字也邁上了一個新台階。

辛努塞爾特三世

如果說武器的進步帶來了什麼積極影響,那麼,其中一點也許在於它鞏固了埃及的王權,進而方便了法老們開疆拓土。其中的佼佼者莫過於辛努塞爾特三世——中王國時期最偉大的國王和戰士。憑藉裝備良好、組織嚴密的大軍,他向周邊發動了一連串戰爭:向西北,他的大軍攻入了利比亞,向東北則進入了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區。

但辛努塞爾特三世軍事行動的重頭戲在南方的努比亞——也就是今天的蘇丹境內。辛努塞爾特三世的目標是當地富饒的礦產。在統治的中後期,他向努比亞至少6次大舉派兵,並建造了一批用於鎮壓當地人的堡壘——在一段時間內,埃及軍隊幾乎所向披靡。

辛努塞爾特三世在南部建造的大型堡壘的復原圖

但這種情況將很快發生改變。和許多古代的文明一樣,中王國的輝煌時期並沒有永遠持續,在上層的爭權奪利之下,埃及社會很快陷入了危機,與此同時,一股強大的外敵則趁機入侵了埃及的北部。這個民族被稱為喜克索斯人,他們可能起源於西亞,由於和地方政權的交易,他們逐漸滲透進埃及,進而控制了大片土地。

在埃及之前的歷史上,這樣的事情完全是聞所未聞,雖然其具體過程仍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喜克索斯人之所以能屢屢得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手中的先進武器。

一名埃及歷史學者後來這樣描述喜克索斯人在埃及軍事歷史上的作用:「來自西亞的喜克索斯人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讓兩個地區的人民和文化進行了接觸。他們給埃及帶來了馬拉的戰車,以動物的筋和角為加強材料的複合弓——它的威力和射程幾乎完全壓倒了傳統的埃及直拉弓。另外,還有一種名叫Khopesh的彎刀,這種彎刀的結構非常特殊,它的前半部分很像一把鐮刀,手柄部分則是直的。」

Khopesh,即《刺客信條:起源》中的鐮刀劍

這種別具特色的武器也在《刺客信條:起源》中出現,它直譯過來就是「鐮刀劍」,通常附帶有出血屬性,在許多作品中,它也是古代埃及武士的象徵。這種武器的長度在50到60厘米左右,有時內外兩側都會開刃,在戰鬥中,其外刃能砍出割裂性的深傷口,而內刃則用於勾切,或是鉤住對手的武器和盾牌。由於採用了整體鑄造工藝,再加上冶煉技術的進步,Khopesh比傳統的短劍和匕首殺傷力更強,並方便了武士在近距離進行斬擊。

古埃及的戰車,戰車上手持弓箭的就是埃及史上最有名的統治者拉美西斯二世,他的事迹我們將在後面提到

另外,喜克索斯人的弓箭和戰車也構成了一個可怕的組合,它可以在平原戰場上快速馳騁,包抄步兵方陣,並射殺落單的敵軍士兵。與此同時,在這個時期,埃及境內還出現了另一種樣式的戰斧,這種戰斧從斧刃到握柄都全部使用金屬製造,比之前的戰斧更為沉重,威力也自然更大——當然,與前面的幾種武器不同,一些考古學家認為,它可能來自埃及本土工匠的自行改進。

埃及當時還出現了一體鑄造的戰斧,但這裡的展示文物似乎是一種儀式用品

事實上,喜克索斯人不止為埃及帶來了更精良的武器,還給他們帶來了生產這些武器的技術,雖然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肯定進行過嚴格保密,但隨著時間流逝,許多技術還是被埃及人偷偷學了過去,並反過來用於對付喜克索斯人自己:在過去1000多年中,埃及還從來沒有落入外族的統治者之手,但現在,喜克索斯人卻在他們最富庶的地區耀武揚威、橫徵暴斂,這在埃及人當中激起了一種樸素的愛國熱情:在埃及南部一些統治者的帶領下,他們開始從喜克索斯人手中收復失地。

這一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數十年,最終將喜克索斯人趕出埃及的,是前1570年-前1544年在位的雅赫摩斯一世,而在他大舉用兵前,其先祖們則以底比斯為中心據點,進行了長期的準備和經營。有趣的是,按照對當時戰場的考古發掘,埃及軍隊在在武器質量上已經超過了喜克索斯人的產品,這顯然表明他們已經從敵人手中發揚了武器的製作工藝。不僅如此,考古學家們還發現,喜克索斯人的武器質量反而不如來到埃及之初,這表明,他們在不斷在戰爭中遭到了埃及人的打擊和削弱。

一名考古學家曾這樣描述對喜克索斯人都城阿瓦里斯的發掘成果:

「在D/3區域出土的戰斧和匕首是純銅鑄造的,而來自早期地層的武器材質則是含錫的青銅,在用作武器時,後者的銳度和韌性明顯更高;相比之下,同期埃及軍隊的武器也使用的是這種材料,不難想見,這為底比斯人在近戰中贏得了巨大的優勢。」

雅赫摩斯一世雕像,他將喜克索斯人趕出了埃及

雅赫摩斯一世用這些武器擊敗了喜克索斯人,從而恢復了埃及的獨立。至於他的繼任者們則用這些武器不斷拓展著埃及的邊界,並開啟了一個名為「新王國」的全新紀元。在這段時期,埃及也從一個經濟和軍事強國搖身一變,變成了橫跨亞非兩個大洲的洲際帝國,並同敘利亞地區的各個王國,以及更北面的赫梯人爆發了多次大規模戰役。

在這個時期,埃及軍隊的裝備水平也出現了顯著提高。同時,他們也從敵人那裡學習和掌握了更多新武器的生產技術。此時,三角弓、金屬頭盔、鎖子甲和Khopesh彎刀已經成了埃及士兵的標準裝備。同時,隨著埃及工匠們不斷調試錫和銅的比例,其武器中青銅的質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另外,在當時,另一個顯著的變化,是埃及軍隊變得愈發專業,雖然大部分步兵仍然需要從農民中臨時徵召,但一些職業化的部隊已經出現——這也意味著,他們往往擁有更精良的裝備,並接受了更充分的訓練。在當時,埃及的軍隊已經不再是從各個城邦招募而來的烏合之眾,其中兵種分工非常明確,包括了戰車部隊、步兵和弓箭手。一個軍團的編製為5000人,並以埃及人崇拜的神明命名。

在戰時,法老將擔任軍隊的總司令和戰車部隊的指揮官,其屬下的大臣則管理後勤和補給線。有時,法老還會從努比亞地區招募僱傭軍以增強軍力,其中最著名的僱傭兵莫過於「Medjay」,最初他們主要擔任要塞的衛戍部隊和禁衛軍,戰時負責衝鋒陷陣,但後來,其逐漸變成了法老的密探和治安官——《刺客信條:起源》里的巴耶克,從事的就是這種職業。

巴耶克的職業就是Medjay,該職業曾經是法老麾下最精銳的部隊

在新王國時期的公元前1274年,爆發了一場名垂史冊的大型戰役——卡迭石之戰。交戰的一方是史上最有名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另一方則是赫梯人的君主穆瓦塔里二世。在這場戰役中,雙方一共投入了超過3萬名士兵和數千輛雙輪戰車。儘管最終實際是以平局收場,但至少在埃及的神廟雕刻和方尖碑上,經常可以看到拉美西斯二世對這場戰鬥的吹噓。

卡迭石之戰:赫梯人駕駛戰車向法老的親衛隊發動衝擊

在卡迭石戰役之後,埃及和赫梯人簽訂了世界上第一部現存的國際和平條約,作為條款的一部分,赫梯人答應派出武器工匠為埃及效力,期間,他們將向埃及人傳授武器製造技術,其中包括了製造當時深受青睞的赫梯盾牌和長劍(長度在70厘米左右)。

這些裝備就像當時赫梯軍隊的標準配置一樣,是由鐵製造的,其生產則被嚴格限制在官營作坊中。在骯髒、炎熱和危險的環境下,工匠們將這些前所未聞金屬製品生產出來,並成為法老精銳部隊手中的武器。

然而,儘管拉美西斯二世對生產鐵制武器不惜工本,但它們仍然無法在埃及軍隊中實現普及。因為冶煉和鍛鐵需要燃燒大量木材,但位於沙漠邊緣的埃及卻不具備這些資源。

《起源》DLC「法老的詛咒」中的拉美西斯二世,在歷史上,這位法老以長壽聞名,享壽91歲

在拉美西斯二世死後,其繼承者們的軍隊始終沒有足夠數量的鐵制武器。在迎擊「海上民族(即來自地中海東部的各航海民族)」和利比亞人入侵時,大部分埃及軍隊依舊使用的是傳統的青銅武器。隨著新王國的衰落,其軍隊也逐分崩離析,在此期間,幾乎沒有法老組建起裝備精良的軍隊。

公元前1000年之後,埃及的輝煌幾乎蕩然無存,先是神廟祭司取代了法老,掌握了全國的經濟和政治權力,同時整個國家也在外敵入侵和貴族割據之下風雨飄搖,在公元前525年–前332年之間,整個埃及幾乎都處在了波斯人的統治之下。後來,波斯的統治又被希臘人推翻,後者在當地建立了托勒密王朝,而《刺客信條:起源》主角巴耶克所處的年代,就是正值這一王朝的末世。由於托勒密王朝的開國者是一群來自希臘的職業軍人,他們的到來也極大改變了埃及軍隊的裝備和作戰形態。

具體到《刺客信條:起源》的時期,當時埃及境內的武器可謂五花八門,在民間還保留著相當數量的傳統武器,如Khopesh、和各種土製的弓箭和長矛,普通百姓和一些地主會用它們防身,或是保衛自己的財產;至於軍隊的裝備則和當時希臘世界的主流非常接近。

托勒密王朝的創建者托勒密一世,他曾是亞歷山大大帝麾下的將軍

作為外來統治者,托勒密王朝的君主們清楚,埃及人對他們始終心存抵觸。但另一方面,他們卻掌握了埃及的巨大財富,這使得他們得以招募裝備精良的軍隊,來鞏固自己的政權。也正是因此,托勒密王朝最終存在了超過260年,直到公元前30年才被羅馬推翻。

托勒密王朝期間,軍隊中最為精銳的是禁衛軍,他們是長期服役的職業軍人,同時有著最精良的裝備。在最早的一批成員中,甚至不乏隨亞歷山大大帝遠征亞洲的老兵,他們有些後來作為托勒密一世的部下來到了埃及,並在當地結婚生子,定居下來。他們的總人數總共有3700人,其中700人是騎兵,3000人是步兵,他們使用的都是希臘式的武器裝備。

其中,騎兵使用的是一種名叫「Xyston」的騎兵長矛,它們由山茱萸木支撐,長度甚至可以接近4米,由於重量和長度都非常可觀,它們基本上需要雙手握持;另外在槍的另一端也安裝了一個矛頭,它可用來保持平衡,如果折斷,也可以用另一頭繼續戰鬥。

禁衛軍的騎兵

在禁衛軍中,步兵又分兩類,其中一類是重步兵,他們的裝備包括了一套青銅胸甲、頭盔,一件橢圓形的盾牌,還有短劍、長矛和標槍,其中後三者分別用於近距離混戰、方陣交鋒和遠程投擲。

在托勒密王朝時期,軍隊中的短劍一共包括兩類,一類是傳統的希臘式短劍,它們被稱為「Xiphos」,它們的長度只有20-30厘米,外觀像柳葉,而之所以採用這種設計,又是為了將力道集中在劍身的中部,以獲得最大的殺傷力。至於另一種短劍被稱為「Kopis」,顧名思義,它正是由埃及傳統的彎刀「Khopesh」衍生而來,但與後者相比,這種武器更為短小精悍,而且有著更強的韌性和耐用性,在近戰時比「Khopesh」更方便揮舞,並製造不亞於後者的殺傷。

希臘式短劍Xiphos曾在托勒密時代的軍隊中被廣泛採用

用現代工藝製作的Kopis短劍,它們的設計參考了埃及彎刀Khopesh

當然,在作戰模式以密集方陣為主的年代,短劍只有在長矛折斷,或雙方陷入近距離混戰的情況下才會派上用場,在更多的情況下,托勒密時代的士兵們會集團作戰,並使用標準的希臘長矛,它們的長度有時會達到六米。由於其重量如此之大,它們有時需要雙手握持,甚至架在前一排士兵的肩頭。當這些方陣在開闊的平原上前進時,幾乎沒有什麼血肉之軀能阻擋他們。另外,在一些場合之下,托勒密王朝的士兵們還會使用投槍對敵人進行殺傷,這些投槍長度約為2米,在戰場上,士兵們會將其槍頭插在地面上待用。而輕步兵方面,他們的武器主要與重步兵相同,但一般只穿皮鎧或只有一件布外套,使用的盾牌也比重步兵的尺寸小一些。

托勒密王朝禁衛軍的一名軍官

在托勒密王朝,禁衛軍是常備部隊,一旦爆發戰爭,構成軍隊主力的方陣步兵將從希臘定居者中臨時徵召,後來,一部分埃及人也被選拔出來,並接受了希臘式的訓練。這些普通步兵在武器上禁衛軍的輕步兵幾乎沒有區別。另外,為填補兵力的不足,托勒密王朝還在大肆招募僱傭兵——來自埃及的豐厚財政收入得以支撐起其中龐大的開銷。其中一部分傭兵來自希臘地區,他們主要作為重步兵投入戰鬥。另外,他們還大量招募來自克里特島的弓箭手、羅德島的投石兵,還有阿拉伯地區的騎兵,以將其編入邊境的要塞中,或是充當戰場上的輔助部隊。

在托勒密王朝的後期,隨著羅馬的崛起,後者的軍事力量也滲透進了埃及,越來越多的羅馬退伍軍人也來到了埃及定居,成為僱傭兵。他們的裝備和當時的羅馬士兵類似,都使用以短劍、投槍和大號方盾作為裝備。這些人目無法紀,給埃及社會帶來了許多問題,而這一點也在《刺客信條:起源》中有所體現。

《刺客信條:起源》中的「埃及豔后」

在托勒密王朝末期,被稱為「Gabiniani」的羅馬僱傭兵更是捲入了宮廷糾紛,在托勒密十三世統治期間,他曾利用這些僱傭並對抗他的姐姐——也就是今天人們所稱的「埃及豔后」——克里歐帕特拉七世。在公元前49年,他佔據上風,將克里歐帕特拉趕出了亞歷山大,讓她只能躲藏到埃及南部地區。

而在同一時期的羅馬內戰中,這些僱傭兵最初旗幟鮮明地支持龐培,然而,他們很快發現自己打錯了算盤,因為龐培很快在與凱撒的交戰中敗北,並倉皇逃到了埃及。這些見風使舵的人們立刻調轉陣營,慫恿托勒密十三世斬下了龐培的頭顱,試圖以此作為安撫凱撒的禮品。

《刺客信條:起源》中的凱撒

但令人意外的是,凱撒對此大發雷霆,因為龐培生前擔任過羅馬共和國的執政官,還曾經是凱撒的女婿,他將這一舉動視為極大的侮辱。在派出部隊佔領亞歷山大的同時,他還將克里歐帕特拉七世帶回了亞歷山大。這很快引發了一場規模更大的衝突,僱傭兵和各路勢力聯合起來,將凱撒一行圍在了亞歷山大城內。

在後來的戰鬥中,凱撒巧妙地化解了危機,將這股興風作浪的勢力一舉消滅。但埃及卻愈發成了羅馬人的附庸,而這一幕,也恰恰充當了《刺客信條:起源》中的時代背景,在此之後,埃及逐漸淪為了羅馬的一部分,其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也逐漸融入了以羅馬為主導的、地中海世界的宏大體系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遊民星空 的精彩文章:

《守望先鋒》新英雄布麗吉塔公布 托比昂女兒「小號」萊因哈特
《黑暗之魂3》沙力萬原是最終boss 無主墓地有三個版本

TAG:遊民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