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賣不動的iPhone讓華爾街恐慌 蘋果必須靠內容建設保增長

賣不動的iPhone讓華爾街恐慌 蘋果必須靠內容建設保增長

騰訊科技訊據外媒報道,本月月中,在紐約的燈塔劇場,蘋果發布了公司旗下的最新「產品」,它們希望這款產品能幫助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維持現有勢頭。不過,這款產品並不是什麼設計炫酷的硬體,而是現年71歲的美國搖滾女詩人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

Apple Music團隊負責人上台講了一通後,史密斯和她的樂團上台奉獻了一場精彩的表演。這場表演也預示了蘋果未來的方向,它們要在內容建設上發力了。

本周二,蘋果將公布今年第一季度財報,毫無疑問這家公司能拿出一張漂亮的財務報表。不過,隨著iPhone黃金時代的消逝,這家世界第一公司也正在尋找新的營收來源,而史密斯就是蘋果找尋到的重要棋子之一。

低調的蘋果其實已經將觸手伸向了內容的生產和分發環節,在過去三年里它們從設計和奢侈品行業挖來了不少大牌,其中就包括伊夫聖羅蘭(YSL)前任CEO保羅-丹尼夫和巴寶莉前任CEO安吉拉-阿倫茨。

除此之外,在10億美元收購Beats後,蘋果還得到了吉米-愛奧文、Dr Dre和Nine Inch Nails等知名音樂人的幫助,Apple Music也由此誕生。現在這項服務已經有了3600萬付費用戶,在美國即將超越主要競爭對手Spotify登頂。

現在,還有傳聞稱蘋果有興趣購買麻煩纏身的雜誌發行商Condé Nast,並通過這次併購成功轉型成為一家奢侈品時尚配件、生活方式和內容品牌,而這一轉型其實從Apple Watch發布伊始就開始了。

這場聲勢浩大的轉型能幫蘋果擺脫硬體銷量不振的束縛嗎?

肯定有人會說你想多了,蘋果可是年營收610億美元,單季能賣出5400萬台iPhone,拿走業界大部分利潤的超級公司。不過,無論其體量多大,本周二的財報還是會讓它「現出原形」,華爾街分析師都擔心用戶持續走低的消費熱情會為iPhone產品線埋下巨大隱患。

蘋果亞洲供應鏈放出的消息顯示,蘋果可能會進一步縮減iPhone X的產量目標,這款站上1000美元的超級產品恐怕難以給蘋果帶來預言中的超級周期了。

今年三月月中,蘋果股價還保持在182美元,但上周已經一路下滑到162美元,市值蒸發數百億美元。

GBH Insights分析師丹尼爾-埃文斯就表示:「華爾街已經進入了全面恐慌狀態。」

亞洲供應鏈傳來的壞消息讓人不由自主的想起「iPhone X銷售疲軟和1000美元這個讓人望而卻步的門檻」。不過,這還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今年9月新款iPhone問世後銷量是否會再讓人失望。

不過,帕蒂-史密斯只是蘋果B計劃中的一小部分罷了。長期關注蘋果的投資人吉恩-蒙斯特就表示,矽谷巨頭會在原創視頻、音樂和出版商加大投入,2022年一年就會砸下42億美元,而去年蘋果的投入僅為5億美元(今年預計為10億美元)。

「從歷史上來看,蘋果一直是重要的內容分發平台,但現在它們要直接掌控自己的內容了,這將改變整個生態鏈。」蒙斯特說道。

在他看來,蘋果正在向亞馬遜的模式靠攏,掙錢並非第一要務,但內容業務為它們提供了增長的好機會。

蒙斯特指出,「內容為王這點無可辯駁,科技公司們也理解到了這一點。對蘋果來說,賣內容能幫著賣iPhone。對谷歌來說,賣內容能提升廣告收入,而亞馬遜的內容則推動了Prime會員的成長。」

雖然蘋果已經加大了內容投入,但與Netflix的68億美元與亞馬遜的83億美元(現在已經達到45億美元)相比,還是有些小巫見大巫。

「未來五年內,我們認為視頻、音樂和印刷內容將迎來大整合趨勢,這也是各家公司努力的方向。」蒙斯特解釋道。

不過,雖然投入不小,但蘋果至今在原創內容上都沒有什麼建樹。它們推出的開發者真人秀和拼車卡拉OK節目收視都較為一般。反觀Netflix和亞馬遜,人家投拍的片子已經拿獎拿到手軟了。當然,矽谷巨頭還在努力,它們日程表上的項目和製作人可都是大牌。

蘋果不僅在視頻領域反應慢了一拍,音樂上其實也有些落後,它們收購Beats後居然浪費了五年時間才把Beats Music轉換成現在的服務,如果沒有iPhone積累的龐大用戶基數,恐怕這項服務最終也會涼涼。曾經靠著iTunes改變了整個音樂行業的蘋果,在流媒體道路上確實趕了個晚集。

蒙斯特認為,蘋果的視頻、音樂與印刷內容訂閱包付費金額可能會定在15美元每月,與亞馬遜或Netflix保持在同樣水平。

內容之路就像摸著石頭過河,但蘋果必須邁出這一步。(編譯/銳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科技 的精彩文章:

扎克伯格參加聽證會,他會被問及哪些問題?這裡有份小抄
庫克:Facebook在個人隱私保護方面水準太低

TAG:騰訊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