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試題解析》來了

《試題解析》來了

果然是一個枯燥無味的公眾號,一來就是試題解析。

連續寫完這麼多道題的解析,感受如圖:

第四課是手寫掃描版的,湊合看:

第一單元是電子版的:

第一單元易錯集訓

刷易錯

1、精耕細作的含義是農民在有限的土地上進行精細的耕作,包括改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達到提高畝產量的目的。題目中漚草作肥、深耕、施肥等屬於生產技術的改進,屬於精耕細作體系。

2、材料反映的是漢代鐵農具的改進和對耕牛的重視,鐵農具的改進屬於精耕細作,因此可以體現精耕細作農業有了一定發展,B選項對。A和D選項與題目無關。漢代農業仍然停留在鐵犁牛耕體系,沒有發生質的變化,C選項錯。

3、自然經濟指的是以自給自足為主的經濟,原始社會已經產生,不一定指的是農業,涉及範圍廣。小農經濟指的是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小農經濟屬於自然經濟的一種表現形式。小農經濟表現為男耕女織,即穀物種植和紡紗織布兩大行業結合,絕大多數用於自給自足,剩餘進行交換。題目中提到了男耕女織中織的這一部分和其他副業(如畜牧業、園藝種植)加起來佔40%以上,一方面說明穀物種植仍然是主體,男耕女織的經濟模式仍然為主,但同時古代的農民也發展出了更多的副業,佔據一定比重,加深了我們對古代小農經濟的認識,選擇C選項。對古代抑商政策的固有認識應該是古代普遍奉行抑商政策,推翻意即此時不抑商,題目這些農產品是否用於交換不可知,所以看不出是否抑制商業,A錯。題目肯定小農經濟以男耕女織為主,沒有否定古代農業基本特點,B錯。題目講的是農民家庭的紡織業,屬於家庭手工業,不屬於民營手工業,D錯。

4、明代江南地區蠶桑紡織業發達,原來的男耕女織這種家庭內部的分工發生了變化,男子採桑、女子喂蠶,這種新的分工依舊在家庭內完成,因此體現的仍然是家庭為單位的經營方式,選D。A無法看出,古代農民要承受沉重的賦稅,生活並不悠閑和富足,B錯。C精耕細作無法體現。

5、材料體現的是農業、手工業、商業、山澤開發四個行業都非常重要。

6、材料意思是無論官府還是民間,對於那些立有契約、僱傭年份比較久的,都視為僱工人(古代具有特定法律身份的僱傭,是僱主家的奴僕,人身相對不自由),而那些僱傭時日比較短的則當做普通人對待(相對自由的僱傭關係),說明僱主和短期僱工之間存在自由僱傭關係。其餘選項無關。

7、注意兩個關鍵字句——「迥異於傳統」(和傳統封建經濟模式不同)、「工業文明的傾向」(資本主義性質),綜合二者,應該說的是明朝中後期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即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係。

8、司母戊鼎是商代青銅器,A錯;素紗襌衣是絲織品,不是棉紡織品,B錯;水排是東漢杜詩發明的水利鼓風冶鐵工具,不是灌溉工具,C錯。因此選D。

9、從表格中可以獲取的信息是:土地兼并現象較為嚴重,租佃經濟發達,民營手工工場發達,商業有一定發展。從民營手工工場非常發達這點可以推出,明代江南地區可能性較大,明代江南地區手工業較為發達,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大量失地無地的人成為手工工場的僱傭工人,就業人數增加。再結合明清兩朝土地兼并較為嚴重,租佃經濟發達可確認答案為D。

第一單元綜合訓練

刷綜合

1、「盜徙封,贖耐」意思是私自破壞地界(盜取他人土地),要以被判處提取鬢髮來贖罪,說明秦朝保護私人土地,選D項。A項錯在誤解贖耐的意思,並不是用錢來贖罪。B錯在這一規定並不是為了治理國家,而是為了保護私有土地。C錯在不是打擊盜竊犯罪而是專門打擊侵吞土地的行為。

2、精耕細作的意思正是改進、改良耕作技術,提高畝產量,符合題意。再次強調精耕細作的含義。

3、由「逋亡奸偽無所容足。而朝廷宮寺、民居市區不復相參」可以看出這是在加強官府的控制,具有嚴格的要求,故選C。由「民居市區不復相參」可以看出隋朝坊市分開,有明確界限,這不利於商業的發展,排除掉A和D,材料中提到隋朝道路橫豎交通,像棋盤一樣分布,這種道路設計顯然有利於居民出行,但並不是都城建造者,即統治者的主要意圖,B錯。

4、隋唐在京杭大運河的影響下,水路商運較為發達,從題目中「商船規模宏大」、航行範圍跨度大、每年往返一次可以看出。題目並沒有涉及女性經濟地位的提高,排除B和D,古代女性地位較低,一般不會存在女性經濟地位如此高的情況。題目不是單獨體現造船業發達,注意是「商船」、為了經商獲利而建造。並且是商船中存在這樣的船隻,屬於個別現象,個別不能看出整體,無法體現整個造船業發達。

5、材料講的是交子攜帶方面,便於運輸,故選C。

6、材料反映的是小農經濟中男耕女織這種分工,故選D。

7、明代麻的種植量大大減少,聯繫所學,主要是因為元代黃道婆發明的先進的棉紡織技術的推廣,使棉布取代麻布成為人們的主要衣著布料來源。

8、材料體現的是不同地區生產不同的產品,各有特色,不同地區這種生產專業化趨勢加強,選C。A放棄一詞錯誤,古代普遍奉行重農抑商政策;題目沒有體現兩地間的跨區域商品交易,B錯;沒有體現因為工商業的發展而帶動大量工商業市鎮的出現,D錯。

9、題目體現的是海禁政策造成沿海人民生計被斷,失去生計的商人轉而變成流寇,影響社會治安,故選B。海禁政策是為了防範沿海倭患,不是由自然經濟決定,A錯;海禁阻礙海外貿易,C錯;沒有提到民間商業糾紛,D錯。

10、古代受重農抑商政策、社會賤商思想的影響,商人在經商致富後往往把資金用於買田置地,沒有進一步投資到工商業當中,不利於工商業擴大生產規模。

11、題目反映的是生產技術、生產方式的改進,屬於精耕細作。

12、蠶桑業和棉紡織沒有關係,主要和絲織業有關,A錯;洋務企業是19世紀60-90年代,主要是咸豐皇帝和光緒皇帝年間,C錯;經濟重心的南移主要指的是從北方轉移到江南地區,珠江流域總的經濟實力並沒有超過江南地區。而到清朝嘉慶、道光年間珠江流域的蠶桑業卻快速發展超過江南地區,這種現象並不是經濟重心作用的結果,那麼最有可能的就是清朝實行閉關鎖國,只開放廣州一處作為通商口岸,珠江流域對外貿易的發展帶動絲織品的出口,從而推動蠶桑業的發展。

刷真題

1、材料表明農業收益的增加使得一個農夫也可以養活一個家庭,有利於改變夏商周集體耕作的模式,形成以家庭為單位的經營方式,促進個體小農經濟的形成,選A。農業發展可以為手工業商業提供一定的原材料和商品,農民受益增加提高購買力,因此農業發展有利於促進手工業商業的發展,B錯;畜力和鐵農具是農業收益增加的原因而不是結果,C項顛倒因果關係。農業收益的增加會促使地主進一步去兼并農民的土地,獲得更大利潤,使土地日益往地主手中集中,促進大土地所有制(一個人佔有大量土地的土地形式,如田莊經濟模式)的形成。

2、西漢前期,天下初定,戰亂剛剛結束,各個經濟領域的人發財致富側面反映當時經濟有所發展,C對;A錯在「根本」太過絕對,古代普遍信奉儒家重義輕利的義利觀;B錯在漢朝奉行重農抑商政策,加強專賣制度等,沒有提高工商業者地位,題目也看不出地位提高,只看得出財富的雄厚;D錯在沒有出現地方豪強勢力,控制二字太過誇大也沒有體現,傾郡傾縣只是說明財富的雄厚,郡縣首富,無法體現控制郡縣。

3、從這幅圖比較直觀可以看出人們進行一種集體耕作的方式,排除A;看不出工具和生產技術的進步,無法體現精耕細作,排除B;由於是漢代,封建社會時期,土地公有制主要存在於奴隸社會時期,可以排除C;漢代土地兼并造成農民失去土地,不得不在地主的土地上耕作,出現了大地主田莊上的集體生產情形。

4、少種多收,即追求效益最大化,A對;題目提到強調農戶不要過度擴大耕地面積並不會遏止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主要是豪強地主兼并農民的土地,農民無法兼并土地,因此和土地兼并無關,B錯;精耕細作模式促進小農經濟的進步,C表述錯;題目沒有體現人地矛盾,人地矛盾即人多地少,人口膨脹土地量不足,D錯。

5、北方人從取笑南方人喝茶到販茶賣茶,體現出南方對北方商業和日常飲食文化的影響,即經濟和文化影響力上升,選C。A錯在開始二字;B錯在趨於一致誇大材料現象;D發生在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經濟實力超過北方。

6、從表格可知,四種佔地規模中,小規模的20畝以下和20-130畝加起來超過九成,超過300畝的僅占極少比重,說明當地土地兼并並不嚴重。大多數農民有自己的土地,自耕農經濟盛行,選A。均田制在唐前期已經瓦解,C錯;題目和農業效率無關,D錯。

7、促成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動力應該是江南地區生產力的進步,隨著北民南遷,帶去了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南方的進一步開發和發展,經濟重心逐步南移。主要動力應該從生產力的推動作用角度考慮。海外貿易的拓展是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動力。

8、題目意思是宋代土地兼并現象比較突出,導致多數人民失去土地淪為佃戶即「客戶」。宋代一朝土地兼并突出主要原因是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租佃經濟的發展並不意味著經濟的衰退,A錯,相反宋代不抑兼并是為了順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實際,不抑兼并是宋代統治者推行的政策,D錯。坊市制度崩潰和此題無關,C錯。

9、中國古代實行防禦性的海洋政策,政府不鼓勵海洋開發,此題與海洋開發也無關,海上保護神和婦幼保護神和鼓勵海洋開發沒有什麼必然聯繫,故A項錯誤.

宋代受理學影響,女性社會地位低下,對女性神話人物的民間崇拜,並不意味著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項錯誤.

東南沿海地區的民間崇拜得到了政府認可,反映出隨著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其經濟社會影響力上升,故C項正確.

朝廷認可東南沿海地區民間崇拜,是維護統治的需要,不能表明其統治思想與民眾觀念趨向一致,故D項錯誤.

10、結合史實,宋代中央集權高度強化,A錯;宋代大一統,流民問題嚴重不符合實際,戰亂動蕩時期才會產生大量流民,B錯;宋代「不抑兼并」,因此土地兼并問題不可能緩和;由於不抑兼并,所以土地兼并問題加劇,失去土地的農民越來越多,自耕小農衰退,故選D。

11、材料意思是四川地區商人因為鐵錢太重,私自發行紙幣交子,由十六戶富商主持發行。後來因為富戶資金不足不能償還債務,導致因為紙幣交子引發的商業糾紛越來越多。這表明交子當時在四川地區起到交易憑證的功能,選A。交子產生於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交子發行後才引起民間商業糾紛,因此B選項顛倒前因後果;交子發行後富商地位並沒有提高,C錯;D項與題目無關。

12、東晉南朝、唐後期、南宋三個時期有個共同特點,北方處於戰亂當中,南方相對穩定,因此這三個時期南方經濟發展主要應該是北方戰亂南方相對穩定,北民南遷,帶去北方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鐵農具戰國推廣,漢代普及,漢代以後都普遍使用鐵農具,而唯獨這三個時期江南地區農業發展很快,主要原因應該不是因為鐵農具推廣普及,A錯;屯田制主要是曹魏時期,三國時期。稅制新教材基本不作介紹,三個時期的稅制改革並沒有推動農民生產積極性。

13、明朝原本就是統一的,因此A錯;明成祖從南京遷都北京,和抑制商幫無關,C錯;南北經濟文化格局從南宋開始重心就已經在南方,沒有發生改變,D錯;都城從南方遷到北方,無疑會促進南北之間的貿易發展,北方皇族和官府貴族的消費品都得依託經濟發達的南方地區,勢必會促進南北之間這種跨區域的長途貿易發展,因此選B。

14、明朝已經完成經濟重心的南移,江南地區成為經濟重心,經濟超過北方,並不是嶺南地區經濟超過北方,A錯;B錯在嶺南並不是商人活動主要地區,江南地區才是經濟重心;C錯在當時中國早已經實現貨幣經濟,以貨幣為媒介進行商品交易。題目意為南北之間進行不同商品的交易,北方主要向南方販運金帛輕細之物,南方主要向南方販運鹽鐵粗重之物。因此選D。

15、經濟作物一般作為商品出售,糧食作物種植減少,經濟作物種植種植增加,說明農產品越來越用於商品交易,故選D。說明農業受到商品經濟繁榮的影響,商品化程度加深。A錯在種植經濟作物也屬於農業領域,不能說明農業衰退;B錯在明清時期江南地區經濟增長、社會穩定,人口應該是增長狀態。C錯在農戶通過擴大經濟作物的種植,收入應當是增長。

16、材料反映江南地區農村僱傭工人地位的上升,這說明當時這裡對僱工的需求量非常大,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反映出商品經濟和手工業的發展,對僱傭工人的需求增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從網貸之家百強榜看:為衝刺備案 網貸平台做了哪些工作?
勇氣到底是誰給的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