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科技導致新社會問題,我們真的需要人工智慧嗎

新科技導致新社會問題,我們真的需要人工智慧嗎

阿爾法狗連續兩次擊敗人類圍棋選手,成為第一個戰勝圍棋世界冠軍的人工智慧程序,它自己知道這件事嗎?

如果知道,意味著人工智慧技術已經具有了自我意識,而這是絕大部分科幻作品對於未來悲觀暢想的先決基礎。答案當然是:目前還不知道。

近日,在北京舉辦的「三聯?新知大會」開展了一場關於人工智慧的討論。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圍棋研究所所長劉知青曾兩次受邀參加「人機大戰」現場解說,在他看來,儘管阿爾法狗程序最新版已經可以自我學習,但這種學習還相對封閉。「圍棋棋面很複雜,可生活中的任何問題,都要比圍棋更為複雜。」 人類的技術、計算量、數據達到足夠規模時,機器的確可以自動學習、甚至超越人類。「(人工智慧)要發展到具有自我意識的質變,是沒有邊界的。」他說。

人類之所以選擇圍棋來探索人工智慧技術,劉知青認為,恰是因為圍棋的複雜與封閉性,「在處理自動駕駛、臨床醫學這些實際問題之前,人工智慧技術需要找一個簡單、封閉、確定的問題來解。圍棋是最複雜的,象棋的狀態空間變化大概有10的48次方之多,而圍棋有10的170次方。」

在阿爾法狗戰勝人類之後,有了諸多躍躍欲試的應用案例,這場對話試圖討論,我們到底需要人工智慧嗎?

資本與利益驅動的人工智慧

「智能駕駛」技術已經研發了十幾年,有一天,智能汽車會不會像智能手機一樣顛覆人類世界,成為最普遍的出行工具?

來自北汽新能源工程研究院的尹穎認為,未來汽車不會再是普通的消費品,而是轉化為「出行工具+移動終端」。

「智能駕駛」的終極目標是「自動無人駕駛」,國際上普遍認為,這個技術最終會在2021至2023年實現。如今,全球每年生產約4億輛新汽車,規模遠超手機和電腦。IT商會抱著利潤最大化的動機在汽車領域投入大量資本,相應地,人工智慧在醫療、教育方面的技術研究和應用實踐就會減少。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教授田松說,現在很多企業都在許諾「智能駕駛」的未來,就能獲得更多資金支持,他幽默地將其形容為「四姨太效應」——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里的四姨太假裝懷孕,獲得關注,就有更多的機會, 「假的時間長了就變成真的了」。資本把汽車產業變成了「四姨太」,僅僅因為這個行業更能賺錢。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江曉原指出,在人類發展的某一個階段,是「科學的純真年代」,科技發展滿足了人們的基本需求。之後它就變得不再純真,愛錢、研發出許多大家原本並不需要的東西,「最經典的例子就是iPhone和iPad,人們本來沒想過這樣的產品,但現在再也離不開了。」

田松認為,現代科學技術首先需要滿足資本增值的需求,只有那些符合這個條件的科技才會有更大的幾率發展和應用,否則就會變成邊緣、冷門學科。「iPhone6已經足夠好用,但現在已經出到了iPhoneX,也不能再回去。我們能不能就停在這裡,不要再有iPhone11,幹嘛那麼著急呢?」

劉知青的立場則截然相反。「如果有iPhone11,我今天就要用,這不是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所轉移的。比如,我在做人工智慧應用在心電圖領域的時候,也有另外一個團隊在做,我們比的就是誰的技術好,誰能最先提供到市場上去,晚十年就會被淘汰。」

科學的倫理

2017年10月,沙烏地阿拉伯授予機器人「索菲亞」以公民身份,讓她成為史上第一個獲得公民身份的機器人。她甚至在12月到中國出席「國際知商高峰論壇」,與官員代表對話。

田松對這個新聞特別困惑,「她有戶口了,有投票權,可以考駕照,可以買房子了嗎?」

無論索菲亞或阿爾法狗,都還沒有真正擁有自主意識,但它們指向了一個可能產生複雜倫理問題的未來。過去的歷史已經充分證明,全世界的「科學共同體」沒有自我約束能力,科研本身會不由自主地向外擴張。那麼,我們應當怎樣約束科學家的研究行為?

「很多新的社會問題,往往是新科技導致的。」田松認為,應該在科學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之前,就引入大眾參與。這樣就會從源頭上避免出現人工智慧挑戰人類的科幻未來場景。

「什麼樣的生活是好的生活?如果大多數人認為看電視、看手機更重要,這個工業社會一定會出現自動駕駛,擁有越來越發達的人工智慧。但如果我們認為看見鳥飛和花開更重要,那麼自動駕駛、iPhone11都不是必要的。」田松說。

「在人工智慧這個問題上,人類正處在非常荒謬的狀態。一方面,費盡心機地要把這個老虎養大。一方面,又討論怎麼制約老虎,讓它聽我們的話。其實人工智慧並沒有誰強加給我們,只是資本為了增值而推動著。」江曉原說,「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希望的是在菜單上增加一個選項,乾脆不搞這個東西行不行?」

劉知青則認為,人工智慧無論是老虎還是狗,目前都還是未知,「而且人類並沒有選擇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降准帶動債市走強,機構稱「債牛來得猝不及防」
終身職業技能培訓政策與以往有何不同?人社部這麼回應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