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普創作是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結合——「科學+」創作主題沙龍

科普創作是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結合——「科學+」創作主題沙龍

「科學+」創作之夜

4月20日晚,以「教你做個會寫書的科學家」為主題的「科學+」創作之夜主題沙龍在國家天文台科學沙龍咖啡館舉行,中國科技館原館長、中國科學院理學博士王渝生和同濟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科普作家梁進分別做了主旨分享。「卡爾·薩根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鄭永春主持了本次沙龍,現場的科學家、記者、編輯、讀者也就科普創作這一主題進行了熱烈的交流和討論。

王渝生:人文精神要高於科學精神

「現在談到科學,老百姓總會退避三舍,這就體現出了目前科學創作上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更好地和人文、藝術結合起來。」王渝生老先生是中國科技館原館長、中國科學院理學博士,也是著名的數學家。

王渝生在沙龍現場

沙龍現場,王渝生講述了自己和張景中老先生在十多年前的一個故事。國家級科普作品評選有三大獎,其中之一也是最高級別的獎項是「科技進步獎」。王渝生老師作為評審嘉賓的時候,看到了張景中寫的一本薄薄的小冊子,題目叫《數學家的眼光》。這麼薄還要評獎?許多評委有些意外。學數學的王渝生老先生當時拿起了這本書,當晚便一口氣讀完。

圖片來自網路。作者張景中出生於1936年,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和著名的科普作家。

「就是這樣一本書,真是引人入勝啊。」王渝生說,在這本書中,張景中不僅研究解決了重要的數學問題,把方法寫出來,而且能讓孩子們都看明白。王渝生當時覺得這就是一個創造、一種創新。「張景中不僅解決了許多重要的數學問題,而且解決得輕描淡寫。」張景中的《數學家的眼光》在2005年被高票評為「國家科技進步獎」。後來,王渝生在做科技進步獎的評審評委時,常常對同行們說:「希望在座評審的眼光不要不如數學家的眼光,人家寫了這麼好的書,我們還不給評獎。」

《數學家的眼光》這本僅6萬多字的小冊子後來被九章出版社在台灣出版。當時一本書能夠賣500冊就算是暢銷書了,張景中的《數學家的眼光》一年內就賣出去6萬多冊,也讓九章出版社扭虧為盈,成為台灣暢銷書史上的一個神話。

「一個科學家要寫出一個好的創作,首先當然要從本專業出發。」王渝生老先生談到科學家做科普創作的問題時說,「如果你不熟悉這個專業,那也就是個外行。」王渝生老先生認為,搞天文的就講天文,搞數學的就講數學,只有從自己的本專業出發,講出來才有底氣,才有根基,知識的正確性才能夠得到保障。除此之外,王渝生認為,「我覺得做科普一定要有意向文科靠攏,要學習一些文學、歷史、哲學,然後要有一些寫作的基本知識和訓練,寫出來的東西,一定要像你搞科學研究一樣嚴謹。」

「搞科學,特別是搞我們數學,嚴謹性、抽象性、邏輯性,這是第一位的。你寫出來的東西也不能夠脫離這體系。因為恰恰是最嚴謹的、最抽象的、最具有邏輯的,它也是應用最廣泛的。事物就是這麼一分為二,就是這麼辯證。」王渝生說。

王渝生非常崇拜英國大數學家、大哲學家羅素。羅素說過一句話: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而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王渝生認為,在科普創作中,「人文精神是高於科學精神的,所以要做好科學創作,一定要具備人文精神,一定要具備同情心,一定要具備對知識的追求和對愛情的渴望。」

梁進:書籍傳播的更重要的是精神和方法

梁進是同濟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金融數學領域著名學者。她曾在歐洲遊學工作多年,遍歷歐洲著名博物館,喜歡用數學的眼光欣賞各大博物館名畫。她在同濟大學開設的「數學與藝術」選修課受到了師生的歡迎。梁進曾出版散文文集《淌過博物館》,在本次沙龍上樑進帶來了自己的新書《名畫中的數學密碼》,並講解了世界名畫中蘊含著的數學知識,例如梵高星空圖中的動力曲線、《雅各布之夢》中的螺旋階梯、印象派繪畫中的模糊數學。

梁進在沙龍現場

數學的思維是嚴謹的、收斂的,而藝術和人文的思維是聯想的、發散的。梁進說,學數學能夠非常好地鍛煉一個人的思維,因為研究一個數學問題需要研究得非常細緻,但也會有一個弱點,就是會令人的視角變得比較狹隘,而藝術的發散性能夠讓人的思維非常開闊,如果用藝術家那樣豐富的想像力去看待數學,就能夠發現數學中無窮無盡的新問題。

「數學和人文有著巨大的不同,但是在哲學層面是殊途同歸的。」梁進說,「不管你是學藝術的,還是學數學的,你一定要學習別人,不能故步自封。」梁進提到自己的經歷,此前當她在做數學研究時,寫一篇數學論文只需要寫數學公式就可以了,而她從事金融數學之後,發現很多人不懂數學公式的含義,所以她必須把數學公式像講故事一樣解釋透徹。梁進說:「這麼多年學下來,你可能會以為別人都是以你的思維在思考問題的,但其實你寫出來的東西只有一小部分人能看懂。如果要做科普,那麼就是要大家都能看懂,那就必須轉換思維方式。」

「書籍傳播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精神和方法。」梁進說,自己想從書中傳遞的是藝術和數學的思維方式,這是最能使人受益的,比如說微積分所包含的極限思想,這種思想能夠讓人從不一樣的角度看問題。而去學習藝術和人文的思維方式時,不僅僅是去學習如何寫作、如何提高文筆水平,而是要去學習其中「創造性」的思維方式,「藝術家的探索精神甚至是要高於科學家的」。

梁進的新書《名畫中的數學密碼》

本次活動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和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主辦。行星科學家、「卡爾·薩根獎」獲得者鄭永春介紹,除了這次舉辦的「科學+」創作沙龍,此前也舉辦了「科學+」教育、「科學+」電視沙龍,並計劃舉辦「科學+」電影等主題沙龍。鄭永春說:「科普最重要的目的是影響每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從而影響社會,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具備科學素養,這是我們舉辦這一系列沙龍的初衷,我們希望能夠通過這樣一點一滴的努力,讓科學滲透到各種領域。」

作者 |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施文荻

審閱 | 金兼斌、江蘇佳

編輯 | 楊虹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傳播人 的精彩文章:

佳作譯介 假新聞的科學

TAG:科學傳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