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著名歷史學家:日本之所以一次次地侵略中國,是因為我們根本不了解這幫禽獸!

著名歷史學家:日本之所以一次次地侵略中國,是因為我們根本不了解這幫禽獸!



點題目下方

歷史震驚你

關注中國頂尖文化平台


雷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甲午戰爭的時候,中國還屬於非現代國家,而日本基本上完成了現代國家的建構,這是中國慘敗的根本原因,這就決定了日本強中國弱。」


雷頤就近代東亞格局變化及日本侵華緣起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他認為,在二十一世紀,人類應當認識到,地區均衡格局被「打破」時,應當以和平的方式重組,不能重蹈覆轍。


一提起日本,我們記憶最強烈的就是日本不斷侵略中國,犯下了很多罪行。

如果用歷史眼光來看,在近代以前,中國和日本可以說是「友好鄰邦」,雖然有一點小小的摩擦,但是總而言之,19世紀70年代以前中日沒有發生過戰爭,日本一直向中國學習,派留學生來。


為什麼近代以來,日本一次一次侵略中國?

我是研究近代史的,就講日本侵華緣起。


最重要的,就是東亞格局的變化。


近代以來,整個東亞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而中日兩國對發生的變化有不同的反應,導致了這兩個國家強弱不同的變化。

日本有它一套想法、一套戰略和建國思路,根據這個建國思路,日本一次一次的侵略中國、侵略朝鮮,以後往南洋打。


東亞格局近代以來發生了什麼變化呢?最重要的就是進貢體系的崩潰。


在近代以前,列強侵入到東亞以前,東亞的格局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一種朝貢體系。從觀念上說,就是

「華夏中心論天下觀」

。天下是以中國為中心的,其他都是邊緣。由邊緣而漸成野蠻,所以中國人一談起華夏文化,就認為只有華夏文化才是文化,華夏文明才是文明,其他的都不叫文明,都是野蠻的。南邊的叫蠻、北邊的叫狄,西邊的叫戎,東邊的叫夷。長期形成了一種觀念,只能用夏變夷,不能用夷變夏。


不僅僅觀念中是一個天下,中國覺得天下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中國的統治者一直稱是天朝上國,在現實世界中形成一套體系。

從《尚書禹貢》可以看出,天下分為五個不同階層的地區,中國位於地位最高、居統治地位的中心。其他的國家都是中國的藩屬國。


天朝開始崩裂


這就是1840年以前東亞的秩序。

18世紀、19世紀炮艦時代,歐美列強開始侵略殖民,英法等歐洲列強炮艦打過來了。今天我們不講鴉片戰爭具體的過程,只說鴉片戰爭以暴力打開了「天朝」的大門,說天朝開始一點一點地崩潰。

面對這個開端,清王朝沒有意識到一種新的文明或者是現代化,沒有意識到傳統的天朝體系面臨崩潰,還認為我是天朝。

鴉片戰爭沒有引起太大的震動,因為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很多邊疆、少數民族各種政權侵略中原王朝,像宋朝那樣。


當時清王朝就覺得,這不過是又一個蠻夷之邦厲害了一下,還沒有佔多少領土,只是一個偏僻的香港小島。

實際上這是中國近代的開始,也就是說,天朝體系、東亞這種朝貢體系開始發生了變化。


清政府完全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所以清政府就開始開放了五口。中國傳統觀念認為我是天朝,其他都是我的藩屬,所以就沒有外交這個觀念,因為外交是兩個國家平等的交往。


中國覺得其他都是我的藩屬,他管理這些國家只有兩個機構,理藩院和禮部。理藩院就是管理藩屬的,只有理藩沒有外交。貢使見中國皇帝還都要雙膝下跪。


但是鴉片戰爭之後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開始有外國人到這來了。你怎麼跟他打交道?誰來跟他道交道?


中國沒有外交部,就由理藩院跟他打交道。英國人說,我不是你的藩屬國,你用理藩院是對我的侮辱。清政府想,既然不能用理藩院跟你打交道,我是天朝不能設外交部(因為成立外交部就表示我是所有國家中的其中一個國家了),因為五口都在南方,在長江以南,而且廣州的外國人多,於是決定兩廣總督兼南洋大臣,來管外國人的事。


後來上海外國人越來越多,越來越重要,取代了廣州。當時上海屬於江蘇,江蘇屬於兩江總督,就由兩江總督兼任南洋大臣,地方政府和洋人打交道。

表示我還是天朝上國,外國只能和我的地方官兩江總督打交道。

但是第二次戰爭在北方又開了三口,外國人在北方也有了,怎麼辦?他就把南洋大臣的體制移到北方,在北方設立一個北洋大臣,因為後來和總督有點矛盾就改了,說跟南方一樣由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北洋軍閥、北洋水師、北洋政府怎麼來的?就是這樣來的。和外國人打交道的由北洋大臣來管,這樣清政府覺得我還是天朝上國,沒有改變我的體制。


也就是說,英國、美國、法國只能和地方官打交道,南方和南洋大臣打交道、北方和北洋大臣打交道。這時候清朝政府沒有意識到他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為了一個腐朽的意識形態觀念把外交權下放給地方了。哪個地方大臣有外交權?你可想想他的權力會大得不得了。


因為北洋大臣總督府在天津,天津離北京近,很多事情北洋大臣參與得更多。清政府總覺得我們是天朝上國,外國要駐使,就違反了這個約定。


它不希望外國人來, 就定了一個規定:

要和中國人談判,先到天津和北洋大臣談,他能解決就解決了。


如果他解決不了,認為有必要,你再進京來,到朝廷這裡。事實上,北洋大臣就成了中國外交部長。清政府就為了自己的面子,我是天朝上國不能變,我不設外交部,讓地方官來做。

為什麼後來北洋權力那麼大?這是制度賦予他的。清政府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天朝開始破滅,清政府還碰到一個問題,就是這些藩屬國給中國進貢,它的使臣見中國皇帝都要雙膝下跪,而這些英美大使給中國皇帝遞交國書,說我們不下跪,按照國際通行禮儀鞠三個躬。

中國說絕對不行,不給皇帝下跪就表示中國天朝皇帝不是天子,不是全世界的統治者了。


正好使臣來的時候同治皇帝還很小,還沒有親政,所以就耽擱了這事。但是清政府和外國人打交道的官員總覺得這是個問題,皇帝總要長大,總要親政,中國和外國的交往越來越多了,堅持傳統的天朝體系已經不行了。


中國跟外國打交道,沒有外交使團怎麼辦?中國堅持不派,不派又不行,這時候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正好跟清政府關係不錯,好幾次與某些外國有糾紛都是他調解的。


他的任期滿了,說以後有什麼事情我可以幫忙。負責對外的恭親王忽然靈機一動,中國要派外交使團可以讓他當團長代表中國。


為什麼要找美國人當中國外交使團的團長呢?如果外國駐中國大使說「中國外交使團長見我國元首沒有下跪,我們見中國皇帝也不下跪」,那我們可以說「他是美國人,你見中國的皇帝要下跪」。


後來這個蒲安臣就代表了中國使團出訪各國。中國把跪不跪看得特別重,寧願讓美國人當我們的外交團長,不覺得美國人當外交團長是對我們主權的侵犯。


很多小事反映出天朝體系在崩潰。蒲安臣臨走的時候說,我代表中國出去到各個國家,見面都要掛國旗。中國一直沒國旗,於是清政府讓他設計了國旗,就是我們熟悉的三角形的龍旗。

也就是說,這面國旗其實是美國人設計的。


實際上,制訂國旗就意味著慢慢接受了中國只是所有國家中的一個國家,而不是其他國家之上的天朝上國。蒲安臣幫中國做了很多事,幫中國簽訂了一些條約,對中國有一定的好處。


1873年的時候,同治皇帝親政了。外國使節跟中國遞交國書,說皇帝親政,我們要遞交國書,清政府說你們見中國皇帝得下跪。

英、美、法、日本說我們絕對不能下跪,清朝內部就開始討論他們不跪怎麼辦。


清朝內部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說得按照國際慣例,不下跪就不下跪了;一種強大的意見說必須得下跪,不下跪不行。有個人就提出來一個好理由,讓他們不用下跪也可以,跟眾人說他們不下跪沒什麼,因為這幫洋人都不是人,而是動物、是犬馬、豬馬牛羊。豬馬牛羊給你下跪也不是光榮,不給你下跪也不是你的恥辱,所以朝廷就接受了。


當時中國跟英、美、法說你也得妥協一點,他們就說,按照慣例跟其他國家元首鞠三個躬就夠了,看到你們中國特殊,我們不跪給你們鞠五躬。

中國就跟日本提出來說,你曾經是我的藩屬國,曾經你的使臣到中國來的時候是下跪,你得下跪。

日本說我不下跪,結果最後見的時候其他的國家都是鞠五個躬,日本反而按照國際慣例只鞠一次。這是天朝體系開始崩潰的一個象徵。


藩屬國要向中國進貢,包括越南、朝鮮、寮國等。隨著體系的變化,那些國家逐漸成了英國、法國等一些國家的殖民地。成了殖民地以後,給中國進貢的國家就越來越少了。


琉球一直給中國進貢,後來日本說你也得給我進貢。琉球開始向中國進貢,明治維新之後既向中國進貢又向日本進貢,後來日本乾脆就把琉球吞併了。


甲午戰爭之前只有一個國家繼續向中國進貢:朝鮮。


只要有一個國家向中國進貢,清朝就覺得我還是天朝上國,為什麼日本要打朝鮮?為什麼清政府一定要打朝鮮這一仗?

其中重要的一點是,如果朝鮮不跟中國進貢,中國就一個藩屬國都沒有了,皇帝就只是這一個國家的皇帝,這一個國家的領導人,而不是天朝了。


《馬關條約》第一款是什麼?是朝鮮獨立。中國承認朝鮮獨立,不是中國的藩屬國,這就是整個東亞的形勢的根本性變化。


從甲午戰爭看中日代國家建構


為什麼日本千百年來一直學中國,但甲午戰爭一下子把中國打得那麼慘?

千百年來,中國人覺得日本就是一個島國,都是學中國。中國人一說起日本就是學習漢字、沒有文化,中國人對日本很了解。


甲午戰爭前,中國非常輕視日本,覺得打日本很容易。我覺得梁啟超說的一句話很准:

真正引起中國震動的,把中國人從四千年睡夢中驚醒的就是甲午戰爭;之前的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給中國人的震動很小。


我們從前不理解英國、法國,被它打敗不足為奇;而自認為非常了解日本,那麼小的一個國家應該比我們弱很多,我們打他應該完全能夠打勝。


日本侵略中國與近代的格局發生變化,與天朝體系崩潰有關。中日兩國對現代化的反應不同,日本成了強國,中國成了弱國。


日本是1853年被打開大門,開始造槍;中國比它早了13年,是1840年鴉片戰爭被打開大門。


鴉片戰爭一開始,林則徐在前線感到了洋槍洋炮厲害,他覺得中國什麼都比外國好,就是武器不如敵人,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按照今天看來,這都是最愛國的,但在當時,全國從上到下都在指責他。


「我們是天朝上國,只能我們改變他們,不能他們改變我們!」說林則徐「潰夷夏之防,破壞了中國的文化」,當時沒有人敢替他辯護。他因抵抗英國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很多人替他寫文章辯白,但是這一點上沒有人替他辯護。


一個廣東的士紳寫了一本介紹鴉片戰爭的書,高度歌頌林則徐,但最後說林則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是違反了道統。


狹隘民族主義是中國近代進步的重要障礙。

中國人什麼時候才開始造洋槍洋炮?1863年,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感到洋槍洋炮確實厲害,開始造洋槍洋炮。這時候是1863年,比起日本的1853年就晚了10年。


也就是說,中國是早於日本13年開了國門,但實際上造洋槍洋炮比日本晚了10年。不只是晚了10年,而且這些工廠還都是官營的,造洋槍洋炮都是機器生產軍工給自己的軍隊用,非常耗錢,而清政府的財政極其困難,維持不下去了。李鴻章想了一個辦法,就是建現代化的紡織廠、航運公司,去市場上賺錢,但遭到堅決反對。


造洋槍洋炮遇到的阻力大極了,朝廷里多數人更反對用機器織布賣,貫徹不下去。實在沒有辦法,為了賺錢,也只能辦,但只能國家來辦。雖然國家無錢,要私人辦,但只能官督商辦,堅決禁止私人辦這些。


比起日本的明治維新一下子就私有化,中國是長期官辦。

開始還不錯,因為官辦會給各種各樣的優惠,工廠都賺錢,但是時間久了就貪污、腐化。

甲午戰爭前,這些制度性問題暴露了出來。


甲午戰爭前,在金融體制方面,日本成立了很多現代化銀行,有100多家國家銀行,900多家私人金融機構,加起來一共有1000多家。


中國當時有什麼?一家現代化銀行沒有,有人提出來朝廷堅決制止,生產槍炮都不許還要建現代銀行?

中國還是靠傳統的票號、錢莊。當時中國政府可支配的財力遠遠不如明治政府,中國還是最落後的票號、錢莊,但是日本有銀行可以融資。


軍隊方面,日本開始覺得拿破崙很厲害,學法蘭西。後來覺得普魯士比法蘭西厲害,學普魯士,請普魯士的軍官來完全建立了軍事體制,軍官受現代學校訓練。而中國還在堅持武舉,陸軍軍官看不懂地圖,沒有現代參謀人員和現代後勤。


中國軍隊也沒有標準化,這個部隊用這個槍,那個部隊用那種槍,後來打仗時發現沒有辦法供應子彈。

日本完全是現代化的軍隊了,在甲午戰爭的時候,中國沒有打過日本的可能。


再看教育方面,日本那時候已經建設了現代的小學、中學、大學。而中國還是科舉考試,洋務派和教會辦的現代學校不受社會的認可。

甲午戰爭的時候,中國還屬於非現代國家,而日本基本上完成了現代國家的建構,這是中國慘敗的根本原因,這就決定了日本強中國弱。


明治天皇以後,日本就認為世界就是炮艦時代,日本是一個島國,沒有生存線,沒有戰略縱深。它覺得一定要征服朝鮮、台灣,把日本的生存線縱深化,把這些地方作為我的國土。


所以他制訂了一套戰略,先征服朝鮮,然後征服中國的滿蒙。它先把琉球並過來,並琉球的時候就試探了侵略一下台灣,當時他覺得力量不夠強,最後撤兵了,但是要求清政府賠錢,中國同意了。


日本吞併了琉球後,把向西擴張的政策叫做「大陸政策」,認為這才是日本帝國的生命線。

甲午戰爭就是把朝鮮變成了所謂的「獨立國家」,實際上就是要進一步侵略朝鮮。


日俄戰爭


甲午戰爭很重要的一條是朝鮮獨立,其中還有一條是把台灣割讓給日本,還把和整個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


俄國始終認為中國東北是自己的勢力範圍,日本不能要。在中日談判的時候,俄國聽說了日本想要遼東半島,就警告日本不能要,但是日本覺得我打的仗死了那麼多人,一定要遼東半島


日本一定要遼東半島,清政府也只能同意了,日本後來就沒撤兵,直接開始組織自己的政府。俄國很憤怒,就聯合德國、法國說,你必須把遼東半島還給中國,日本不同意。


後來三國海軍聯合在日本海出現,日本覺得確實打不過,就同意把遼東半島還給中國。

但是既然還給中國了,那中國總得給他一點報酬,中國又給了日本一筆錢。


俄國認為我對中國有功,不然遼東半島全都是日本的了。俄國說,你得給我點好處,中俄就簽訂條約,提出要在中國建鐵路,鐵路沿線的治安權由俄國警察來管。清政府同意了。


1898年,俄國一直有野心,又租借了旅順港做軍港。俄國的勢力在中國東北迅速壯大,這時候日本就非常憤怒。甲午戰爭中國人覺得受了奇恥大辱,日本人也覺得是受了奇恥大辱,中國已經把遼東半島割讓給我了,跟俄國人有什麼關係?你強迫我把遼東半島還給中國,結果成了你的勢力範圍。日本就一直壓著這口氣,但是他知道打不過,一直在準備。


1900年,八國聯軍在中國都有軍隊。後來各個國家陸續撤軍,按照條約,俄國也應該把東北的軍隊撤回去。但俄國不撤,他要佔領東北的野心已經很明確了。


日本就很憤怒,當年是我的,你現在要佔。所以日本在1904年突然發動了日俄戰爭,可以說是日本打勝了,俄國在東北的權益由日本接收了,從長春往南的鐵路是日本人的了。鐵路沿線,原來俄國是派警察,於是日本派軍隊。關東軍就是這樣來的,日本派軍隊在中國的東北維護著兩邊鐵路沿線的治安。


在中國派駐軍隊,那就很容易有衝突,有戰爭了。日本有軍隊在東北,並且在旅順還成立了管理地方民政的政府。這時候就很容易導致戰爭。「九·一八」於是呼之欲出了。


日本軍國主義理論


我們再來談日本國內軍國主義理論的發展。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提出要改革,提出「脫亞論」。雖然是亞洲國家,但是我一定要學西方,我要脫離亞洲。地理上屬於亞洲,但是我的政治、經濟、文化一定要學歐洲。


他當時甚至模仿歐洲的宮廷建立一些建築,請歐洲的教師來教日本的皇族歐洲的宮廷禮儀,所以日本比中國的富強和現代化建設要快得多。1904年打敗了俄國之後,更使日本的民族自信心、民族主義空前高漲。


日俄戰爭是世界近代史以來第一次一個有色人種的國家打敗了一個白種人的國家。

當時包括土耳其和中國人都很振奮,因為近代以來一直是歐洲國家到處侵略殖民,人家覺得黃種人人種低劣。


日本這一仗取得完全勝利,就說明了不是人種的問題。

日俄戰爭之後,日本提出來一個口號(或者說原來就有,但是一直不是主流,從日俄戰爭之後逐漸成為一個主流的思潮),就是「歸亞」,我要回歸亞洲。


有人提出日本的民族文化、本土文化要復興,整個黃種人的文化、東亞地區要抵抗白種人的侵略,叫做「歸亞」。


「歸亞」理論上分兩種,一種是說東亞黃種人整體不行,只有日本起來了,可以抵擋白人、抵擋英美。但是日本首先得把中國征服了,才能去和美國、英國去打仗。


另一種,日本太小,還得中國領頭,聯合朝鮮,所以我們不應該侵略這些國家,應該和這些國家團結起來抵抗英美。


第二種觀點是支流,主要是少數教授、知識分子、記者有這種思想。佔主流地位的「歸亞」就是說中國都不行了,首先得把中國征服,他成為我的一部分,我再去和白人打。


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到1945年就沒有停過打仗。日本並不是一個很富的國家,一直打了幾十年仗,是得到日本民眾高度支持的。


日本民眾高度的支持跟法西斯主義的理論迷惑性有很大關係。

它有一套系統的理論,認為世界近代以來東亞原有的秩序都被白人列強、英美帝國主義給破壞了。

日本人做學問又細,裡面引用了大量的資料,論證鴉片戰爭以來英美從中國剝削了多少,這是一種「帝國主義」、「殖民主義」。


所以要反英美,汪精衛等人後來還組織中華民族反英美協會。又論證說東亞傳統文化就是孔孟之道,就是一種王道的文化。近代以來歐美的帝國主義里的自由主義、共產主義侵入到東亞的知識界、思想界,所以要堅決反對自由主義、堅決反對共產主義。


日本軍國主義的理論中,重慶是英美的走狗,延安是莫斯科的走狗,只有大和民族才是真正代表黃種人的利益,代表東亞各民族的利益。


這種理論說日本人是為了重建一個大東亞共榮圈,說他們是在為了東亞犧牲,所以這種理論還是很具有蠱惑性,然後再和大和民族優越論整合起來,只有大和民族才能拯救東亞、黃種人的命運,老百姓很容易就鼓動起來。


這套理論以大量的數據分析英美從鴉片戰爭之後怎麼剝削中國、剝削東亞,是經濟殖民主義,所以明確提出來要反對經濟殖民主義,反對文化殖民主義。


從「九·一八」到「七·七」


日俄戰爭的後果是「九一八」這類事件很容易發生,因為有一支強大的軍隊駐紮在中國的國土上。


講到「九·一八」,就不能不講石原莞爾。石原莞爾本來是留學德國,他只是個中佐,到了關東軍當參謀,他提出「滿蒙生命線」。他認為世界上今後就是東亞文明和西方文明決戰,而西方文明的代表必定是美國,東亞文明的代表必定是日本。


但是日本的這幾個島沒有縱深,打起仗來很危險,一定要有自己的戰略縱深。他分析來分析去,覺得滿蒙是日本的生命線,因為朝鮮已經被他們佔領了,他就提出之後要佔領滿洲。


他一個小參謀,就一直在想怎麼佔領滿洲。他覺得今後要和美國決戰,但在很

長的時間內千萬不能和美國發生戰鬥,因為和美國發生戰爭日本肯定是失敗的,只有把滿洲佔領了,建設好了工業,才有可能和美國打仗。


但是,佔領滿洲也是一個很危險的事情,所以他後來到了關東軍,了解了很多情況。他根據中國的形勢分析,如果佔領滿洲,中國政府不會打仗。一般人在當時都覺得會打仗。日本從軍部到政府知道這幾個小參謀在做這個事情都堅決反對。



但是石原莞爾就一直在做準備,後來還有兩三個關東軍的參謀最後策划出來了。這幾個小參謀想在中國鬧事,與原來內閣所制定的「滿蒙問題」處理計劃大相徑庭,內閣覺得非常危險。

參謀本部奉天皇旨意,派一個少將前來「阻止」。本來他們計劃稍晚發動的侵略,在制止他們少將來的當天決定提前發動,就是9月18號。


他們在柳條湖炸了一小段鐵路,把乞丐殺死了,穿上中國人的軍裝,說是中國軍人炸的,於是就進攻瀋陽。

他們都沒有通知關東軍司令本庄繁。本庄繁看已經發生了,就下令支持他們。日本政府聽到這個事情覺得很震驚,軍隊在另一個國家打仗,那兩個國家就爆發戰爭了。結果發現中國沒打,日本成功佔領東北。


按照日本的軍法,私自在一個國家調動軍隊,是應該受到軍法嚴懲的。

但是由於這幾個小參謀成功了,他們不但沒有受到處罰,還都陞官了。


這樣做不受懲罰反而陞官,就給了日本很多下層的軍官一個信號,他們都想這麼做。有一個後來接替石原莞爾的武藤章,想在內蒙也製造類似於「九·一八事變」的事件。


石原莞爾是日本少有的具有戰略眼光的軍事家,他提出不能急於前進。武藤章在內蒙挑事的時候石原莞爾就制止他,說你不能這麼做,但是武藤章回答說:石原前輩,我們現在做的就是你從前在柳條湖做的。石原莞爾就沒話可說了。實際情況就是,中下級軍官越來越激進,不制止就會起示範效應。


這時候,全面侵略中國只是一個時間早晚的問題了。

1937年7月7號也是由幾個參謀級的人挑起的,所以有人說,日本整個國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被中下級激進軍官綁架了。


但是他們之所以能綁架國家,還是因為和國家的主流思想、戰略、政策是吻合的。他們挑起了「七·七事變」,沒想到中國抵抗了,結果日本就面臨了選擇,是擴大戰爭還是就此停住。


像石原莞爾和軍部的一些人屬於縮小派,認為不要擴大,趕緊停,再談判。但是已經止不住了,因為軍隊佔主導地位的是「擴大派」。

日本全面侵華,中國開始了抵抗侵略的戰爭。


近代東亞的格局的變化是朝貢體系崩潰之後,日本國力迅速上升,中國的國力在下降。在這個過程中軍國主義又在日本佔了上風,日本就一次一次的侵略中國。


從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一步一步走向全面戰爭,也是日本一步一步走向災難。

教訓之一是,對極端觀點、思潮不能鼓勵,任其發展,否則,將把整個國家引向災難。


中日兩國本來是千年睦鄰,但是到近代戰爭不斷,就是舊體系崩潰、新崛起的力量要用暴力重新劃分勢力範圍的結果。


在炮艦時代,舊有的均勢被打破,往往是通過暴力來重新定格局的。

但均衡總是相對的,不均衡是絕對的,幾十年或上百年,某個地區內國家間的實力總會發生此消彼長、此強彼弱的變化,難道只能通過一次次戰爭來重新洗牌?


如果這樣,人類將永遠無法擺脫戰爭。在二十一世紀,人類應當認識到,地區均衡格局被「打破」時,應當以和平的方式重組,不能重蹈覆轍。


為你精選優質微信號給你生活的養料,喜歡就長按關注。


如願與聖盞妞(小編私人微信)成為朋友,諮詢、購買交流


建盞知識與心得


可掃描下方二維碼


添加聖盞妞,暗號「盞友」



   聖盞妞:szt18950641717  



別二維碼  免費關注

聖盞堂


文史大講堂



歷史與文化閱讀傳播門戶

微信號:WS-history





長按二維碼,自動識別,免費添加關注


古典文化精粹



XDLHHY777



長按二維碼,自動識別,添加關注



經典讀物



JDDWWX




長按二維碼,自動識別,添加關注


她閱


SHE-READ



長按二維碼,自動識別,添加關注


國學文化與生活藝術



GXWHYSHYS




長按二維碼,自動識別,添加關注


思想匯聚人生


SXHJRS77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震驚你 的精彩文章:

辭職之前應該知道的那些道理,後悔沒有早知道丨薦號
震驚你!他把睡過的女人都畫成了畫!

TAG:歷史震驚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