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王鎮上劉庄「天國狀元」故居

大王鎮上劉庄「天國狀元」故居

位於大王鎮315省道邊上的下劉村上劉庄,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在該村中央矗立著著一幢建於清朝末期的龐大建築,當地人稱之為「狀元故居」。這裡的狀元,就是指太平天國首科狀元——劉繼盛。

上劉庄

劉繼盛(1822年~1864年),原名達忠,字贊宸,號利川,興國州永章里(今陽新縣大王鎮上劉庄)人。根據《湖北省志·人物(上)》記載:(劉)幼年入塾,因家貧輟學,習裁縫。後拜名塾門下,刻苦攻讀,博覽經史,嘗以劉基自命。17歲應縣試,因主考官刁難,未取,憤然對天起誓:「劉某再不跨進這個門檻!」有人勸其重試,答曰:「我,明之劉基也,豈為胡元所用哉!」18歲時,以設帳授徒糊口。1854年秋,洪秀全開科取士,時劉在大冶磊山教書,聞之欣然赴試。在《時務策》、《制藝》、《詩賦》三試中,均獲第一,被拔為狀元;興國州同科及第者300餘人。天王在行宮賜宴,召劉談論軍政大事,劉分析時局,陳述政見,言多中肯。天王大喜,賜以彩轎華蓋和錦衣侍衛,遊街3日,觀眾如雲。隨後,天王經常召見議事。

狀元故居

一日,天王問「我以大義起兵,為何所到城池,尚多抗拒?」劉答:「滿清入關已久,人民已忘亡國之痛。大王舉義,智者稱為弔民伐罪,愚者則認為犯上作亂。應深入民間宣傳,曉以大義,人心自然歸順。天王即委派300餘名新學士分赴各州府縣宣傳革命,果然義軍所至,大都歸服。天王還在武昌高築壇台,劉登台演講「驅逐滿夷,重興漢祚」,呼籲「士民人等再不得垂辮髮,著胡裝!」聽眾動容。於是四方逃散之民,寸目率回鄉舉義,抗擊清軍。

故居大門

史料載劉繼盛曾任太平天國秘書監,總理法制、文牘、令錢。和喬彥才、劉盛培等以唐朝試典為依據,制訂天朝考試製度。將文、武兩科學位統改為「士」。秀才為秀士,補廩生為俊士,拔貢為傑士,舉人為博士(後改為約士),進士為達士,翰林為國士,武科則稱英士、猛士、壯士、威士等。為紀念太平軍中的殉難將士,劉繼盛曾與劉盛培合撰題為「英俊歸真」悼文。太平軍失利,傳劉繼盛吞金自殺。族人赴金陵尋其遺骨(或雲衣冠)歸葬於羅家園山上。遺著被收入《劉狀元文集》。

故居正廳

現存的「狀元故居」為一棟七重的老屋,修建於清朝末期,現在開闢為上劉灣的祖堂。老屋馬頭牆高聳,青磚黛瓦,是為典型的鄂東南傳統民居樣式。斑駁的牆壁,陳舊的木樓,歷史風雨的侵蝕處處得以彰顯,散發的古樸氣息不禁喚起鄉愁的味道。踏過光滑如鏡的青石板即見門樓,青石門框之上鑲嵌著「黎光繞閣」四字石匾,字形秀麗頎長,用筆行雲流水,據說為劉繼盛親筆書寫。

「天國狀元」牌匾

穿過門廳有一前廳,前廳之後即到正廳,正廳屏風之上,懸掛著一塊巨大的木匾,上書「天國狀元」四個大字,黑色的匾額顯得分外凝重。此匾為後世族人紀念劉繼盛而題,書於何時已不可考,原匾在文革中被毀壞,這塊是後人重新按原樣重新仿製。正廳之後為祭廳、享堂等,中間天井相連。劉繼盛生前住房即在祭廳旁的,只因年久失修現已坍塌,現場一片荒涼。

故居內景

劉繼盛在清軍攻破南京城時吞金自殺,其後,族人曾遠赴金陵尋其遺骨。根據劉氏族人介紹,族人先派一位村民去南京尋找其屍首,結果那位村民起了邪念,將族人捐獻的盤纏全部給挪用了,隨便找了一些衣物謊稱是劉狀元的遺物。族人不相信,那位村民發誓,如果騙了族人,將死於老虎之口。當夜,那位村民真的在獅子山死於老虎之口。族人重新派人上南京尋找,終於找到了劉狀元的家,但在其家中只找到一些衣冠,回來後重新葬於羅家園山上。現在羅家園山上的狀元墳已沒於荒草之中,扒開草叢,露出的小土包顯示這裡已多年沒人料理。

故居側面

少年曾立凌雲志,投筆從戎戰四方,城破吞金銘青史,荒草孤墳泣殘陽。劉繼盛生前轟轟烈烈,死後略顯凄凄慘慘。就是這樣一位滿懷抱負的農民知識分子,在黑暗的滿清科舉制度的壓迫下,毅然決然站起反抗,投身於那場波瀾壯闊的起義之中,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的狀元故居,飽經歲月浸潤,以古樸的風貌立於眼前,總能泛起無限思緒。

(參考文獻:湖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湖北省志·人物(上)[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91-892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落風的民俗世界 的精彩文章:

陽新上樑習俗及其解讀
太子鎮李氏宗祠

TAG:落風的民俗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