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諸葛亮智計過人,為何沒能打敗司馬懿北伐成功?陳壽一語道破真相

諸葛亮智計過人,為何沒能打敗司馬懿北伐成功?陳壽一語道破真相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409期 文/無常奉天玉 插圖/東方夜未眠)

諸葛亮,字孔明,是劉備麾下最受倚重的謀士,也是劉備從一無所有到成就帝業,功勞最大的輔助者。一千八百年來,世人對他的評價,一直居高不下,例如杜甫曾吟誦道「功蓋三國分,名成八陣圖」,陸遊也曾讚賞曰「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等等。可是,從未出山起,便立志要助劉備一統天下,興復漢室的他,最終卻「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說到此處,我們不禁會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他明明智計超群,曾得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名士徐庶等人的熱捧,為什麼最終還是未能擊敗司馬懿,北伐成功呢?

對於此事,司馬懿給了出自己的看法。《晉書》記載:「帝弟孚書問軍事,帝復書曰:『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意思是說,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時候,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寫信,詢問前線的情況。司馬懿充滿自信的回答說,諸葛亮雖有大志,卻不擅把握時機,有謀略卻缺乏決斷,喜用兵卻沒有權謀,雖然有十萬大軍,卻不足為慮。也就是說,在司馬懿看來,諸葛亮不能北伐成功的原因,也是這三點,即「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然而事事果然如此嗎?

雖然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拒絕了魏延提出的奇襲子午谷之計,給世人留下了用兵謹慎,不敢犯險的印象。但是論謀略,他曾提出了隆中對,論用兵,他「推演八陣圖,鹹得其要」,在第四次北伐的時候,曾派魏延等人,大敗司馬懿,梟首三千,並繳獲了大量的輜重;論決斷,他在劉備逃離荊州的時候,曾提出了火併劉琮的想法。由此可見,諸葛亮並非司馬懿所說的那般必敗無疑。那麼,諸葛亮到底為什麼沒能伐魏成功呢?對此,陳壽提出了自己眼中的三點理由。

一、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諸葛亮雖然擅長統兵、用兵,但是他不擅長使用奇謀詭計,在戰場上應變能力稍差。因此,他更擅長治理後方,做為一方統帥的話,雖然不會失職,卻也不會有太過出彩的表現。他的這一特點,在與司馬懿交手的兩次戰爭中,並沒有明顯的表現,但是他面對曹真的時候,的確暴露了這樣的問題。例如,第一次北伐,他本來勢如破竹,結果馬謖失守街亭,打亂了他的計劃,他只能放棄前線的大好形勢,選擇退兵;第二次北伐的時候,他打算暗度陳倉,郝昭固守,他便二十餘天一無所獲。由此可見,他用兵能力雖強,隨機應變的能力卻有所欠缺。

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

諸葛亮是一個大才,這一點不容否認,但是真實歷史上的他,並非像演義中那般,一枝獨秀,也不僅是司馬懿一人,可以與他難分伯仲。曹魏方面,除了最終將他耗死的司馬懿之外,兩度抵禦他的曹真,憑數百人馬守陳倉的郝昭,用兵巧變,擅長利用地形作戰的張郃,兩度料敵先機的郭淮等,或可獨當一面,或有所專長,都是不可多得的名將,他並沒有能力,完全碾壓所有人。

三、眾寡不侔,攻守異體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雙方的兵力對比,不容忽略,畢竟益州一共便只有九十萬的人口,除去老弱病殘之外,他能夠調往前線的兵力,只有十萬左右。但是曹魏不一樣,曹魏的兵力,從後來的淮南三叛,諸葛誕能調動十六萬大軍,朝廷還能調動二十六萬人馬,便可以看出,雖然司馬懿帶往五丈原的不一定有這麼多,但他的兵力絕對遠勝諸葛亮。再加上諸葛亮是攻,對方是守,作戰難度也不一樣。所以他想取得戰績,並不容易。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諸葛亮最終未能擊敗司馬懿,率蜀軍入主中原,非戰之罪,也並非他的才能不濟,而是因為雖然他用兵能力不弱,這卻不是他最擅長的事務,再加上對手的強勁,兵力的差距,以及攻守難度的差異等問題,他不能完成一統大業,並不令人意外。但是陳壽最終總結說「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卻有失公允了,畢竟他第一次北伐,掠回了千餘戶百姓;第二次北伐,斬殺了魏將王雙;第三次北伐則拿下了武都、陰平二郡;第四次大敗司馬懿,斬敵三千,並非全無收穫。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圖說三國 的精彩文章:

馬超降蜀,關羽還要問其能力,魏延代張飛成漢中都督,他為何沉默
劉備東征,為什麼會遭遇夷陵慘敗?諸葛亮只用23個字就道破玄機

TAG:圖說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