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耿藝:無所爭 自有聲,忘我、專註,成就偉大藝術

耿藝:無所爭 自有聲,忘我、專註,成就偉大藝術

「什麼是好的作品?如果一定要有一個標準的話,那就是對社會、對當代文化產生重大影響和推動力的作品。它的起點在於作者的境界、格局與態度。」



「一個在船上靜靜欣賞兩岸風景的人,往往忘了船的存在。影像是河,我們是船,風景在人心。忘卻自我,才能夠專心的做好一件事情,才能在這件事情上有所建樹。如清代的樣式雷家族,他們僅僅是專註做好每間房子,算好每個尺寸。但是就在 「無意之間」,也就是這個忘我、專註的過程中,成就了偉大的藝術。」





TCL電視&中國國家地理「無所爭 自有聲」攝影大賽評委—耿藝




耿藝簡介


《中國國家地理》簽約攝影師,2012年受聘於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2007年亞洲職業攝影師年年獎藝術類銀獎;作品涉及院線電影、紀錄片、當代藝術等諸多門類,多次參加國內外重要電影節、藝術節並獲獎。作品被美國加州藝術大學洛杉磯分校電影資料館、中國獨立影像年展組委會、上海美術館等單位收藏。




平凡生活里的談資


 


將攝影當作一個職業,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首先是新疆人的緣故。《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簽約攝影師人數最多兩個的地方,一個是新疆,一個是成都,往大一些說一個是西北,一個是西南。西南也包括成都,成都的攝影師其實大部分是拍川西的雪山和藏區草原的。

 


我父母以前是烏魯木齊市郊區一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下屬水泥廠的工人,工廠在山裡(天山)有一個「石灰石」礦山,每天都會有很大的那種大卡車(翻斗車/東風153)去拉燒水泥用的礦石。記得整個大學期間,幾乎每個周末我都會搭這種「便車」上山去畫畫、寫生。當時手裡有一台200多塊錢的「傻瓜」膠片照相機。在那種傻瓜都也能拍出好照片的地方,我很快找到了拍照的樂趣和自信。


 


家裡很窮,但拍到一張好照片,還是會不嫌貴的跑去沖洗店,興沖沖的列印一張出來,貼在牆上,特別有成就感,也是我喝多了以後,跟「發小」吹噓的資本。年輕的時候總是很幼稚,老了,變化也不大。


 


 


繪畫訓練的看世界的方式和態度




從13歲開始學習繪畫,因為繪畫的關係,很小的時候就對「自然地理」產生了濃厚興趣。中學的時候,看「高更」和「梵高」的傳記,在那種每天都能看見地平線和雪山的地方,很容易的就讓人容易陷入:「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樣貌似高深的哲學問題。然後大家都覺得我有病。小孩嘛,很幼稚的用一種學來的「世界觀」思考問題。






大學學的是油畫專業。每個學年大概都有一個月的時間都是在山上寫生渡過的。天山「一號冰川」離烏魯木齊的直線距離也只有100多公里,它是世界上離大城市最近的山嶽冰川。


 


我的青春期很漫長,可能是地貌變化比較單一的緣故,人就有點傻,現在也是。後來畫了十年畫,得到了很多關於「視覺審美」方面的專業訓練。不僅僅是繪畫的技能,更多的是一種看世界的方式和態度。蘇珊桑塔格在她的《論攝影》里,也有很多內容涉及到這一點。


 





23歲,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新疆(省級)水泥廠,比父母的水泥廠更大一個級別。單位配發了一台照相機,那可以算作我攝影職業生涯的一個開端。


 


大學時的理想是成為畫家和藝術家,但現實是我一個月只有三四百塊錢工資,肚子都吃不飽,根本沒有條件追求藝術。單位需要我去搞宣傳,給行業報紙拍新聞照片,他們認為,我大學學過畫畫,拍照應該比別人強。


 


他們是對的,我大概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就已經做到了老師傅可能10多年才能做到的事兒。作品發表在中國青年報、新疆日報等報紙雜誌上,圖片帶文章總計發表了30多篇。那時候經常去單位附近的郵局領稿費,一篇稿子大概十塊錢,二十塊錢。錢不多,夠買一箱速食麵,2000年,烏魯木齊一個「水煮羊頭」賣兩塊五毛錢。


 


實際上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已經算半個攝影師了。以前的種種經歷,就像是一個種子,雖然種下去的時候還是冬天,但等到有陽光和適合的溫度就能夠發芽、成長。


 


正式成為職業攝影師是28歲之後的事情了,在完成我的第一個個人畫展之後。那一年我從央美的攝影研究生課程班畢業,拿了我的第一個攝影獎,《中國攝影》雜誌的「全國十佳反轉片」獎。








攝影需要直覺,直覺是對生活的一種態度




我拍片很多時候依賴一種「直覺」做基礎,長時間的繪畫,或者是很多年的美術學院的專業訓練幫我積累起來的一種視覺上的「審美經驗」和創作上的「思考方式」。關於很多當代影像藝術類的作品,依然是我的「美院系」繪畫類作品,「影像版」的延續。


 


「直覺」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如果非要解釋,那麼實際上就是什麼時候按快門,什麼時候不按快門,該拍什麼,不該拍什麼的選擇和判斷。







比方說,當我們看到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手裡有相機,按快門拍一張照片的話,假設這張照片會對當代藝術,對文化,對很多人產生巨大的影響,怎麼拍,拍不拍,這往往取決於一個來自於直覺的「預判」。


 





美軍在越戰期間扔下很多汽油彈轟炸北越,其中有一次誤炸了一個村莊,幾個小孩光著身子從燃燒的村莊里跑出來。在那一刻,服務於「美聯社」的攝影師黃功吾按下了相機快門。這張照片後來獲得1973年的普利策新聞獎,它讓美國的公眾對美國向越南發起戰爭的正義性產生了質疑,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戰爭的結束。


 


回到直覺的話題上來,當時的場景對於一般人來說是混亂的,有士兵,有小孩,但這個時候攝影師依然很專註,來自直覺的「預判」讓他不失時機的按下相機快門,在某種程度上,這就是一張普通的照片,但它所傳達出來的信息,可能會結束一場戰爭,挽救很多無辜的生命,這是攝影的力量。


 


另外一副著名的攝影作品,美國著名攝影家史蒂夫·麥凱瑞拍的「阿富汗少女」,1985年登上美國國家地理的封面,刊登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力,促使《國家地理》雜誌成立了「阿富汗女童基金」。藍色眼睛的一回神,那一瞬間成就了攝影史上一個經典的誕生。


 


當然這是以新聞作品為例,不能全面概括「直覺」。我想表達的是,直覺不是一種造型能力,不是一種攝影技術,也不是天賦,而是一種思維方式和一種態度,是你對「場景」的一種「預判」。




心靈相通的作品最能打動人


 


什麼樣的風景照片最能打動人,我想是心靈相通吧。


    





我有個朋友叫李止,專門拍攝中國山水畫意派的攝影作品。在去年法國阿爾勒國際攝影大賽上,大賽評委評價他的作品是一種「流動的抽象」。說他拍的山,像極了當代藝術之父---保羅?塞尚畫筆下《聖維克多山》,評委感受到他們兩者之間精神上的交流和溝通。但實際上,李止是21世紀的中國人,拍的是純中國的太行山和燕山,塞尚是18世紀的法國人,單從時間與地域上來講,他們之間是沒有任何實質性接觸的。而評委卻從畫中看到了他們之間的交流,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溝通和繼承。 


 


優秀的作品在於格局與態度


 


經常有人讓我幫忙看劇本。投資方會問我的判斷,耿老師,這個本子適合拍「網大」還是「院線」?而我的評判標準是編劇講故事的「格局」和「態度」。藝術是相通的,你拍了風光,我也拍了風光,都是風光,哪一個更好,就在於這個「格局」和「態度」。


 


反過來說什麼是格局和態度呢?我還是用以上這個例子來解釋這個問題。如果一個專門做「網大」的導演,他能請張藝謀來做他的攝影指導,拍出來的東西,結果肯定還是「網大」,電影不會因為攝影指導是誰而發生本質上的逆轉;電影是導演的藝術,院線級的電影導演,即便是用一個手機也能夠拍出一部「電影」,比如春節前,陳可辛就用手機拍了一部表現中國春運的作品《三分鐘》,雖然就只有短短三分鐘,但它絕對是「院線」級的格局和水準。


 


再聊聊中國的書法,它有多難呢,毛筆,墨汁,宣紙,誰都可以去寫。我用了20年的時間去理解和體會,至今懵懂。偶爾會因為看懂了一個大書家的字,而欣喜若狂。這個快樂來自於我感受到了一位老者和一位藝術大師的「生命體驗」,就像一個密碼本被瞬間破譯了,這種感覺很抽象。我經常拿這個跟徒弟開玩笑「你看,這個,你就看不懂,我就能看懂,這就是你跟我的差距,這就是境界。」


 


「無所爭 自有聲」 忘卻自我 成就偉大的藝術


 


「一個在船上靜靜欣賞兩岸風景的人,往往忘了船的存在。影像是河,我們是船,風景在人心。」


 


這是我所理解的大賽主題「無所爭 自有聲」:忘卻自我,撥開紛擾,不畏名利所絆,才能拍出好的作品。


 





就「無」字而言,道家老莊的哲學態度,首先先忘卻自我,才能夠專心的做好一件事情,才能在這件事情上有所建樹。比如做企業,想得到大匠的精神與品質,那就要先不能太顧及眼前的利益和一時的長短。


 


清代的「樣式雷」家族傳承幾百年,設計包括修復了故宮太和殿,圓明園,承德避暑山等這些頂級的中國建築,但是直到現在,我們才知道他們的存在,才知道這些偉大的建築到底出自誰人之手。幾百年前誰知道他們?那都是英明的皇帝,聖明的君主的傑作(當然也有一定的合作和分工),怎麼可能是幾個工匠的作品?樣式雷在做那些設計的時候,根本沒機會,也不敢把名利放在工作之上,僅僅是專註做好每間房子,算好每個尺寸。但是就在這個「無意之間」,也就是這個忘我、專註的過程中,成就了偉大的藝術。


 


編後語:千錘百鍊 至簡於心




美,是世界共同語言,心之嚮往,人所追求。


 


談完大賽與作品,我們來談談組織本次大賽的兩個了不起的機構,他們因為本次比賽,吸引到了更多關注的目光。


 


TCL電視與中國國家地理一起合作本次攝影大賽,並用X5原色量子點電視的產品理念作為這次大賽的主題。在參賽作品吸引大家的同時,不出意外,X5電視也受到強烈關注。


 




這款以「無所爭 自有聲」為主旨理念的產品,是目前高端電視產業的代表之作,擁有行業領先的原色量子點技術,畫質效果極為驚艷,同時在音響與外形設計方面亦讓人驚嘆,盡顯科技與藝術之美。TCL將X5電視賦予人格,建立起「有內涵、有品質、有胸懷,有格局」的品質產品形象,可以說,這成為了高端電視行業產品理念與科技藝術完美結合的新標杆。


 


而TCL本次新品的品牌傳播亦與往年不同,更為關注社會生態,關注生活品質。本次選擇同樣與「內容為王」著稱的中國最權威地理雜誌《中國國家地理》合作舉辦攝影大賽,號召人們走出去,從大自然的智慧中反觀自我,反觀人生。大賽所傳遞出的「寧靜致遠,敬畏謙卑,對未知永無止境不懈探索」的精神,無一不在有力詮釋「無所爭 自有聲」的新精英境界。


 


這一輪高聲量的圍觀,也引發了一輪對人生、生活的關注與思考的潮流:在繁雜紛亂的世界裡,生活的品質,是因為更簡單?更輕鬆?更精彩?


 


透過這些攝影作品,我們看到,不畏外界的紛擾,無謂於得,不計於失,千錘百鍊,撥開紛擾,自會與眾不同。


 


科技藝術,至簡於心。當和煦的陽光照進房間,打開電視,觀賞作品,一起體驗「無所爭 自有聲」的匠心技藝。





TCL電視與中國國家地理攜手舉辦的「無所爭 自有聲」 攝影大賽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本次大賽以「無所爭 自有聲」為主題,旨在通過參賽者拍攝的精彩自然影像,使更多人有機會親近、認識、尊重自然;並號召大家「走出去」,從大美世界的多元智慧與規律中反觀自我,反觀社會與人生,探索未知的永無止境,感悟「無所爭 自有聲」之境。自開賽伊始,便受到廣泛關注,短短几日,引發眾網友圍觀。觀看參賽者的震撼作品,請

掃描二維碼

,或點擊「閱讀全文」

請點擊閱讀原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攝影 的精彩文章:

我可能得了一種不旅行會死的病
請收下這份攻略丨國家地理震撼開展,一日閱盡百年

TAG:微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