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魏晉時期第一女書法家,才貌雙全

魏晉時期第一女書法家,才貌雙全

魏晉時期從公元220年曹丕稱帝開始,到公元420年東晉結束,共200年。公元220年,魏王曹丕在洛陽自立,國號為魏。劉備、孫權公元221年、222年分別在成都、建業稱帝,國號分別為蜀、吳,史稱三國時期。三國之後為晉代,又分為西晉、東晉。

三國兩晉時代是各種書體交相發展的時期,這時,隸書已走東漢末年程序化的道路,楷書趨向成熟,草書經章草階段發展到今草,行書在隸楷遞變過程中從產生經過發展到成熟,儘管後來各朝各代的書法家擅長篆、隸、章草,但畢竟是個別的,只是作為書法藝術來欣賞。而真、行、今草,已為上下所接受,被廣泛應用於社會交往,同時在士大夫階層中形成了普遍的風尚,作為雅俗共賞的標準。這一時期湧現出了大量著名的書法家,產生了許多重要的書法理論著作,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的光輝時代。

一、三國時期書法

三國時期,隸書開始由漢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變出楷書,楷書成為書法藝術的又一主體。楷書又名正書、真書,由鍾繇所創。正是在三國時期,楷書進入刻石的歷史。三國(魏)時期的《薦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視百代的珍品。

薦季直表

二、兩晉時期書法

晉人在生活處事上倡導「雅量」、「品目」,藝術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書法大家輩出,簡牘為多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妍放疏妙的藝術品味迎合了士大夫們的要求,人們愈發認識到,書寫文字,還有一種審美價值。最能代表魏晉精神、在書法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書法家當屬王羲之,人稱「書聖」。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其子王獻之的《洛神賦》字法端勁,所創「破體」與「一筆書」為書法史一大貢獻。加以陸機、衛瑾、索靖、王導、謝安、鑒亮、等書法世家之烘托,南派書法相當繁榮。南朝宋之羊欣、齊之王僧虔、梁之蕭子云、陳之智永皆步其後塵。

兩晉書法最盛時,主要表現在行書上,行書是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其代表作「三希」,即《伯遠帖》、《快雪時晴帖》、《中秋帖》。

伯遠帖

快雪時晴帖

中秋帖

三國時的刻石

魏蜀吳三國鼎立,只有四十五年的歷史,三國石刻承東漢餘緒,然而,立碑之風衰竭。建安十年(205)曹操以當時葬禮過繁,曾下令禁止製造石獸、碑銘,自次以後,碑刻減少,但並不因此而完全絕跡,仍舊有不少重要的碑刻。如魏的《上尊號奏》、《受禪表》、《範式碑》等,吳有《天發神讖碑》、《禪國山碑》等,蜀無石刻流傳。在這些碑刻中大多數是隸書體,然而與漢碑不同,其實正是行楷書逐漸取代了隸書之際,隸書中楷書筆法成分加強,在這些典章巨制的碑刻中也能夠透出消息。自魏至明,再也沒有寫出漢碑隸書的風韻,然而,三國時的魏隸其飄逸拓展不及漢隸,然茂密渾穆、整嚴濃麗,卻為兩晉南北朝隸揩的淵源所在。

魏晉木簡、寫經

於魏晉時代的木簡,大多數是從古樓蘭遺址,所發掘出來的。在20世紀初,為斯坦因等及我國西北科學家考察團先後在樓蘭故址及其周圍的地區內發掘出甚多的木簡。

這時的書跡與前代的簡牘書比較,就是帶有波折的隸書,幾乎完全滅絕,而行揩、行草、草書為多。從其遺迹中可以充分證明現代傳世不多的魏晉法帖或墨跡,如鍾繇宣示力命、陸機平復,以及王羲之諸帖,都是可以互相印證。魏晉時戰亂頻繁,人民顛沛流離、災難深重。於是靈魂不散、因果報應、轉世輪迴的佛教得以大為流行。開窟造像、鐫刻銘記和頌揚佛教的豐碑應時而起,寫經祈福的活動盛極一時,這些活動客觀上給書法的普及和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另外,北魏龍門造像銘的鐫刻、規模巨大的泰山《金剛經》等,也都給書法藝術發展史留下珍貴的遺迹。

三國兩晉時期的書法家

三國、兩晉時期的留存至今天的墨跡大多是寫經、簡牘和殘紙。流傳有緒的書法家墨跡,是西晉的書法家陸機寫的《平復帖》。《平復帖》的字體屬於章草,它和出土的漢晉簡牘章草很相似,用筆挺健、樸拙。魏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有鍾繇、韋誕、皇象、衛恆、索靖、陸機等,並他們的作品有的有刻帖流傳。

鍾繇(151-230)字元常,穎川長社(今河南長葛)人。曾師曹喜、劉德升、蔡邕,工篆隸、行草,尤以楷書擅名。有《薦李直表》、《賀捷表》、《宣示表》、 《力命表》等。這些作品有的刻成單帖,有的收集在眾帖中。

韋誕(179-253),字仲將,魏京兆(今陝西西安)人,擅長各種書體,尤精題署。《四體書勢》謂"魏氏寶器題名,皆誕書"。

皇象(生卒年不詳),字休明,三國吳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善篆隸、章草,時有"書聖"之稱。傳為皇象作品有《急就章》,今有刻本流傳,《天發神讖碑》傳為其手書。

索靖(244-303),敦煌(今甘肅)人,張芝姊之孫,亦擅章草,傳張芝草書而變其形,傳世有《出師頌》、《淳化閣帖》刻有《七月》等帖。

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今江蘇蘇州)人,擅長章草,有真跡《平復帖》傳世,此帖曾在《宣和畫譜》中著錄,此帖和流行後世的刻帖中的一般章草不同,與王羲之的草書也不同,由此可以窺見西晉草書的真貌。流傳至今的東晉墨跡大都是勾摹本和臨摹本,其中以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的書跡比較多。王羲之及王氏一門書家,為書法發展史揭開了嶄新的一頁。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臨沂(今山東)人,官至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早年學衛夫人,草書學張芝,真書學鍾繇,並博採秦篆、漢隸及六朝碑版之長。一變漢魏以來的質樸的書風,創為妍美流便的新體。有"書聖"之稱,書法特點是奇而正,雄而逸,健而美,無一偏之弊,其書真跡無存,傳世作品散見於宋以來所刻的眾帖中,墨跡也多為唐人雙鉤填之摹本。保存至今的有《姨母》、《寒切》、《二謝》、《喪亂》、《孔侍中》、《初月》、《快雪時晴》、《蘭亭序》、《上虞》、《十七帖》、《樂毅論》等。其中《蘭亭序》享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盛譽。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官至中書令,人稱"王大令",自幼從父學書,精諸體,尤以行、草擅名。與父並稱"二王"。他繼承並發展了張芝、王羲之的書法衣缽。並一改當時的古拙之風,用筆英俊豪邁,饒有逸氣,贏得了"破體"之譽。存世的墨跡有《鴨頭丸帖》;小楷有《洛神賦》刻本,因殘存十三行,故也稱《十三行》。另有《中秋帖》、《地黃湯帖》、《廿九日帖》等,其中《中秋帖》為《三希堂法帖》之一。

與二王同時代的還有一位著名的女書法家,衛鑠,這個人居然還是王羲之的老師,就此一項,便可見其對中國書法史影響之大了。此人為何方神聖呢?

衛鑠,別稱衛夫人,名鑠,字茂猗(公元272-349年),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北)人,是晉代著名書法家。衛鑠為汝陰(今安徽阜陽)太守李矩之妻,世稱衛夫人。衛氏家族世代工書,衛鑠夫李矩亦善隸書。衛夫人師承鍾繇,妙傳其法。王羲之少時曾從其學習書法,衛夫人是「書聖」王羲之的啟蒙老師。

衛夫人不但在書法藝術實踐上有突出成就,不讓鬚眉,而且在書法藝術理論方面也有重大建樹和比較全面深入的論述。她撰有《筆陣圖》一卷,全面深入地參考了有關的書法理論,並提出自己的看法。她在書中首先提出,書法之妙「莫先乎用筆」。主張學習書法要上溯其源,師法古人,反對諳於道理,學不該贍,以致徒費精神,學無成功。衛夫人又提出,在學習和創作時,要注意選用筆、墨、紙、硯的品種和產地,強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著重指出,執筆要有講究,不同書體應採用不同的執筆法,並加以具體分析,說:「有心急而執筆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心乎不齊,意後筆先者,敗;若執筆遠而急,意前筆後者,勝。」超出了單純論述執筆的範圍,而對書法藝術中的筆、意關係和書家修養等作出深刻的論述。

對書寫不同字體時的用筆,衛夫人亦有精闢論述,她認為用筆有六種方法,如篆書是「飄揚灑落」,章草為「兇險可畏」,八分書為「窈窕出入」,飛白書為「耿介特立」,倘能「每為一字,各象其形」,則「斯超妙矣,書道畢矣。」應該說,衛夫人關於用筆的論述,在今天也仍然有其可取之處,她實質上是就此提出了書法家把握不同字體書寫風格的問題。具體到筆划上,衛夫人針對七種不同筆劃的書寫,提出七條標準,衛夫人對七種基本筆劃的描述,形象生動,恰合關竅,實為初學書法者良好的入門途徑。

此外,衛夫人在《筆陣圖》中還提出初學書法,「先須大書,不得從小」,「善鑒者不寫,善寫者不鑒」等理論原則,也都是寶貴的經驗之談。在上述論述的基礎上,衛夫人概括她對書法藝術總體的認識,提出了「力筋」之說。她認為:「下筆點墨畫芟波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

這實質上是衛夫人畢生從事書法藝術實踐所得,代表了她對書法藝術理論總的認識,為後代書法家指出了努力方向和途徑,也成為中國書法理論中的重要內容和評判標準,對歷代書法理論和實踐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儘管衛夫人的《筆陣圖》參考和汲取了前人的某些論點,但衛夫人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創造,功不可沒。

《筆陣圖》全文: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奧,莫重乎銀鉤。昔秦丞相斯所見周穆王書,七日興嘆,患其無骨。蔡尚書邕入鴻都觀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達其源者少,暗於理者多。近代以來,殊不師古,而緣情棄道,才記姓名,或學不該贍,聞見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虛費精神。自非通靈感物,不可與談斯道矣。今刪李斯《筆妙》,更加潤色,總七條,並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貽諸子孫,永為模範,庶將來君子,時復覽焉。筆要取崇山絕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筆頭長一寸,管長五寸,鋒齊腰強者。其硯取前涸新石,潤澀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廬山之松煙,代郡之鹿角膠,十年以上,強如石者為之。紙取東陽魚卵,虛柔滑凈者。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若真書,去筆頭二寸一分,若行草書,去筆頭三寸一分,執之。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善鑒者不寫,善寫者不鑒。善於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一一從其消息而用之。

「一」[橫] 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

「丶」[點] 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

「丿」[撇] 陸斷犀象。

「┐」[折] 百鈞弩發。

「丨」[豎] 萬歲枯滕。

「ㄟ」[捺] 崩浪雷奔。

「」[橫折鉤] 勁弩筋節。

右七條筆陣出人斬斫圖。執筆有七種。有心急而執筆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心手不齊,意後筆前者敗;若執筆遠而急,意前筆後者勝。又有六種用筆:結構圓備如篆法;飄揚灑落如章草;兇險可畏如八分;竊窕出入如飛白;耿介特立如鶴頭;郁拔縱橫如古隸。然心存委曲,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書道畢矣。永和四年,上虞制記。

杜甫詩《丹青引贈曹將軍霸》云:學書初學衛夫人,但恨無過王右軍

從杜甫詩看起來,衛夫人這一脈,就好象是玄派正宗,凡是要學書法的,就從她開頭。她是一個門派的標準,唐人要麼不學書,學書但學衛夫人。

古代女子嫁到夫家以後,一般就湮沒了本姓而不傳。比如班昭嫁到曹家後,儘管聲名遠播,還是被人稱為「曹大家」。詠絮才女謝道韞,嫁給王羲之的次子,也被時人喚做「王夫人」。

而衛鑠獨以「衛夫人」馳名,大概是對於她特出的書法地位的承認和尊重。

衛夫人尤善楷書。有名姬帖》、《衛氏和南帖》傳世。她曾作詩論及草隸書體,又奉敕為朝廷寫《急就章》。其字形已由鍾繇的扁方變為長方形,線條清秀平和,嫻雅婉麗,去隸已遠。

宋陳思《書小史》引唐人書評,說她的書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

《名姬帖》,衛夫人小字楷書碑帖,其筆法古樸肅穆,體態自然,是楷書中的上品,被後人譽為簪花小楷。

《衛氏和南帖》,高逸清婉,流暢瘦潔,流露著清婉靈動的韻味。

乾隆曾多次在全國尋求歷代大家的名貼,他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貼》和王獻之的《中秋帖》置於書房,視之為三件稀世至寶,又將自己的書房命名為「三希堂」。清乾隆十二年(1747),乾隆帝更敕令朝臣編刻《三希堂法帖》,收藏曆代書法珍品。

《三希堂》原名「溫室」,本為乾隆皇帝讀書之所。乾隆帝在此珍藏了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三件稀世墨寶,並時常把玩,遂以此更名。後乾隆帝敕令朝臣編刻《三希堂法帖》,收錄內府所藏魏晉以來書法家名跡,其中就包括此三珍。

《三希堂法帖》摹刻精良,卷帙浩繁,堪稱叢帖中之巨制。完成之後,僅精拓數十本賜與寵臣。後於乾隆十七年,復從宮中藏品中再次精心挑選出歷代名人法書五卷,摹刻上石。至此,《三希堂法帖》始成完璧。至清代末年,其傳始廣。原石嵌於北京北海公園閱古樓壁上。

該書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弘曆敕命吏部尚書梁詩正、戶部尚書蔣溥等人,將內府所藏曆代書法作品囊納書中。 可以說,八平米三希堂里每件書法,都是當之無愧的國寶級珍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蒼潤齋 的精彩文章:

周睿:陽春三月,拂塵靜心
論裝裱文震亨:好馬要配好鞍——古法裝裱

TAG:蒼潤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