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衛星上天,紅旗落地

衛星上天,紅旗落地

在本周份的更新中,我們繼續介紹國防軍軍事歷史博物館中的展覽。本部分的主題是博物館中沒有按照時間順序展開的一些展品介紹。

軍事和科技

熟悉戰爭史的讀者老爺可能都知道,很多先進科技的成果都是先應用在軍事領域的。最耳熟能詳的大概就是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了。那麼還有哪些科技一開始是軍事或者軍事相關用途的?下面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博物館中的這種單人潛艇性質和二戰日本的「神風」特工隊性質差不多,都是單人駕駛的潛艇,攜帶一枚魚雷。

東德繼承下來的紅外線探照燈和激光告警器。

「斯普尼克」衛星。值得一提的是,相對於西德,東德在太空探索上是遙遙領先的,甚至還送過宇航員上天。

V2導彈

現代的反坦克導彈。

進攻和防護

在這個小專題的展覽開頭,就是下面這個由模特組成的小場景。場景中展示了從簡單的頭盔、護胸到全套的NBC三防服等等的防護裝備。隨著時代的不同,防護的側重點也各有不同。

對於裝甲車輛的防護,則展示了一塊T-55坦克上的炮塔裝甲鋼。對於裝甲車輛的裝甲材料的介紹,請期待公眾號日後的科普更新!

而在「進攻」的部分,官方則在牆壁上懸掛了各式各樣的火箭、炮彈和導彈。有心的讀者老爺可以嘗試辨認一下都是哪些武器。下面的水泥墩則是防轟炸的單人掩體。

戰爭中的動物

軍事中對於各種動物的訓練相信各位讀者老爺也已經很熟悉了。除了騎馬騎駱駝作戰以外,在一戰中,通信往往是通過信鴿和狗實現的。在二戰中,以蘇聯為主的參戰國訓練了反坦克犬,也就是在狗身上掛滿炸藥,訓練狗鑽到坦克下方然後引爆。海豚等動物也會被訓練來進行偵察或爆破等任務。館方在這一主題的展覽中並沒有太多的解說,所以可能各位讀者老爺就只能靠猜了。

或者等主頁掰二刷的時候去蹭一發解說hhhh

信鴿、駱駝和馬在戰場上的作用相信讀者老爺已經耳熟能詳了

山羊...emmmmm

作為「人類的好朋友」,狗在戰場上的作用可以說非常多了

至於獅子就有點迷了,不知道各位讀者老爺有沒有什麼想法?

海豚在海戰中也被訓練來執行多樣的任務

鵝...

這個大概是用來攻擊敵軍中的宅男的emmmm畢竟一個肥宅的戰鬥力只有1鵝

軍事和文化

之後的幾個小主題展大致可以概括為軍事對日常文化的影響。首當其衝的就是語言和服飾了。就像我國古代的「胡服騎射」一樣,軍服的裁剪和流行文化也在進行著互相的影響。比如說拿破崙戰爭時代的軍服顏色就比較鮮艷,裁剪上也比較挺拔。到了世界大戰的時代,處於自我保護的目的,軍服的顏色就變為了各種迷彩和偽裝色。

軍事對語言也有很多影響。在我國可能大家比較熟知的例子就是走隊列時候的口號了。在英語國家,影響比較大的則是「語音字母表(Phonetic Alphabet)」,即用淺顯易讀的單詞來指代字母避免信息傳遞中的誤差。我們在一些軍事電影中經常看到的「阿爾法小隊」其實就是「A隊」的意思,在這裡「Alpha」就代表了字母「A」。

而在德語語境中,軍事文化和語言同樣是互相影響的。比如說「J?ger」這個詞,原意指獵人。但是在戰鬥機出現以後,人們把戰鬥機也叫做「J?ger」。而由於戰鬥機駕駛員都是萬里挑一的精英,也在社會中激起了對王牌飛行員的崇拜。在陸軍語境中,「J?ger」常翻譯作「獵兵」,來源是早期組成這一兵種的成員的職業:獵人。在現代,德國的獵兵一般指輕步兵,而奧地利的獵兵則是山地步兵。除此之外,反坦克單位也叫做「Panzerj?ger」,也就是「坦克獵手」的意思。

除了語言文化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以外,戰爭和日常生活的聯繫還體現在具體的事物上,比如說戰爭玩具/遊戲。

這個一號坦克的玩具是在被轟炸之後的老城區廢墟中發現的。在二戰之前,一直到普魯士時期,小錫兵、軍裝等和軍事相關的小玩具都是德國男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戰後的德國,戰爭題材的玩具再一次出現了,比如說照片中掛的這些坦克造型的兒童車。

然後有些老紅軍,啊不,老德軍就站出來發話了,你們這些啊!是開歷史的倒車!是現行軍國主義復辟(1/1)!要不得要不得!

所以這之後再也沒人敢做戰爭題材的兒童玩具了。

這難道就是利華的坦克模型做的這麼爛的原因嗎???

值得一提的是,上面提到的坦克車玩具正好和之前的蘇聯衛星只隔了一堵牆,這也是本期更新的題目「衛星上天,紅旗落地」的來頭。

在「戰爭遊戲」這一展覽的最後,館方語重心長的說了這麼一段: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戰爭題材的遊戲,內容非常的血腥暴力。社會各界對這種遊戲是否利於青少年的健康發展,是否是現行軍國主義復辟(1/1)各執一詞。究竟這些遊戲對青少年的成長有利還是有害,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所以話說回來,不管是德國人還是中國人,最後都是人嘛!

除了上面這些以外,影視、音樂作品中也有非常多的軍事元素。其中最為館方津津樂道的是一部上世紀拍攝的講述施陶芬貝格刺殺小鬍子的電影。

而以俾斯麥命名的從礦泉水到自行車到戰列艦,相信各位讀者老爺已經非常耳熟能詳了。除了這些以外,以俾斯麥命名的街道在德國各大城市也非常常見,可以說是德國版的「東風路」了。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國防軍自認為自己的「正統」來自普魯士時期的軍事改革和二戰期間少部分反抗國社主義的官兵。那麼德國人心中敬仰的英雄有都是誰呢?

這一個「英靈殿」展櫃中,擺放的全都是文學藝術方面的名人,其中並沒有軍事人才。

「愛」還是「恨」?

最後,主頁掰還有一個包袱沒有抖,那就是上周更新的封面圖。

如果讀者老爺細看的話,這面牆上滿滿的都是「love(愛)"和"hate(恨)"兩個詞。這面牆在整個展館的展出內容之前一進門的位置,實際上是動態的,漂浮的單片語成了三個人,在不停的運動。

說到這裡,博物館裡其實還有一個小專題展覽主頁掰沒有說,就是戰爭帶來的傷害。展區里展出了很多已故士兵的墓碑和遺體,以及寫的一些書信等等。因為主題太過沉重,主頁掰也無心拍照。不過話說回來,各位讀者老爺拿著手機劃劃屏幕,和主頁掰拉開沉重【字面意義的沉重】的櫃門打開看裡面各種吞槍自盡的頭骨、一戰期間面部被子彈擊傷的士兵模型和他們的墓碑,心情大概也是不一樣的吧。

所以說軍事,或者是戰爭的目的到底是「愛」還是「恨」?這面牆究竟想表達什麼?歡迎各位讀者老爺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看法!

到這裡,德累斯頓國防軍軍事歷史博物館的內容差不多就介紹完了。由於館中的內容相對來說信息量較大,歷史文化的元素比較多,所以主頁掰不可能像介紹其他兩個軍事博物館一樣簡單的帶著讀者老爺過一遍展品就完事,在此如果有講解不周全的地方還請廣大讀者老爺諒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十四小時坦克車出入 的精彩文章:

模型評測:如何食用虎王?

TAG:二十四小時坦克車出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