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學業太重,要減負?看看大明王朝太子們的學習強度

孩子學業太重,要減負?看看大明王朝太子們的學習強度

近幾年,家長們認為孩子(特別是中小學生)學業太重、壓力太大,要減負的呼聲一直不斷。國家對這一問題相當重視,「減負令」頻發,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更是指出,要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的問題。不管是不是真的有必要給孩子們減負,我們先來看看歷史上那些皇帝的孩子們的學業如何,比如明朝。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從小家裡窮,沒機會讀書,靠自學認識幾個字,屬於半文盲狀態。但他的可貴之處在於,知道沒有文化的可怕,自從開始造反就十分注意學習。地位上升之後,每天更是開會學習,讓身邊的謀士給他講課,內容以歷史為主。

當上皇帝後,朱元璋對於學習絲毫沒有鬆懈。以前開會學習的方法保留下來,成了「經筵」。除此以外,朱元璋還愛看書,《明史》記載他:「太祖……身在行間,手不輟書」,學習力度一天比一天大,經常為此「日晏忘餐」,每天處理完日常政務後,就是讀書。當然,朱元璋很清楚自己小時候沒機會讀書,現在屬於惡補,那麼皇子們的學習就要從小抓起,對他們的教育絕不能懈怠,特別是太子。

一、選老師

要教育太子,重中之重就是要選出一位好老師,好老師的硬性指標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學問大。以朱元璋的太子朱標為例,在朱元璋還是吳王時,朱標被立為世子,就隨名儒——「浙東四先生」之一宋濂學習經傳。宋濂是明初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還被太祖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問之大絕不是蓋的。

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後,朱標被立為太子。對其教育,朱元璋更加上心,任命智囊,也是「浙東四先生」之一的劉伯溫和另一「浙東四先生」章溢為贊善大夫,負責太子的日常教育,另外,開國功臣李善長也負責授課。太子的老師不僅有文臣謀士,也不缺少徐達,常遇春,耿炳文這樣的武將,可以說,朱元璋為太子打造一個強大的教育團隊。

除了注重老師的學問,還有就是要品行端正,正如朱元璋對臣子所說:「教育的方法,要緊的是正心,心一正萬事就辦得了,心不正,諸欲交攻,要不得。」

隨著太子年齡的增長,老師的選擇也會有所變化。初入學時,以學問、品行為主,到太子年長後,挑選老師更要注重其行政能力,以幫助太子學習處理政事,為日後繼位做充分的準備。整個明朝,太子老師的選拔基本都延用了這個原則。

二、制定體制

朱元璋對於太子朱標的教育培養可謂煞費苦心。一方面,朱元璋命人參考歷代東宮宮制,另一方面,特設文華殿大學士來輔導太子,下面還設詹事府詹事,少詹事,春坊大學士,庶子,喻德,中允,贊善,洗馬,校書等官職,構成了有明一代的皇太子教育體制。其後,朱元璋還在宮中特設了一個圖書館——大本堂,貯藏各種古今圖書,以方便太子隨時取閱。

為了彰顯鄭重,到了正統年間,太子讀書還專門確立了一套禮儀。太子出閣讀書之日,一大早,禮部、鴻臚寺執事官在文華殿後殿行跪拜禮,禮畢,由鴻臚寺寺官為太子行禮,請太子到文華殿讀書。這期間,皇帝必須到場,接著就由三師三少等各級官員依照次序向皇帝行叩拜禮,接著退出。最後,內侍官引領太子就座,侍班侍讀講官依次前來,儀式結束,太子就正式開始學習生活了。這套繁瑣的禮節不過是「萬里長征」第一步,等待皇太子的將是每日繁重的學習任務。

二、每日學習

前面的工作都是家長——父皇制訂,那麼這一步就需要太子們親自上陣了。按照明朝太子的學習規劃,文化課以誦習儒家經典為主,包括讀、背、寫。

每天一大早就開始上課。上午是文化課的學習,每學習一篇文章,誦讀是必須的,然後要求三日內背熟。別以為像蹦豆一樣,磕磕巴巴就能交差,所謂背熟是有標準的:咬字要清楚,斷句要準確,背誦時字正腔圓、自然順暢。如果背不出來怎麼辦?接著背!據孝宗的老師,太傅謝遷回憶,當年他給還是太子的孝宗當老師時,太子背不出來,他就一遍一遍教,竟至口舌生瘡的地步。一遍又一遍的背,當學生的太子恐怕也絕不會比老師輕鬆。

午餐過後,上馬練習騎射。下午,聽老師講課,複習上午所學,還要練習書法。至於寫多少,也是有數量規定的。一年四季,除冬季每天寫50字外,另外三季每天都要寫足100字。

50,100,不算多?別忘了,這不是現代簡化字,而是古代繁體字,另外不是現在的水筆,而是毛筆。寫毛筆字,姿勢必須要端正,執筆要標準,筆法有講究,不可以隨意亂寫的。那個時候,沒有空調、暖氣,也沒有暑假、寒假、星期天,而且別忘了,剛出閣讀書的太子還是小孩子呢,每天紮下架勢堅持寫,真有可能累抽!

這樣的學習狀況只是太子年幼時,等太子稍長點,還要每天5點跟著皇帝上早朝以學習政務,下朝後再開始學習;除此以外,太子要隨時接受皇帝派遣的任務或者跟著大臣處理政務。一天下來,不是一般的辛苦,其程度,從明穆宗臨終前說的話就可咀嚼出一二。

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明穆宗朱載垕病危,他召來自己的老師高拱,擼起褲管,給老師看自己浮腫的雙腿,苦笑著說:「先生,我今天可以歇歇吧?」這口吻像極了因生病而僥倖可以請假的學生,由此也見他們學業之重。值得一提的是,因為父親嘉靖帝篤信「二龍不相見」的說法,朱載垕從沒當過太子。

當然,明朝太子們的課業這麼重,學習這麼拼,因為將來他們要接任國家一把手,需要具備治理國家的能力,咱們的孩子也許不能跟他們比。但是,我們的孩子以後也是面對自己的人生道路的,現在多學習多讀書沒有壞處,正如龍應台所說:「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今人物麻辣燙 的精彩文章:

繪出「矯情」的夢想

TAG:古今人物麻辣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