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介紹 王氏宗祠歷史

介紹 王氏宗祠歷史

花台王氏宗祠簡介

保存至今的花台王氏宗祠俯瞰圖

王氏宗祠歷史:

上圖於2013.06.23拍攝。這就是歷經108年風雨滄桑的現存花台王氏宗祠。宗祠原建於公元1856年,由十三世裔孫王文璧督領闔族修建,爾後,一場無情的大火將宗祠毀於一旦。

相傳,焚燒宗祠時,火勢兇猛異常,無力撲救,燒了幾天幾夜仍然火光衝天,映紅了花台整片天空。大火之後,一片廢墟,片瓦不存,王氏族人悲痛不已。然而,祠堂的棟樑、中柱仍然昂首挺胸,巍然屹立在火場之中。此情此景,正預示經大火洗禮的王氏家族必然門庭光大、薪火永傳。於是,十四世裔孫王運昇(字榮瑞)立馬設台拜祭神靈、先祖,叩訖神靈、先祖保佑王氏家族,並發誓不建新祠不瞑目。禮畢,燃燒中的棟樑、中柱才緩緩倒下。

王氏宗祠一角——四合天井和正殿

公元1905年,運昇公不忘誓言,繼承先祖遺志,偕侄兒方德、方濟,率闔族,耗巨資,終至重建王氏宗祠。新中國成立後,收歸國有,成為培育幼苗的梨山小學。宗祠歷經108年風風雨雨,特別是文革期間遭到嚴重損壞,但昔日王氏宗祠的建築格局、精緻的各式石雕等仍依稀可見。

王氏宗祠位於利川市忠路鎮梨山村,前望屏風,後倚佛寶,座北朝南,是一座由二進正房、二側廂房組成的四合院。平面為正方形,台基依山而建,全祠系木結構;中軸線上依次為大門、戲樓、天井、正殿、後堂,兩側為廂房;四周用巨型精細條石築成的四米余高圍牆,佔地面積4000餘平方米。

宗祠第一進是木質結構牌樓,面寬五間,鼓式石柱墩礎,雕刻精細,明間額枋、廊枋、棟樑之上飾有各種圖案,在古建築中獨具一格。大門上方懸「王氏宗祠」巨匾,行楷字體。大門兩側豎立巨幅石雕,先祖人物活靈活現,勤勞、仁愛、慈善形像栩栩如生。祠堂山門對聯,下聯書「支分衡岳映花台」,這鮮明地記載著王氏家族繁衍、遷徙的歷史進程。

原宗祠大門石刻對聯之下聯——支分衡嶽映花台

進入大門之後是戲樓。地基平台向內延伸,檯面寬闊,戲台比地基高出2.3米,戲台正面兩排木柱,下部設抱柱石幫撐,兩重飛檐翹角,六角攢尖頂,檐口飾卷棚。兩次間為二層走馬廊樓房,單檐瓦頂,與戲台二側廂房走廊相通。

再往裡,是呈正方形的四合天井,寓示王氏家族精誠團結,光耀四方。

第二進為正殿。正殿兩殿柱間的上方懸掛嵌刻巨匾,上書:「三槐堂」(據年長族人記憶,上書「急公杖義」)。正殿屋寬五間,進深三間,與兩側廂房相通。地面與天井平面高出半米,八根巨大殿柱立於精雕細刻的石墩基礎之上,裡間設神台,內塑各種神象;右立祖牌,內藏譜諜。八路神仙,威風凜凜。整個殿宇造型精美,氣勢恢宏。

天井兩側為廂房,各面寬七間,分別與正殿、戲樓兩兩相通。該廂房是供王氏子弟讀書的書院、族人訓戒房或護院家丁宿舍。正殿兩端各有廂房三間,作廚房、倉庫之用。

殿柱鼓形礎石——精雕細的龍鳳花鳥蟲魚等栩栩如生

宗祠的石刻內容極為豐富,其中,柱礎種類繁多,式樣各異,造型簡潔,曲線優美。前殿柱礎又高又大,鼓腹鼓腰各部位精雕龍、鳳、花、鳥、魚、蝦、龜、蛙等浮雕圖案,構圖精巧,刻工精細,惟妙惟俏,形神兼備。在石門框、石角柱側面,精雕麒麟、龍鳳、亭閣、花鳥、盆景等多種圖案。這些石刻圖案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既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又有濃厚的地方習俗及工藝特徵,實為難得的石刻工藝實物史料。

宗祠的重建,族人無不以此為榮,普天同慶。今天的王氏族人,更應順應歷史潮流,尊宗敬祖,開拓進取;勤耕苦讀,共澤家聲;效法先賢,崇尚禮義,為王氏宗族的發展、興旺作出更大貢獻。

王氏三槐堂傳世對聯

兩晉家聲久

三槐世澤長

歡迎王氏宗親關注

尋根求源

花台常德王氏三槐堂期待您的進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花台常德王氏三槐堂 的精彩文章:

TAG:花台常德王氏三槐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