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第十四回 一代詩聖杜工部南塘訪余懃 五言長城劉隨州余干迎李白

第十四回 一代詩聖杜工部南塘訪余懃 五言長城劉隨州余干迎李白

贊曰:茂林響谷南塘村,卧虎藏龍震古今。

五言長城來干越,一代詩聖宦遊人。

飛流直下廬山水,豪情長留太白文。

千秋文章知多少,萬世唯有浩氣存。

且說,隋代之後的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盛世,是一個強大而繁榮的時代。在唐代,江南西道饒州余干也迎來了一個人文大繁榮的歷史時期。

唐代非常重視教育。由中央直接設立的學校有「六學」、「二館」。六學包括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律學。「二館」指崇文館和弘文館。由地方辦理的學校,在各府有府學,各州有州學,各縣有縣學,縣內又有市學和鎮學。唐朝建立的次年,即武德二年(619年)余干就已設立縣學,於縣城東隅越溪邊(原余干三中校園內)建學宮。學宮又名文廟,儒學、孔廟。據載,文廟大成殿中,正位南向設「至聖先師孔子」牌位。殿下左翼為東廡,右翼為西廡。殿後為崇聖祠(舊名啟聖祠)。殿下甬階前為戟門。戟門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戟門前為泮池。泮池前為樗星門。殿左牆外為官廳。廳後為東齋教諭廨,又後為尊經閣(舊名文會堂)。廳前為儒學門。廳左前為魁星閣。殿右牆外為明倫堂。堂後為西齋訓導廨,又後為祭器庫。堂前左隅為忠孝祠,右隅為節義祠。可惜余干文廟多次毀於兵火,屢修屢廢,抗戰勝利後,於此處建玉亭初級中學。此是後話。

唐初,於縣治冠山之南建煙波亭,以瞰越溪煙波而名。此亭臨越水,背襯青山,每當夕陽西斜,青煙縷縷,奇峰翠巒,漁舟點點,肥美鮮魚滿艙而歸,倒映水面,極富詩情畫意。清人黃庭銓有《煙波亭懷古》詩曰:

江東老才子,曾此嘗煙波。

泛泛漁舟小,陰陰怪石多。

琵琶流遠韻,星斗挹長河。

吏俗漸余甚,興懷漫放歌。

又,貞觀二年(628年)余干縣令張延俊在冠山之羊角峰前建干越亭。北宋文學家楊億謂干越亭「前瞰琵琶洲,後枕思禪寺,林麓森郁,千峰競秀,真天下之絕境」,其作為余乾重要的人文景觀,自建成之後便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前來尋幽探勝,其中不乏文壇重量級人物,後文將一一詳述也。

卻說唐神龍年間,饒州右教練使余懃尋訪山水時來到余干大慈鄉南塘(今古埠鎮太和村委會南塘村)一帶,發現此地層巒曲水,修竹茂林,風景優美,便有心定居於此。這個余懃何許人也?余懃(681-753),字南澗,從小天資聰穎,學習刻苦。傳說他在深夜讀書時為了防止打瞌睡,常以牧童的獨腳凳作坐具。每當睡意襲來,獨腳凳失去平衡,把他摔醒,便繼續發憤讀書。功夫不負有心人,唐神龍元年(705年)(一說是神龍二年)余懃考中進士,次年,余懃任饒州右教練使。後歷任節度使、左廂兵馬使、持節刺史、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最後勛封上柱國(正二品)。余懃居官期間,清正廉明,體恤民情,為百姓辦了不少實事,深受百姓的敬仰。

天寶四年(745年),余懃年邁不仕,以玄宗所賜安車輕騎,遍游天下,後回到余干古埠鎮南塘。南塘附近田園風光美不勝收,當時有所謂「八景」,分別為:前溪夜月,掩映雙橋,東嶺朝曦,南山橫瑟,北陂部鼓,梵閣鳴鐘,高石懸岩,洞門鳥噪。余懃曾寫下《詠南塘八景》一詩:

南塘勝地古今稱,古樟喬枝聳翠青。

鐵嶺朝云云淡淡,金山夜月月明明。

雞籠精舍回光影,龍窟香泉水吐清。

黃畈農歌時作息,青崗伐木斧丁丁。

余懃退居南塘之後,曾有一位著名的歷史人物來訪,他就是後世被譽為「詩聖」的杜甫。杜甫因何來余干訪余懃?

原來,余懃比杜甫大31歲,應算得上是杜甫的前輩師長。余懃與杜甫結識之時,余懃已然身居要職。余懃很早就欣賞杜甫的文采,尤其對杜甫《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等詩句大為嘆賞。這首《望岳》作於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前一年,杜甫自吳越歸東都,舉進士不第。了解到年輕杜甫舉進士不第心情低落之後,余懃則寄書信以古賢者讀書報國故事勉勵杜甫,杜甫深受鼓舞。

天寶間,杜甫居洛陽,其間曾與秘書監李令問、駙馬鄭潛曜和時任御使大夫的余懃等權貴交往。杜甫與余懃正式謀面,兩人一見如故。

天寶四年,杜甫34歲,再游齊魯。後南下時,聽聞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余懃退居饒州余干南塘,特來探望師友。功高身退、樂於獎掖晚輩的余懃和杜甫這位忘年交一起,他們興緻勃勃地飽覽了當地美麗的田園風光。他們晨觀東方鐵嶺之朝曦,午聞北陂黃畈之農歌,晚賞金山前溪之夜月,卧聽梵閣廟宇之鐘聲。他們或在高石懸岩間攀登,或在雙橋上徜徉漫步,或在參天的古樟下論詩。余懃和杜甫在余干南塘的交遊為後人留下了一段文壇佳話。這段佳話,載於《南塘余氏宗譜》。

後世朱熹來余干時,曾作《南塘寺》詩,緬懷唐代工部尚書余懃:

南塘舊是尚書宅,

今作僧居水石清。

半夜月明禪定後,

松風猶帶管弦聲。

余懃定居南塘,南塘因成為余干余姓始居村。後余懃子孫余盈、余播、余再興、余湞相繼考中進士。據統計,整個唐代近300年進士總數不過830名,余懃一門五進士,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懃子余盈,曾任河東節度使。余懃六世孫余鐸,在黃巢軍攻佔饒州時,曾和鄱陽人彭幼璋起兵相拒,後因功授忠義景陵侯。

唐中期,南塘修有餘氏宗祠。前後四進三天井,八字式牌樓門,石門楣上懸「余氏宗祠」石額,兩側雕麒麟,重檐翹角,玲瓏秀麗。構架高大,樑柱淡粗壯,雕樑畫棟,宏偉壯觀。此乃後話。

余干美麗的山水風光,吸引了工部尚書、御史大夫余懃來此定居,也令唐代大詩人劉長卿流連忘返。劉長卿(709-791),字文房,郡望河間人(今屬河北),長於五言,有「五言長城」之稱。《唐詩紀事》卷二十六雲其「以詩馳聲上元、寶應間。」劉長卿是開元二十一年(734年)進士,因生性耿介,直到至德二年(757年)48歲時才放了個八品長洲(今蘇州)尉,乾元元年(758年)便遭人誣陷罷官入獄。一月後遇大赦出獄,貶為九品潘州南巴(今廣東電白)尉。代宗大曆中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後,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乾元二年(759年)暮春,劉長卿在赴南巴時初次途經余干,登上遠近聞名的干越亭,留下《負謫後登干越亭作》名作:

天南愁望絕,亭上柳條新。落日獨歸鳥,孤舟何處人。

生涯投越徼,世業陷胡塵。杳杳鍾陵暮,悠悠鄱水春。

秦台悲白首,楚澤怨青蘋。草色迷征路,鶯聲傷逐臣。

獨醒空取笑,直道不容身。得罪風霜苦,全生天地仁。

青山數行淚,滄海一窮鱗。牢落機心盡,惟憐鷗鳥親。

這是一首在唐詩中較有名的作品。劉長卿首次途經余干時正是暮春,他來到干越亭,極目南望自已貶謫之處,還在千里之外。雖然柳條已然發芽,可是獨歸的飛鳥、越溪中的孤舟,無不令他內心蒼涼。詩人自感身世多舛,又遭兵禍,「生涯投越徼,世業陷胡塵」,是詩人的真實寫照。北望自己來的方向,鍾陵(今進賢縣)杳杳、鄱水悠悠。秦台,今江蘇豐縣,離長洲不遠。可憐啊!考上進士熬了23年頭髮快白,好不容易才放了個八品長洲尉;可悲啊,長洲尉做不到一年又貶九品電白尉。草飛鶯長,可是征路茫茫,惹遷客逐臣無限傷感。「獨醒空取笑,直道不容身」,自是一顆悲劇靈魂的心聲。詩中直指自己被貶南巴是由於直言,不能見容於朝廷,憤懣不已。越溪東南,青山隱隱,登高遠望,彭蠡浩渺,分外感覺自己孤獨渺小。「牢落機心盡,惟憐鷗鳥親。」人在仕途,身在樊籠,看到越溪中飛來飛去的鷗鳥,感覺它們是那麼自由,那麼親切。

次年春,劉長卿又一次經停余干。這一年,余干迎來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詩仙」李白將來到余干!原來,當唐代「五言長城」的軌跡多次逗留余干之際,唐代「詩仙」李白的詩風正經歷由浪漫主義至現實主義的偉大轉變,經歷著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公元756年李白受邀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後,李白也獲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得免死,改為流徙夜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李白行至夔州奉節(今四川奉節)時,忽傳來肅宗的赦免令。原來因天大旱,肅宗為求得上蒼佑護,下令「降死罪,流以下原之」。李白因獲赦,狂喜之情溢於言表,立即調轉船頭乘流而下,寫下《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這樣飄逸輕靈的詩句。李白至江夏與宗夫人重聚,復萌用世之意,多次求人薦引,終以失敗告終。思想再三,年紀也大了,便產生消極隱世想法,打算陪宗夫人上廬山訪道。這樣輾轉之間,不覺又快一年。

在廬山之時,李白聽到劉長卿正在鄱陽湖南岸余干逗留的消息。李白比劉長卿大25歲,前不久,李白剛讀過劉長卿寫的《負謫後登干越亭》的名作,決定讓宗夫人留在豫章,自己去余干見見這位以「五言長城」自許的劉長卿。李白所乘之船由湖口經鄱陽湖南下,沿信江直抵越溪北岸干越亭前。由此,唐代兩顆詩壇巨星的軌跡竟奇蹟般交匯於余干,照亮了安史之亂之後顯得有些陰晦的大唐江南的天空。

此際又是一年春暖花開。李白與劉長卿在干越亭中飲酒,目光所及,正如劉長卿《負謫後登干越亭》詩中「草色迷征路」、「亭上柳條新」之景,然而李、劉兩人心情卻大不相同。

劉長卿還陪李白登上白雲城。他們登臨此城之時,去林士弘築城已有140多年。記得去歲秋,劉長卿獨自登上白雲城時,曾作過一首七言詩《登余干古縣城》:

孤城上與白雲齊,萬古荒涼楚水西。

官舍已空秋草沒,女牆猶在夜烏啼。

平沙渺渺來人遠,落日亭亭向客低。

飛鳥不知陵谷變,朝來暮去弋陽溪。

先秦時,余干為越國西界城邑,故詩中雲「楚水西」。此刻,這座百年古城已經非常荒落,城頭長滿雜草。雖然女牆猶在,但官舍已經空了,夜烏啼鳴,蒼涼之情油然而生。夕陽西下,越溪渺渺一片,半江瑟瑟半江紅。只有飛鳥還在白雲城與弋陽溪之間來來去去,它們怎麼會知道百年的滄桑變化呢!此詩為登臨舊縣城弔古傷今之作,在唐代即傳為名篇。這荒落的古城也隨之出了名,後有將其他古城代稱之「白雲城」的,也有修建「白雲亭」的,都是附會劉詩而起。

李白與劉長卿在余乾的會面雖然短暫,但兩人結下了深厚友誼,成為忘年之交。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劉長卿要趕赴南巴,李白要前往豫章與宗夫人團聚,兩人很快就要各奔東西了。在干越亭惜別的酒席上,劉長卿揮筆寫下一首《將赴南巴至余干別李十二》:

江上花催問禮人,

鄱陽鶯報越鄉春。

誰憐此別悲歡異,

萬里青山送逐臣。

「江上花」、「越鄉春」首先指的是春景,以春天的美景來襯托離別的愁緒。其次,又是一語相關,暗指李白美貌的宗夫人。這位宗夫人,名叫宗煜,是李白第四任妻子,前朝宰相宗楚客孫女,比李白小13歲,知音律,善操琴,宋州(今河南商丘)梁園有名的才女,是大詩人李白狂熱的粉絲。李白游梁園的時候,在壁上題詩,被這位有才有貌有錢的宗大小姐用千金買下,留下了「千金買壁」的文壇佳話。喪偶的李白聽說之後,大為感動,在杜甫和高適的撮合下,李白和宗大小姐喜結連理,成就了一段金玉良緣。「問禮人」,借用孔子問禮於老子的故事,暗指李白是老子李耳的後代。「逐臣」,當然指的是劉長卿自己。

用白話來解釋,詩的意思就是:十二郎(李白排行十二)啊!酒喝得差不多了吧?你花一樣的宗夫人在江上大聲催你叫你快回呢。美貌的宗夫人聲若嬌鶯,給你帶來了鄱陽湖的春色,雖然你曾遭放逐,但如今已獲赦,夫婦團聚,久別勝新婚了吧,哈哈。唉,我們現在在此地握手分別,可是各自喜歡各自愁!只有著江邊的萬里青山送我去嶺南貶謫地,你卻要由花一樣的夫人陪著去廬山遊山玩水去了。

從此詩的語調中明顯看到調侃的味道。這也可以反映出李白是個很隨和的人,不然,怎麼好如此開玩笑。而且劉長卿也不是一個特別喜歡搞笑的人,應該是被李白感化了。

正所謂:「風流雲散,一別如雨」。唐代詩壇兩顆巨星短暫的交匯之後,又沿著各自的軌道前行。劉長卿騎上馬往嶺南而去,陪伴他的只有「古道西風瘦馬」、連綿不斷的青山和無盡的感傷!而李白,則帶著紅顏知己宗夫人輕輕鬆鬆暢享鄱陽湖美景,去廬山尋幽問道去了。但余干美麗的山水以及干越亭前的風光,給李白留下美好回憶。不久後,李白寫下《尋陽送弟昌峒鄱岠司馬作》一詩,詩中有「搖扇及干越,水亭風氣涼。與爾期此亭,期在秋月滿」之句,表達了李白對干越美景的深深留戀之情。

這一年,李白剛好年滿花甲。

李白與劉長卿余干相會此重要人文歷史事件,不見於《余干縣誌》等記載,筆者撰文之前,亦無公開媒體文章提及。且有學者認為《將赴南巴至余干別李十二》一詩中「李十二」,並非李白。其實不然,同時代的著名詩人賈至《洞庭送李十二赴零陵》、王昌齡《巴陵送李十二》、張繼《飲李十二宅》、元稹《贈李十二牡丹花片,因以餞行》、牟融《山中有懷李十二》詩所提及「李十二」皆指李白。此史實經筆者多方查找,終於在《唐史紀要暨重要文人簡譜》找到確切記載:「庚子,肅宗上元一年(乾元三年)閏四月改元。李白六十歲。由洞庭,返江夏,下尋陽,在余干,與劉長卿相會。抵豫章,與宗氏夫人團聚。另,《李白年譜》中也有同樣記載。故此段歷史,應確鑿無疑。

「詩仙」李白離開後,「五言長城」劉長卿在余干又作了哪些有名的詩篇?因為何人,致與余干相鄰的鐘陵更名進賢?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余干通史演義 的精彩文章:

TAG:余干通史演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