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曹操之所以至死都不稱帝,其實是出於這幾個考慮

曹操之所以至死都不稱帝,其實是出於這幾個考慮

看完曹操的一生,不管他自己怎麼說,反正他是由不自覺到自覺地在一條通往帝王的道路上一步步地前進著。

如果說在建安元年之前,他還只是不動聲色地做著鋪墊,那麼從這一年起,他就開始在這方面邁出了堅實而有力的步伐。這一年八月,曹操親自到洛陽朝見漢獻帝,隨後挾持天子遷都許昌,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漢獻帝隨後任命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後因袁紹不滿,曹操這才將大將軍的職位讓給他,自己改任司空,兼車騎將軍,並從此開始主持朝政。

隨著實力的慢慢增強,曹操對朝廷的控制也開始越來越嚴密。

到了建安二十二年四月,漢獻帝詔令曹操設置只有天子才可使用的旌旗,外出時可像皇帝那樣,嚴密警戒,不然行人通行。同年十月,漢獻帝又詔令曹操像天子那樣頭戴懸垂有十二根玉串的禮帽,乘坐專門的金銀車,套六馬。同時,封其長子曹丕為魏國太子。

就這樣,曹操在通往帝王的道路上,幾乎已經走到了終點,只是差那最後一個皇帝的名號而已。然而,事實上曹操代漢自立的意圖早就昭然若揭,可為何他到死都沒能邁出這最後一步,而是要交由兒子完成呢?其實他主要是出於這幾個方面的考慮:

1、孫權勸他稱帝,其實是從他自己的利益出發的。

首先,孫權認為這樣做可以獲得曹操的信任,從而實現兩國之間的和解,自己就可專心對付蜀漢。襄樊之戰中,孫權為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偷襲了關羽,幫了曹操大忙,結果卻得罪了劉備。至此,吳蜀兩國之間長達十年的聯盟就此破裂,所以此時他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緩和與曹魏之間的矛盾,否則就會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

其實,孫權之所以這麼做,還有另外一點,就是他認為曹操如果真的稱帝,那擁漢的官員勢必會強烈反對,曹操會因此陷入困境,這樣一來就可減輕對東吳的威脅。可惜的是,曹操看穿了他的意圖,不肯輕易上當。

2、就當時的形勢來看,曹操如果真稱帝的話,肯定會給政敵一個輿論上的借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動。縱觀其一生,內部的反對和反叛,大都發生在他被封為魏公、魏王之後,便是最好的證明。

所以,繼續推行漢獻帝這塊金字招牌,對於安撫擁漢的官員,鞏固內部,仍舊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3、至少從建安十五年起,曹操就一再「自明本志」,說自己絕對沒有代漢自立的想法,言辭懇切,說了差不多有十年了,現在如果突然改口稱帝,就等於是否定自己。這對自己的名譽必然會造成不利影響,還不如堅持繼續把戲演下去。

4、更為重要的是,曹操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只要手握實權即可,虛名不要也罷,「施於有政,是亦為政」一語,便是他內心想法的真實寫照。另外,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已經65歲了,年紀大了,估計自己將不久於人世,這或許也是他不願稱帝的一個原因。

總之一句話,曹操之所以不當皇帝,是全面權衡得失後所做出的決定,是一種周密而明智的謀慮。

以上觀點,您覺得如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媛媛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揭秘:冒頓單于心中的理想國
都說張飛是個安靜的美男子,可怎麼就成了黑粗壯呢?三點為您解惑

TAG:媛媛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