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北京還有我,但沒有了我們

你曾是少年
你曾是少年
S.H.E
00:00/04:26
「林見清,再見。」
當方小曉從陰沉的樓房過道里緩緩走出來,換上笑靨如花的臉龐對著遲疑不舍的準備離開的林見清這樣說的時候,我們知道,他們從此真的要相忘於江湖了。
「方小曉,再見。」林見清擠出一絲苦笑,嘴角僵硬。
此時,座無虛席的偌大空間在此起彼伏的啜泣聲里變得擁擠,不同故事裡顛沛流離的心在這一刻匯聚在了一起,有自憐,有悲戚,有悔恨,有祝願。而我旁邊的大姐已經是泣不成聲,屏幕跳動的光亮撩撥著她眼角的皺紋,順著顴骨緩緩滑落的淚珠讓她宛若一個少女。
而我,鼻翼一陣酸澀。
北京,多少人帶著不知天高地厚的孤勇和傲膽踏上這座實則前途未卜的尋夢之都,又有多少人被殘酷的現實狠狠抽打著靈魂,在夜深人靜里輾轉反側,在霓虹燈的光暈里彷徨迷離,直到妥協,直到束手就擒,直到帶著失意和頹然回到來的地方。
而留下來的人,已然是英雄。但英雄的功勛,卻早已無人與共。
1.
方小曉,一個來自遙江小縣城的年輕女孩。父親早逝,母親另嫁遠方,對她早就沒有了撫養責任,於是,她也就早早地踏上了社會,圓滑周到的混跡於沒有門檻的各種場所,練就了底層的生存技能。
林見清,和她來自同一個地方,母親死於難產,由父親撫養長大,在北京上大學,沉迷於遊戲,並立志做出一款人人都玩且人人都說好的遊戲。
這兩個家庭方面有著某些相似遭遇的年輕生命,在命運的安排下,在過年回家的列車上相遇了。
「嘿,你們看著好小啊,還在上學呢吧?!」一臉青澀的方小曉故作老成,拿著火車票挨著林見清坐了下來。
而這幾個大學生卻不買她的賬,一邊打著撲克,一邊漫不經心地調侃著她,「你看起來和我們一樣大嘛,也許,比我們還小?!」
方小曉倒也不尷尬,又換了一種方式,畢竟,比起這群未經世事雕琢的大學生,自己好歹也是在大城市呆了好幾年的人了。她毫不忌諱地指導著身邊林見清的牌招,不一會兒,一邊歡呼著「三個二」,一邊熱火朝天地起身替林見清將牌甩了出去,將其他幾個人打得面面相覷,林見清反敗為勝了。這讓林見清對這個自來熟的女孩有了幾分好奇。一來二去的交談里,得知她也是遙江縣城的,且離得不遠,親切熟絡了起來。自此,在彼此的生命里,電光火石般地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迹。
2.
方小曉回到了從小長大的院子,嬉皮笑臉地饒過左鄰右舍地問候,掏出鑰匙奔向了家門。家裡空徒四壁,只有滿屋子落灰的記憶和父親的遺像。這一刻,她終於撐不住了,在無聲的淚流里剝開母親寄回來的過年禮物,一盒甜蜜的巧克力吃出的全是苦澀的味道。
「你和我見過的所有女孩不太一樣,你會抽煙,會喝酒,會打牌,會毫不遮掩的哈哈大笑,會……」林見清意猶未盡又靦腆不已地表達著對她的看法。剛剛親友聚餐的年夜飯上,方小曉落落大方、乖巧周到地敬著長輩們的酒,並且立場分明地否認了自己是林見清的女朋友,應付場面的氣場和酒量讓他咂舌。
方小曉揚著一張燦爛的笑臉,咧著嘴哈哈大笑起來,滿是洒脫。
方小曉在小城的夜空下,望著被對面河岸五彩斑斕的霓虹燈映照著河面,眼裡是對未來的無限遐想,「他們說,在北京呆夠五年就能紮根了,我都呆了四年了,是不是能留下來呢?」
林見清的眼裡卻是不一樣的色彩,「還有一年我就畢業了,等我畢業了,我就在北京狠狠地沖一把,然後衣錦還鄉。」
「你都衣錦了,還還什麼鄉啊。」方小曉咧著嘴笑起來,眉眼裡全是揶揄,還有隱藏著暗處的某種辛酸和無奈。
3.
當你選擇遠方的那一刻起,故鄉從此只有冬,再無春夏秋。
很快,各自結束了小城慢節奏的春節假期,踏上了北上的列車,又回到了每天都可以體驗無數次百轉千回、喜怒哀樂的北京。
方小曉戀愛了,不知道是第幾次。她迫不及待地帶男朋友趕赴林見清的飯局,在一群人瞠目結舌的神情里,興沖沖地介紹著男朋友的情況——法學博士,27歲,北京有房。
她等著這群大學生的羨慕和祝福。
但眼前的這位法學博士,矮小發福,禿頂木訥,滿嘴之乎者也,迂腐守舊的作風實在讓這群意氣風發的學生毫無興趣。甚至,對於鮮活生動、洒脫奔放的方小曉的選擇很是質疑,而且早早輟學,文化水平有限的方小曉是怎麼認識知識份子的呢。
不勝酒力的法學博士醉得不省人事,被林見清和方小曉攙扶回了林見清的住處。
在法學博士的鼾聲大作里,林見清終於表達了自己憋了很久的質疑。
「他在北京有房啊,能解決北京戶口啊。」方小曉毫不遮掩,一邊替法學博士脫著另一隻鞋,一邊回復著林見清的質疑。
「那你愛他嗎?」林見清問。
「愛啊。」方小曉答。
此時,法學博士一陣抽搐的鼾聲峰迴路轉,打破了這種問答模式的尷尬,兩人不約而同地笑起來。
4.
沒多久,方小曉失戀了。
法學博士的母親拒絕接受方小曉這樣的出身和家庭,沒有受過大學教育的背景和經歷尤其成為博士母親的理由。於是,方小曉被掃地出門了。
方小曉拖著行李,投奔了「娘家人」林見清,此時的林見清畢業了,在破舊的老小區租了一間隔斷房。原本破舊窄小的小屋子,因為方小曉的到來就顯得更加擁擠了。
林見清也不安慰,輕快地替方小曉收拾出了床鋪,給自己打了個地鋪。這是作為老鄉和娘家人最高的禮遇了。
隔壁炮火連天,將廉價的隔斷房弄得搖搖欲墜。兩人先是一愣,隨後心照不宣地笑起來。方小曉嗦著泡麵,弔兒郎當。林見清玩著網遊,若無其事。兩人相安無事。
5.
方小曉又戀愛了,奔放熱情的性格總是能夠透過工作吸引到來來往往的人。這次的戀愛對象是一個年長好幾歲的公務員,是在店裡賣碟時認識的顧客。
這個消息倒也沒有讓林見清意外,畢竟上次的戀愛對象,已經讓他跌破眼鏡了。所以,任何的事情發生在方小曉的身上都不足為奇,哪怕她現在拿出一張結婚證,他都覺得正常。只是在想,不是喜歡的人,不是合適的人,什麼時候會離婚呢。
但有一點,他是深刻知道的,方小曉的擇偶要求是必須北京有房,能夠解決北京戶口。這是初識方小曉時,她的心愿。
林見清還是想知道這個問題,「你愛他嗎?」
「愛啊,我哪段感情不是真心的啊?!」方小曉端著清水煮開的泡麵大快朵頤著,輕佻反問道。
那一刻,林見清充滿了心疼。這個與自己一般大的女孩,過早就做著這麼多違背自己意願的選擇,不惜以自己的名譽和身體作為代價,甚至過早地放棄了對於愛情的追求和等待。可是,剛畢業的他,以為奔波不斷地搬運幾箱貨物,真誠熱情地賣幾張碟,就離成功更近了一步,要不了多久,便一定能夠成功。哪裡知道,要留在北京,不是呆夠五年就可以了,要衣錦還鄉,也不是很快就實現。方小曉只是在北京這座每天充滿熱情和變數的城市節奏里過早地看清了真相,選擇了一條更快捷的路徑而已。
一個過早喪失家庭親密關係,過早承擔社會屬性而流離失所的人,她對於身份和家庭的索取會更加的迫切,從而容易盲目,不顧一切。而最終的訴求,其實來源於對地域的歸屬感和安全關係的確認、需索。
6、
但,北京不僅是遍地機遇的地方,也是遍地陷阱和欺騙的地方。
方小曉在得到男朋友昂貴的新年禮物時,也同時知道了他已有家庭的事實,而這個真相是與林見清親眼見證的。
她不知道的是,林見清在不久後將這個感情騙子暴打了一頓。
她的信念徹底被擊垮,與北京的五年之約已經到了,而自己依然是這座城市的外來客,依然是混跡在底層的打工妹,甚至,自己失戀了連個落腳的地方都需要靠著在火車上認識的老鄉接濟度過難關。
知道真相的那個跨年夜,在林見清的破舊出租屋,她喝了很多酒,他也喝了很多酒。他們不知道這樣的日子還要持續多久。
「這樣的窮日子,到底還要多久啊!」方小曉面色緋紅。
「不會多久的,一定會過去的。我們不會一直窮下去的。」林見清揮舞著手臂,眼神卻迷離。
這兩個迷茫彷徨的生命,各自對未來充滿著不安,卻又沒有退路。感受著來自世界的惡意和嘲弄,身體里涌動著與世界為敵的力量,他們沒有了任何畏懼,他們不需要安慰,他們需要鼓勵。
於是,他們成為了彼此的同伴。此刻,身體是對彼此的最大鼓勵。
7、
如果說,發生這樣的事情,是方小曉始料未及的狗血的酒後亂性,那麼,對於林見清來說,卻是對此負責且義不容辭去履行的契約。
方小曉落荒而逃,林見清怒不可遏。
「你以為這是你的避難所或者旅館嗎,你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林見清終於打通了方小曉的電話,朝著電話那頭一頓劈頭蓋臉地咆哮。
林見清少有的生氣讓方小曉呆若木雞,她不曾想過,原來,林見清是喜歡自己的,這讓她更加難堪,他見證了自己那麼多狼狽、落魄的經歷。
或許是分開的時間裡,審視了自己過往的種種,看清楚了內心的真正意願,她在回家過年前去了林見清的住所,卻得知林見清因為販賣盜版光碟被派出所拘留了。
她隻身一人回到了小城,與林父及其親友撒了一個善意的謊言,穩住了眾人的心。喝完最後一口酒走在回家的路上,她再也沒有忍住飯桌上強顏歡笑里好幾次奪眶而出的眼淚,在張燈結綵的清冷街頭嚎啕大哭起來。
8、
林見清出獄那天,方小曉早早等在了監獄門口。
這是兩人闊別許久後的第一次見面,沒曾想過是這樣的情景。而林見清對於方小曉的不辭而別心有積怨,默不作聲地走在前面。
方小曉小跑跟上去,遞上林父做好的粘豆包,狡黠地笑著。
林見清的心理防線崩塌。一路上,在方小曉的戲弄下,兩人終於確定了關係。
方小曉搬回了林見清的住所,兩人以新的身份和關係重新開始了同居生活。為了讓破舊的小房間顯得更有家的味道,拗不過方小曉的執意要求,將別人丟棄的小沙發搬了回來。
林見清內心的夢想和追求也悄然發生了改變,他不再是一個人,他需要更加努力地去為這樣的夢想灌輸著動力。於是,他換了一份工作,掙得更多了。
而方小曉也辭掉了賣碟的工作,投身難度更高的房產銷售,每天擠更久的地鐵,去更遠的地方,受更多的氣,需要花更多精力和時間去完成工作。但同樣,比原來掙得多了。
兩個人都在為了未來而努力。日子能夠維持了,但離夢想依然很遠。
9、
貧賤夫妻百事哀,但最哀的是貧窮背後的意志潦倒和消沉。
如果能夠剋制住脾氣,耐心對待無理取鬧的客戶,或許不會出現被客戶毆打投訴丟掉工作的事情,也不會在事後毆打路人泄氣,更不會讓方小曉對於這樣的林見清充滿失望。這一系列背後的根源其實是林見清對於未來的焦慮——成功來得太慢了,夢想實現得太慢了。
如果不是被房東突然趕出來,或許,兩人不會分道揚鑣,至少不會那麼快。但如果沒有這件事情的出現,或許,就不會有林見清成功的那天,也不會有他實現夢想的那天,他依然沉浸在一邊焦慮,一邊又以沉迷遊戲緩解焦慮的不可自拔中。
搬家那天,林見清叫了一輛板車。從來不知道原來破舊的小屋裡居然放下了這麼多東西,最後,板車放不下那具讓小屋充滿家的味道的破沙發了,而這恰恰是方小曉最喜歡的家什。林見清無能為力,這並不是剛需。方小曉被林見清帶上了板車后座,依依不捨地看著沙發扔在了樓道門口,離自己越來越遠,內心也越來越絕望——所謂的夢想,最後竟然連一具沙發都保不住。
10、
搬到新家的那天,兩人緘默不語,誰也沒有拆解打包的行李袋,滿室狼藉。
林見清組裝了電腦,又一頭扎進了遊戲里。方小曉默默地下了麵條,一根根地咀嚼,吃到一半的時候,停了下來,並用碗蓋住了這半碗麵條。她朝著面目獃滯盯著屏幕,「啪嘰啪嘰」點著滑鼠的林見清說,「給你留了半碗麵條,記得吃。我走了。」
說著,拿起行李走到了門口,並回頭看了一眼林見清,戴著耳機的林見清沒有反應。方小曉徹底絕望了,消失在了黑暗的樓道里。
林見清像是突然反應了過來,環視了一下四周,立即扯掉耳機奪門而出,一路狂追到了地鐵。他看到了眼眶紅腫的方小曉,她倚靠著車廂的欄杆。
他怔怔地看著地鐵徐徐啟動,看著車廂門緩緩合上,看著同樣看到自己的方小曉複雜不明的
眼神,就像看著那堆搬到新出租屋裡沒有被拆包的行李袋。
終於,兩個人的關係終結在了地鐵的轟鳴聲里。
11、
「我當初為什麼要去北京呢,是因為在遙江這個小地方,我一眼就看到了我的未來,結婚生子,家長里短。」多年以後的相遇,方小曉對林見清說。所以,她不顧一切地想要留在北京,想要房子,要北京戶口。
但當她終於知道自己最想要的還是和自己愛的人在一起,並且共同努力,互相鼓勵,彼此照顧和關心,哪怕依然貧困時,卻未能如願。生活的苟且沒有拆散他們,反而是林見清的安於現狀和墮落讓她絕望。
而他以為她要的就是房子,北京戶口,他甚至以為,她終於受夠了這樣暗無天日的貧窮,於是選擇了離開。所以,在她走後,他如夢方醒。
他找了一份快遞員的工作保證了生活來源。白天走街串巷地派送包裹,風裡雨里的穿行於各個街道、樓層,晚上廢寢忘食地描繪著遊戲故事的手稿,並進行程序的開發、調控和測試上線。
有一天,他去網吧給一個用戶送餐時,發現用戶電腦上顯示的正是自己的這款遊戲,內心百感交集,他知道,自己研發的這款遊戲得到了市場的響應。很快,他的賬戶得到了一筆轉款,看著賬戶上的六位數,那一刻,他喜極而泣,兩行清淚靜默地順著被日晒雨淋的黝黑臉龐往下流。
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真正離夢想越來越近了,可是,最想要分享喜悅的那個人卻已不在身邊。因為,這份榮譽裡面,是我曾經想要為你兌現的契約。
12、
林見清簽約了著名遊戲開發公司,這個消息被各大媒體爭相報道。
在街邊早餐店的電視里,低頭吃早餐的方小曉突然聽到了這段報道,她放下了手中的筷子,抬頭看著屏幕上那張高清無碼的臉龐,確認了電視里報道的就是林見清。沒錯,就是他。
方小曉嘴角揚起一陣笑意,他終於成功了。其實,她一直都相信他。
林見清是成功了,他買了北京市中心的複式大房子。但他卻似乎不再是那個初心單純,善良耿直的林見清。
「如果你認為當初我不願意跟你一起過苦日子,那你怎麼就認為我現在願意跟你過你認為的好日子啊。」
他強加意願給方小曉,給自己的父親,他以為自己可以開始掌控一切。
是什麼時候開始變成這樣的呢?大概是有一年的同學聚會上,發現留在小城沒文化的同學卻比自己混得更好,並且他們還私下在衛生間對自己加以評價「吹牛逼」、「打腫臉充胖子」。也可能是另一個交情不錯的同學對自己的憐憫,付了那一桌自己開海口要買單,且需要他打好幾個月工才能支付的聚餐費用。
所以,他太渴望成功了,太渴望在北京出人頭地了。他想要給方小曉在北京買大房子,接父親去北京過安穩的晚年,但他更想要向那些看輕自己的人證明自己。
果然,衣錦就好了,還什麼鄉呢。多年前的揶揄,竟一語中的成了現實。
父親呆在小城這麼多年,早已習慣了小城的一景一物,有低頭不見抬頭見的街坊鄰居,有年老昏花也迷不了路的街道馬路,更有他含辛茹苦付出幾十年心血的家。他如何會跟著兒子去北京享福呢?在最後的時日里守著這片故土落葉歸根,才是自己最好的歸宿。
13、
多年以後,林見清和方小曉重逢在了返京的機場,他是商務艙,她是經濟艙。不同的級別,卻同樣因為延誤而停滯在了候機室。
此時的林見清,已為人夫,為人父,事業有成,留在了北京。方小曉,仍然孑然一身,脫離了多年前的溫飽困難,處境卻依然不算明朗,終於打算結束十多年的北漂,回到家鄉去。
林:「如果當時你沒走,後來的我們會不會不一樣」
方:「如果當時你有勇氣上地鐵,我會跟你一輩子」
林:「如果那時你沒有跟我分手呢」
方:「那我們之後也會分手」
林:「如果我們一起堅持到最後呢」
方:「那也許你就不會成功」
林:「如果當時我足夠有錢,我們住進有大沙發的大房子」
方:「那你可能已經找了不下十個小三」
林:「如果當時我們就是不管不顧,我們就是結婚了呢」
方:「那我們離婚好多年了」
林:「如果我們沒有離家去北京」
方:「如果沒有如果」
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
也許,正如林見清多年前說的,「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
關於這部電影,還有一些話想說:
這部電影上映前便已圈粉無數,預告海報和宣傳片無孔不入地滲透到互聯網的各個角落。劉若英和《後來》是80、90這一代的情懷,一句「你都如何回憶我,帶著笑或是很沉默,這些年來,有沒有人能讓你不寂寞……」不絕於兒時的耳朵,並成為成年後嗓子里的懷念。所以,粉絲甘願為一個時代的情懷付費,且也不枉此行。
技術方面
1、表現手法獨特:這部電影採用了插敘和倒敘的表現手法,很好地將美好的過往和遺憾的現實形成一個階段性對比的效果,直到這個故事的邏輯形成一條完整的邏輯線。並且,進行了色調的區分,和傳統的回憶片段為灰色不同,該劇將過往進行了彩色的呈現,而將現實進行灰色呈現,以此突出過往的美好和現實的遺憾。
2、場景體現真實:劇中高頻出現出租屋,並且盡量還原了那個時代背景下北京出租屋的情況,擁擠、潮濕、破舊、髒亂等等,而且五湖四海的外來務工人員,擠在同一片隔斷的出租屋,麻將聲,嬉笑聲,謾罵聲,拉家常的叨叨聲,還有不知道哪個隔斷間傳來的啪啪聲。真實的生活場景,為劇情本身的悲情色彩增添了筆觸。
3、細節刻畫傳神:比如20來歲的方小曉帶著那位27歲,但看起來起碼40歲的法學博士去見林見清,被林見清問起「你愛他嗎」時,法學博士適時響起的山路十八彎鼾聲和倆人不約而同的笑聲否定了方小曉前一秒回答的「愛」,這比起方小曉直接回答「不愛」或是劇情曲折挖掘方小曉的真實回答效果好太多了。
4、結局設定脫俗:沒有滿足觀眾圓滿、完滿的故事結局偽需求,比如男女主角在歷經一番艱難困苦後,終於走在了一起等皆大歡喜的喜劇局面,並因此渲染一個教育主題——「只要不怕艱難困苦,就能摘取勝利果實」,而是拆穿偽需求,直擊觀眾的痛點,留有遺憾,賺取用戶的眼淚和更沉重的思考,如何去把握一份關係,如何認清自己,並和過去的自己握手言和。
情感方面
1、關於遺憾
莫言在《檀香刑》里說:
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諱的就是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圓滿了,馬上就要虧欠;樹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馬上就要墜落,凡事只有稍留欠缺才能永恆。
「所有的錯過、遺憾、傷痛,不管能不能彌補、能不能被原諒,都隨著人事變遷而成為必須面對的現實。」
該來的總會來,要走的也無法挽留。人生就是這樣,不斷的相遇相知相惜,然後相離,從陌生到熟悉再到陌生,和對方計劃好的各種各樣的未來,一個都沒能去實現,人就已走遠。
其實有些感情,沒有句號依然完美。有些人,光是遇見就已經值得。如果這些都無可掌控的話。
2、關於溝通
兩個人交流時,其實是六個人在交流:
你以為的你,你以為的他,真正的你;
他以為的他,他以為的你,真正的他。
所謂知人難,相知相惜更難。逢事必從上下、左右、前後各個角度來辨知,我們主觀的了解觀察,只是真相的千分之一,單一角度判斷,是不能達到全方位的觀照的!比如,林見清根據之前方小曉的種種,認為方小曉就是缺乏安全感,想要房子,要戶口。但,比起這些,她實際上要的是彼此相互的陪伴、溫暖和照顧。
「溝通快三分,發作慢半拍」,絕大多數問題都是由於溝通不暢造成的。要客觀地跳出成見,多溝通,多碰撞,多磨合,才有機會接近真相。
3、關於珍惜
不管從什麼時候開始,重要的是開始以後不要停止;不管在什麼時候結束,重要的是結束以後不要後悔。
趁還在,趁還愛,加強溝通,減少遺憾。
完。
最後,願我們依然還有愛人的勇氣和能力。
願陪我們走到最後的人也是我們最愛的那個人。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