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閑情偶記201804

閑情偶記201804

本月的閑情偶記,我決定先從視聽素材說起,因為我發現本月讀的一些書目,跟視聽節目或多或少地都有聯繫。

首先想說的是《十三邀》,我認為,看這種節目,最好的狀態是本身對嘉賓有一定的了解,而通過看嘉賓與許知遠的對談,發現了新的側面,人物更完整或者立體了。我看《十三邀》過後,對羅振宇、對賈樟柯、對馮小剛、對羅大佑都有這種感覺,但能激發出我進一步深入了解的是陳嘉映。關於陳嘉映,後面寫書時再詳述。

然後我想說的是我經常提及的自己對犯罪片的癖好,本月在看或看完的這類題材的電視劇有《犯罪心理》《黑冰》《黑霧》《情有千千劫》《陽光下的法庭》五部。而在某日午飯與同事聊天時,我突然想明白了自己這種偏好的一個重要原因——自己的法律情結。是的,回首已是十多年前,當時備考法碩,我記得自己的夢想就是檢察官。說來有點難為情,彼時有一部韓劇叫《豪傑春香》,男主角就是檢察官,印象深刻。而近幾年,我看了許多韓國犯罪題材的電影,裡面一些正直檢察官揭露陰暗抗擊罪惡的橋段每每讓我感動,這跟十多年的情愫是一脈相承的。當然,如果一個律師能通過參與司法活動而改變歷史進程則更為可敬。《陽光下的法庭》這樣的劇其實資質平庸,但我還是能看下去,應該也是這種情結在起作用,看著法官和律師在劇中的日常活動,想像著自己的另一種可能。而《犯罪心理》是我找到的一個新系列,這個片子在犯罪片的基礎上又加入了我頗為感興趣的心理元素,與我本月讀的《人格心理學》產生了勾連。邊看劇邊看書,書中的理論與片子里的應用相互驗證,頗為有趣。

那就來說一下書。陳嘉映的名字,我五年前就聽過,並讀了他的《哲學·科學·常識》。《哲學·科學·常識》給我留下的印象是,書是好書,但由於自身功力尚淺,我能吸收的比較少。五年後,許知遠在《十三邀》里說:陳嘉映被學界稱為「中國最可能接近哲學家稱呼的人「。於是,我又重新讀了陳嘉映的書,這次讀的是《價值的理由》。此書讀完,我標註了一萬多字的書摘,這說明陳嘉映關注的議題有許多也是我關注的而他對這類議題的探討給了我許多啟發,也可以大膽推測我自身的吸收能力增強了。在」說理之為教化「一文里,他寫道:不過,作為改變他人看法的手段,我們仍不可對說理抱有過高的期待。人們有時能被說服,但「說服」不一定全靠純而又純的說理,說服往往夾雜著哄騙、糾纏、利誘,甚至暗含威脅。即使在比較純粹說理的場合,例如在學術和科學領域,說理也只是勝出的一個因素。演化論已經積攢了一個半世紀的證據,並且對特創論的方方面面加以批駁,特創論還是有很多人信。至於我們在政治—社會生活中的重大立場,更不容易被一番道理說服。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何時能說服對方改變立場?在這些事情上,我們常見爭辯雙方各自滔滔雄辯,卻少見誰當真說服了誰。何況,要改變他人的看法,說理不見得是最有效的手段。訓練、實地考察、徵引權威或大多數人的看法、懇求、糾纏,這些途徑若非更加有效,至少同樣有效。年齡越大,我願意聊天的人越少。一方面,當然是生物學的因素,內分泌下降導致人的興緻下降;另一方面,書里的人比現實中的人有趣多了,陳嘉映、秦暉、熊培雲、劉瑜、魯迅、叔本華等等一個個深邃有趣的靈魂,與他們聊多了,愈發失去了現實中聊天的興趣;再有就是這個說理的問題,淺嘗輒止的社交話題嘻嘻哈哈應付過去也就罷了,一旦涉及嚴肅話題,我的本能反應是說理,而說理就會遇到上面的問題。其實這也是老話題了,如上月讀周作人的書摘里所寫:只要看一言兩語談得不對,便即打住,不至失言,亦免打架,斯為善耳。

上月在讀的周作人的《苦竹雜記》本月讀完,此外還讀完了他的《風雨談》。很有意思的一點是,這兩本書大部分內容是周作人的讀書雜記。他讀著一些乏人問津的書並大段摘抄而後寫成文章,他的閱讀對象類似傅青主、王謔庵這樣的名字,在他們那個時代都不算知名,在如今關注就更少了。而我如今在讀的周作人,其實也是乏人問津的書。大部分人知道周作人,或者是由於他是魯迅的弟弟,或者是因為聽聞他是漢奸。周作人讀乏人問津的書而後寫成的文字依然乏人問津,而我讀著周作人讀乏人問津的書而後寫成的文字再寫成文字,就更是乏人問津了。這似乎是個繞口令式的循環,但我想周作人和我都無所謂,因為我們所求本就是自娛自樂。

說到這裡,又要援引一段文字,這段文字來自於錢理群。關於讀書,周氏兄弟有兩個出人意外卻意味深長的比喻。魯迅說:「讀書如賭博」。就像今天愛打麻將的人,天天打、夜夜打,連續地打,有時候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來還繼續打。打麻將的妙處在於一張一張的牌摸起來永遠變化無窮,而讀書也一樣,每一頁都有深厚的趣味。真正會打牌的人打牌不計輸贏,如果為贏錢去打牌在賭徒中被稱為「下品」,賭徒中的高手是為打牌而打牌,專去追求打牌中的趣味的。讀書也一樣,要為讀書而讀書,要超功利,就是為了好玩,去追求讀書的無窮趣味。周作人也有一個比方,他說:「讀書就像煙鬼抽煙」。愛抽煙的人是手嘴閑空就覺得無聊,而且真正的煙鬼不在抽,而是在於進入那種煙霧飄渺的境界。讀書也是這樣,就在那種讀書的境界——它是其樂無窮的。

對,本月還有個」世界閱讀日「。我覺得設置這樣的節日有其正面意義。然而,我在書友圈看到這樣的一個評論:世界假裝讀書日。當看到一些人也在節日當天跟風曬書假裝讀書人時,我其實有點擔心讀書人這個詞也被毀了,正如曾經的憤青、文青。好多年前,我是願意承認自己是憤青、文青的。但是後來,當看到多數人把有「那樣「的人被稱為憤青、把「那樣「的人被稱為文青,我實在不願意把自己和「那樣」的人歸為一類,所以當別人稱我為憤青、文青時,我都很難笑納了。那麼,按照世界讀書日那天的情形,我恐怕有一天也不願意自稱」讀書人「了。

每月一本原版書,我讀的是《原則》英文版《principles》,其實把它當作原版書而不是投資類書來讀,已經說明了這書在我心裡的地位。又要說一句得罪朋友圈的話,這書在朋友圈火爆不是沒有道理的,而其火爆恰恰反映了其弱點。反正,我是沒耐心認真讀完,可能就是因為到了這把年紀,實在已經足夠固執於自己的原則了,沒耐心聽別人講什麼原則了,而且我也沒發現達里奧的原則高在哪裡。

不過,本月倒是真讀了一本投資類的書籍《指數基金投資指南》。這書很基礎,這書所說的也都是我自己近兩年的實踐行為。作為一個保守主義者,在我確信自己掌握了穩定盈利的模式和競爭力之前,我堅持認為,定投指數基金是最適合我的選擇。嗯,巴菲特好像也是這麼認為的。

記得3月夜讀《心理學精要》,我妻在旁吐槽我學而無用,心理學知識並不能讓我在她面前遊刃有餘。其實,這的確是個讓我苦惱的難題。我是一個觀察者,特別喜歡觀察人群而又默默總結。說到這裡不免聯想起GOT里的little finger。但跟他不同,我只是愛好並無什麼邪惡目的。我自認觀察研判的能力在讀心理學後是有不少提升的,但這可能只是自我感覺良好而已。至少在面對我妻時,我不能精確把握她的情緒波動,所以生活中踩雷被痛批是常見的事情。當然還存在一種可能:對我妻,我只是關心則亂,失去了冷靜分析判斷的能力而已。無論原因為何,我顯然只能繼續往前走,繼續讀心理學並更多應用以期有良好的表現。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本月讀了《人格心理學》,這書的內容就是講述了古今中外對人格(性格)的各種研究,從理論到應用詳盡闡述,至於我讀完了有沒有用,還是需要觀察。

最後,用一個有趣的發現結尾。《人格心理學》書中有幾個心理測試,我認真做了兩個,發現得分都明顯高於測試結果平均值,而得分是自我評估完成的,這可能證明了我的確有自戀傾向。但我不打算改,某種角度來說,我就是靠自戀活到現在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說自話的老夏 的精彩文章:

閑情偶記201803

TAG:自說自話的老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