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城蓋州——一座商貿繁華之城

古城蓋州——一座商貿繁華之城

古城蓋州位於遼東半島西北,獨具地利、區位優越。《縣誌》說蓋州「襟山帶海,輪軌交通。」《盛京通志》也說:「西南渤海環繞,東北群山屏列,為留都嚴邑,洵知天然形勢,頗佔優勝。」留都,指盛京。嚴邑,指重要的地域。蓋州地貌特徵為「六山三水一分田」,屬遼南丘陵地帶,地勢東高西低,東部和東南部為高山和丘陵,西部和北部為平原。

蓋州城內原有三江會館、福建會館、山東會館、山西會館、金州會館等5處會館。會館是大商埠的標誌,是外省旅居蓋州的富商大賈接客迎仕、聯誼集會和焚香祭奠的場所。它牽動了蓋州的經濟發展,促進了城市的繁榮。會館的布局均為院落式,正殿供奉神像,鏤雕裝修富麗堂皇。有客房、庫房和交際的地方,還有用於祭祀和節慶表演的戲台。蓋州城內至今還有「三江會館」「福建會館」「山西會館」等建築遺存,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清河入海的河口叫西河口,西河口所在的半島便是連雲島。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蓋平縣誌》說:「連雲島,城西十五里,明設關於此,有戍兵。今廢。」連雲島港曾記錄下蓋州「九省通衢」的盛境。東北的沿海貿易始於康熙中葉,乾隆、嘉慶年間得到長足發展。蓋州成為通商口岸,完全是由於它在東北沿海貿易中的地位。連雲島在道光年間以前,已經成為東北與關內通航的貿易港口,「輪蹄叢集,舟帆交並」,執東北三省工業之牛耳,「市街整然、店鋪林立」。《縣誌》記載,嘉慶二年(1797年),連雲島海口稅收為11795兩,嘉慶三年(1798年)也達9564兩,其稅收占「清單」所列稅收總額的10%左右。當時,營口的港口還沒有形成,南方的海船從西河口溯大清河而上,停靠在蓋州南關外的船舶碼頭,促成了蓋州城經濟的繁榮。

蓋州作為一座商貿城市,是各地商家的聚集地,是南北貨物的集散地,是南北運輸的樞紐。南方的海船溯大清河而上,到達南關外碼頭,把南方的物質卸下船,經蓋州古城中轉,運往吉林、黑龍江及沙俄等地進行貿易;再把東北的特產,經蓋州裝船,運往南方各地。從南關碼頭到南關瓮城只有里許,進了南關便是一條商業街,熙熙攘攘的人流充斥著整個街道。古城實開兩門,商民交易、店市都集中在這一帶。街的兩旁均為店鋪,青磚青瓦,紅柱綠門,為商人們提供了他們所需的一切,包括吃、穿、用、住、行。往昔故事,就在這一磚一瓦、一石一木間回蕩。《阿綉》是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一篇妙趣橫生又耐人尋味的故事,故事裡有一段青年男女純真朦朧、富有詩意的愛情。那故事就發生在古邑蓋州,就是從這條商業街上的某一個雜貨鋪開始的。

繁榮的商貿,使南關、東關就此成為古老的商業街,有櫛比的商號、五光十色的店鋪門面。據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史料記載,當年「蓋平有上等商號128家,中等商號178家。」蓋州繁榮從清咸豐八年(1858年)起漸趨遜色,但城內依然市街整然、店鋪林立,有大小商品600餘家,行業多種多樣。經我們走訪、調查,整理出300餘戶鋪行、商鋪、商號名稱。其中中藥行鋪70餘家、金店5家、木匠鋪5家、燒鍋4家、酒坊4家、布匹日用百貨17家、當鋪34家、糧棧4家,以及面鋪、雜貨鋪、貨棧、洋服店、紙馬鋪、銅匠鋪、炮鋪、糕點鋪、白皮鋪、豆腐房、醬園子、白鐵鋪、絲綢店、外商買辦洋行、魚行等。

商業繁榮,交易劇增,必依賴於充盈的金融貨幣做媒介。外地商人攜帶的元寶銀、銀元,與當地的銀兩成色不同,平碼不一,每次鈔幣交兌之時,都需要具有熟練技術和一定經驗的人員來做鑒定、稱量、核價等事,大家都感到麻煩和苦惱。蓋州當地商家幾經醞釀和協商,提出了「抹銀」的辦法,由此,抹銀業務在蓋州應運而生。抹銀,一種以銀為本位的虛碼信用貨幣,是從民間商賈們那裡學來的自立信用交易手段。現存的民國十六年(1927年)《蓋平銀行公會抹銀立案紀念碑》,記述了蓋州「抹銀」的性質、功用、於民間產生的歷史背景及經官府備案的時間等,是蓋州近代經濟發展史上的珍貴資料。

蓋州坐擁「名聞八閩,聲達三江」商業文明,享有東北「財貨通衢」的盛譽。她曾空前鼎盛,未來必再現輝煌。

作者 孫 麗 系蓋州市文物管理處處長、營口市歷史學會副理事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營口日報 的精彩文章:

【向日葵】南國之旅

TAG:營口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