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荊州非遺傳統-楚式漆藝

荊州非遺傳統-楚式漆藝

天然大漆是我國的土特產之一,

來自於原始森林和自然漆樹科類中,

是用人工從漆樹割取的天然漆樹液,

漆液內主要含有高分子漆酚、漆酶、樹膠質及水分等。

素有我國「三大寶」(樹割漆、蠶吐絲、蜂做蜜)譽名。

然生漆塗裝應用源遠流長,古今中外聞名,

古老中華民族沿古至今,

在塗飾化工、輕工、發電廠防腐蝕特定耐高溫工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我國發現和使用天然生漆可追溯到公元前七千多年前,

據史籍記載「漆之為用也,

始於書竹簡,而舜作食器,

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畫其內。」

《莊子·人世間》就有「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的記載。

生漆具有防腐蝕、耐強酸、耐強鹼、防潮、絕緣、耐高溫、耐土抗性等。

天然生漆具有世界公認的「塗料之王」美名。

每年割漆的時間,從四月到八月為宜,

三伏天所割的漆質最佳,

因為盛夏時水分揮發快,陽光充沛,

產出的漆質量最好!

每天日出之前是割漆的最好時機,

漆農用蚌殼割開漆樹皮,

露出木質切成斜形刀口,

將蚌殼或竹片插在刀口下方,

令漆液流入木桶中後,以油紙密封保存。

此時的漆液呈灰乳色,

與空氣接觸後變成栗殼色,

干後呈褐色。「白賽雪、紅似血、黑如鐵」

就是說天然漆從液體狀態到氧化干固後,

色澤由淺到深,最後形成堅固的漆膜的過程。

說到大漆的顏色,在古代有這樣的說法:

「凡漆不言色者皆黑」。

今天人們形容暗夜能見度差,

也常用漆黑一片來形容夜色黑到了極至。

春秋戰國時期,

華夏民族對於大漆采割/加工/美型技術已經非常成熟,

楚式漆器髹飾技藝在春秋戰國時期

製作工藝已達到了極高水平。

荊州博物館出土的

大量漆藝生活用品、

祭祀用品已經很好地證明。

2000多年來,這一獨具東方文化特色的工藝

荊楚傳統奢侈品製作技藝,

一直在荊沙地區民間匠人手中不斷傳承;

近40年來,荊州地區楚墓中漆器陸續出土,

到現在已超過五千餘件,

出土文物中二千多年以前的「捧盒」、「茶盤」、「茶食盒」等,

居然與本地老門老戶人家生活所用的物件完全一樣。

荊州從古至今都是江漢平原的經濟和文化重鎮

南臨浩浩長江,北有悠悠漢水,

西靠三峽崇嶺,東接百里洞庭。

這裡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適合優質樹木生長,

春秋戰國時代盛產金絲楠木,多植漆樹,

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荊州城內仍種植有大片漆樹。

長江中游的荊江段曾多有沙金,

「荊州府枝江·江陵·赤湖城皆商人淘采之地」

(《荊州府志·物產》)。

豐富的原生材料,

為楚式漆器的成就提供了就地取材的條件。

在2000多年不斷的傳承中,楚式漆器技藝發展脈絡清晰,

從最開始的貴族身份象徵到普通百姓家中的生活用品

漆器的品類越來越齊全,

技藝越來越精繁。

各種胎質,異樣形制,應有盡有

,雕鏤刻畫、鑲拼巧飾無所不能。

但最有特色的則是

榫卯彩繪木雕、

金漆盆盤

和甲骨胎漆器。

榫卯彩繪木雕

髹漆彩繪榫卯木雕類的作品非常有藝術特點,

無論是動物、人物,花卉造型,

都浪漫神秘,瑰麗奇異,超出想像,使人過目難忘。

裝飾紋樣也是以鳳鳥、龍蛇、虎鹿、花枝、祥雲

為主題而千變萬化。

如以鴛鴦造型的「鴛鴦豆」;

以金鳳和蓮花造型的「金鳳蓮花豆」;

以鳳鳥造型的「雙連杯」;

以鴛鴦鳳鳥造型的文房用品,

如硯盒、筆架、紙鎮、印泥盒等,

以鳳虎鹿造型的「虎座立鳳」和「羽人」等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荊州文創 的精彩文章:

那些吟誦荊州的大腕-顏氏家訓作者/顏之推
那些吟誦荊州的大腕-陸羽

TAG:荊州文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