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錘敲過一千年,還要再敲一千年

小錘敲過一千年,還要再敲一千年

它,質地柔韌,歷經千年卻能傳承至今;

它,清冷高貴,像一抹月色,落一地雪光。

它,就是銀器,中國最為傳統的器具之一。

銀,是人類較早發現和利用的金屬,中國古代銀的生產可以追溯到夏朝。

戰國時,就已有在銅器上鑲嵌、裝飾金銀的金銀錯工藝。等到至唐朝,銀器發展更是達到鼎盛時期。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逶邐開。一抹銀色,跨越了上千年的歷史。

在鶴慶有一個美麗的地方——新華村,在那裡到處都可聽到小錘敲擊發出的「叮噹」響,殊不知這清脆的響聲已經在這裡響徹了千年......

新華村,一個「小錘敲過一千年」的古老村寨,這裡的銀器鍛制技藝歷史悠久,其源頭至少可以追溯到南詔時期,《鶴慶縣誌》記載:「屯軍中有善冶煉和以銅、銀加工器具者。村民習之,諸技藝均能,世代傳襲。」

從白天到黑夜,這裡的人們用自己的雙手敲打出一曲曲和諧的樂章,敲擊不斷,傳承也不斷.......

2014年, 鶴慶銀飾品鍛制技藝正式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遺傳承項目。

時間匠造

制銀是一門很古老的藝術,也是一門很苦的技藝。

眾所周知,一名合格的銀匠十多歲就要跟著隨師父學習手藝,4-5年才能掌握基本的打造方法。

王燦松老師,18歲時,就拜新華村李金銘老師為師,一直跟隨老師學習銀器鍛制,這一學就是20年。

王老師提到期間記憶最深刻的是跟著師傅去香格里拉,為松贊林寺打造裝飾品,而由於之前對藏傳佛教不是很了解,對這些大的產品也沒有接觸過。於是王老師和師傅就回到了新華,召集了村裡一些老的工匠探討製作,前前後後總共花了3年時間,才把這項工作做完。

這幾年的學習,對於王老師來說,可能是人生當中最重要的時光,這也為之後的製作打下了紮實的手藝基礎。

敲打錘鍊

一個銀器最終呈現品,需要十幾道工序加工完成。

例如一個銀壺,就需要經過溶銀-手工延展-下料-定尺寸-毛坯(起底-敲壺身-敲壺嘴)-粗坯(同程序修整)-精坯(同程序修整)-表面肌理錘擊-組裝壺蓋-提梁-壺鈕-清洗-拋光細節-薫舊這些步驟。

銀器在打造的過程中需要花費的工時。它考驗技術,講究用心,半點偷懶耍滑都要不得。好好壞壞都體現在你的作品上,想瞞也瞞不住。

對每一個作品大師都傾注了感情,手的每一次停頓都會有細微的痕迹,而這些痕迹便是銀器最美妙的地方。

一件純手工銀器,從銀片到成品,大概需要捶打十幾萬次以上,在打造的過程中,必須要專心致志,一心一意,否則稍有不慎,就得重頭再來。

由於自身天賦的不同,每個銀匠的設計理念也是不同的,而銀器的第一印象,正是由設計感決定的

手藝傳承

王老師說:「大師之所以能成為大師,是因為具有很強的繪畫和設計功底。」所以說要學習銀器鍛造,不僅要有興趣愛好,還得對繪畫和設計有一定的天賦。

對於手藝的傳承,王老師也是很樂觀的。他說:「銀器不同於其他非遺產品,它的市場很廣,實用美觀,在學習一項手藝的同時,還可以養家糊口,所以願意學習的人還是很多的。」

但是,相比於外地人,本地人學得更快,更容易教授一些。因為從小就生長在這樣的環境,耳濡目染,所以大環境影響小環境,大師帶領小徒,也讓這個村寨的小錘聲,生生不息。

獨一無二

銀器的魅力不只在於好看的外表,更蘊存於其傳遞的語言。每件銀器都擁有專屬的獨特設計和完美寓意,不論是高調奢華,還是低調簡約,都會流露不同的情感。

王老師說:「每一件銀器都是個人獨自手工打制,即使出自同一個師傅,也沒有兩隻一模一樣的鐲子。」所以說,每一個花紋都凝結了匠人的文化底蘊,每一個圖案的審美都有著匠人的心血。

俗話講:器者,道也。手工銀器不同於機器鑄模的銀器,它是不可複製的,特別是私人定製的銀器,選擇自己喜歡的樣式,嵌入自己喜歡的圖案,再結合匠人的心念打造而成的銀器,獨一無二的同時更具有紀念意義,這些都是機器鑄模的銀器所不具有的。

手工作品從來都不是冰冷的復刻,而是傾注著工匠的思想,情感與藝術修養,是注入靈魂的生命體。

正如王老師所說:「大家都說,制銀最終不就是為了功成名就嗎?功成名就固然是好的,但是對遇我這個匠人來說,能夠一心把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得盡善盡美,便已是最好。」

倘若你也想一探這銀器背後的故事,不妨走進雪山小鎮納街A05-1F-2,在這間神秘的屋子裡,跟著王老師的步伐,一起探索他的制銀時光。

文 | Tara

圖 | Saun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什麼樣的戀愛最甜
人人都買得起的球鞋們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