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俄全球首個海上核電站起航 引來不少環保人士

俄全球首個海上核電站起航 引來不少環保人士

【觀察者網綜合報道】

俄羅斯首座浮動核電站「羅蒙諾索夫號」(Akademik Lomonosov)已建造完工,即將在裝載燃料後前往北極航線重要港口佩韋克附近。

中新網4月29日報道,當地時間28日,這座浮動核電站由聖彼得堡開始首航,將前往摩爾曼斯克裝載燃料。到摩爾曼斯克後,該浮動核電站將被拖到俄羅斯最北端城市佩韋克,並將於2019年開始為該城市一座鑽井平台和一座海水淡化廠提供電力。

「羅蒙諾索夫號」浮動核電站(今日俄羅斯網站圖)

俄羅斯已為「羅蒙諾索夫院士」號投入約4.8億美元,該船長140米,寬30米,高10米,排水量2.15萬噸,能配備70名左右船員。該船動力採用「泰米爾」號破冰船動力堆的升級版。在前往摩爾曼斯克之前,技術人員一直在對浮動核電站進行測試,以確定核反應堆的安全性。在發電方面,該核電站兩套改進的KLT-40反應堆可提供高達70兆瓦的電力或300兆瓦的熱量,供20萬人使用。

除了核電設施,這個巨型漂浮核電站上的海水淡化設備還可每天提供24萬立方米的淡水。

今日俄羅斯網站29日報道,這座海上核電站的首航得到了大量媒體的關注,不過,關注焦點卻是它的安全性。

許多環保人士(主要來自綠色和平組織)立刻為海上核電站送上「核泰坦尼克」以及「漂浮的切爾諾貝利」等稱號。

俄媒報道截圖

綠色和平組織的核專家哈佛坎普(Jan Haverkamp)在一份聲明中說,「北冰洋周圍的脆弱環境已經承受了來自氣候變化的巨大壓力,在這裡設置核反應堆將會造成非常明顯的威脅。」多家媒體都援引了哈佛坎普的這一說法。

今日俄羅斯分析稱,不少媒體的反應好像「羅蒙諾索夫院士」號是這麼多年來第一個航行的反應堆,實際上根本不是,全球有許多國家都擁有核動力潛艇,美國擁有核動力航母艦隊,還有各種民用核動力艦艇。

「羅蒙諾索夫院士」號的生產商聖彼得堡波羅的海造船廠(Baltiysky Zavod)船廠表示,其安全標準不亞於陸地上的核電站,有多重措施防止核泄漏,能在海嘯等其他自然災害情況下,保證反應堆的安全,壽命可達35-40年。

但哈佛坎普並不管這些,他說,浮動核電站「特別容易受到海嘯和颶風的威脅」,儘管截至目前,沒有任何核動力船舶因海嘯發生事故的先例,福島核電站倒是被海嘯嚴重破壞。

另有德媒稱,俄羅斯正急於開採西伯利亞地區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這些資源的分布被認為一直延伸至北極。 全球氣溫變暖導致北極冰川迅速融化,為俄羅斯開闢了通向北方的新航線。同時,克里姆林宮也正積極加強在該地區的軍事部署。

俄羅斯最北端城市佩韋克位置示意圖

新浪軍事今年3月曾報道,其實,最早把「浮動核電站」這個想法付諸實現的是美國。

20世紀60年代,美國陸軍希望在戰爭期間或發生自然災害導致常規電力無法供應的時候,得到一種應急的電力補充。他們在1963年開工建造了MH-1A反應堆,並用一艘二戰時期剩下來的自由輪「查爾斯·H·卡格」號改裝搭載反應堆。

改裝工作直到1967年1月才完成,查爾斯·H·卡格」號由此改名「斯特吉斯」號。1968年,巴拿馬運河附近遭遇旱災,「斯特吉斯」號曾被派往該地區長期提供電力,保障運河暢通運行。

但就在1976年,美國陸軍認為維護這座浮動核電站的成本太貴,不再使用它。但直到2014年3月27日,美國軍方才宣布讓「斯特吉斯」號退役。

目前,中國也在批量建設海上核電站。

中核集團官方微信2016年7月14日也曾發表一篇題為「深度能源觀察:我國將在南海島礁建造20座海上核電站」的文章,文章稱,隨著中國海上民用核動力技術成熟,中國正在全力建造海上核動力平台及破冰船。中船重工未來將批量建造近20座海洋核動力平台。

中國在南海布局海上核電站示意圖

文章稱,海洋核動力平台將為中國南沙島礁提供能源保障及淡水保障。長期以來,由於電力供應問題,南沙島礁駐島官兵淡水供應得不到保障,只能通過小船往島嶼上送桶裝水,遇上極端海上天氣,可能官兵們就得依靠雨水生活。因為缺少淡水,官兵們可能很長時間不能洗澡。

海洋核動力平台的建造將支撐起中國對南海地區進行實際控制、商業開發的能力。預計,未來,得益於南海電力和能源系統建設力度加強,中國將加快南海地區的商業開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的精彩文章:

再次出事!美國西南航空737客機撞鳥迫降
第三次朝韓首腦會晤在即,韓方做足準備

TAG: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