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記錄武安邑城的興與衰:桃坡山煤礦

記錄武安邑城的興與衰:桃坡山煤礦

故鄉邑城, 位於武安市最北部,與邢台的沙河市搭界。村東北六、七公里處是國營章村煤礦,一公里處是章村煤礦三井所在地 ;村西北三公里處是國營顯德汪煤礦;村西南五公里處是國營郭二庄煤礦。邑城,就處在周邊煤礦的包圍之中,把邑城稱為「煤鄉」一點也不為過。

這些煤礦都屬於國有大礦,和邑城的利害關係不太密切。屬於當地所有並和邑城人息息相關的桃坡山煤礦,就處在村西南一公里處的桃坡山腳下。

上世紀七十年代至本世紀初,桃坡山煤礦就因其煤質優良,熱量高、耐燒而在周圍幾十公里之內享有較好的聲譽,它不僅滿足了當地人們生活用煤的需求,也帶來了不少經濟上的利益。因此,桃坡山煤礦這個名字就深深地印在了那一代人的心中,成為永久的記憶。

桃坡山煤礦的前身,是一個不知道廢棄於何年的廢礦井。我兒童時代去地里給豬挖野菜的時候,就經常光顧這個地方。那時的廢礦井靜靜的橫卧在桃坡山的腳下,周圍長滿了荊棘、山棗蓬和雜草,井口幾被棚住,面對這一深不見底的廢舊礦井,我們很是恐懼,不敢靠近,只是遠遠的往裡面拋石塊,測試著它的深淺。扔下的石頭,經過好長時間才能聽到落水的聲音。有時候扔下的石頭會驚擾住在井壁中的紅嘴鴨,幾隻俊黑的紅嘴鴨從井筒中飛出,伴隨著「呀呀」的叫聲,飛向天空。大人們告訴我們,礦井有十幾丈深,不要去那裡玩耍,一旦掉下去,救都沒法救。以前,要是誰家的狗瘋了就會把它推進窯筒裡面。因此,這是個死亡之地,對於童年的我來說,這就是一個充滿神秘而又恐懼的地方。

到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公社在大力發展農村副業提高集體經濟收入精神的驅使下,決定調集各村的精兵強將,開始在這個廢棄的井筒原址建設煤礦。當時的礦領導有一街的武廣榮,二街的李辰龍,三街的李子秀,四街的寧根喜等。他們這些人帶領一幫沒有任何技術的農民,在及其簡陋的條件下,靠著聰明智慧和愚公移山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難,在不長的時間內煤礦就建成投產,成為公社的重要支柱企業,並惠及邑城百姓。他們的這一創舉,在邑城的發展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他們是邑城的功臣,為邑城的富裕立下了汗馬功勞。當黑黝黝的原煤從礦井下提升上來的時候,煤礦出煤的消息迅速震動了整個村莊,人們歡呼雀躍,奔走相告。之後,全村舉行了重大的慶祝活動。煤礦工人拉著裝滿塊煤的排子車,披紅戴花,敲鑼打鼓,鞭炮齊鳴,沿著四道街遊行祝賀。

從此之後,桃坡山煤礦就走進了村民的視野,和人們的生活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繫。

桃坡山煤礦從地質角度來看,屬於郭二庄大煤田的邊緣,因開採價值不大,而被大礦放棄。但它的煤質較好,是生活和工業用煤的優質原料。

煤礦投入正常生產以後,不僅成為公社的重要經濟收入來源,也解決了當地群眾的生活用煤。煤礦鼎盛時期原煤不僅供應當地,還銷到周圍各縣,甚至遠銷邢台、南和等地。在生產隊勞動的時候,外地拉煤的車輛絡繹不絕,那種波蘭產的單缸拖拉機往返於通向桃坡山煤礦的路上,成為一道風景。生產出來的塊煤成為武安、永年小氮肥廠生產化肥的重要原料。那時年產原煤1000多噸,利稅最高可達50多萬元。

煤礦的投產,給人們帶來了說不盡的好處。一是生產隊的青壯年可以到煤礦工作,除了掙工分之外,每月還有幾十塊錢的經濟收入,大大緩解了家庭的困難。生產隊還可以從煤礦得到一定的現金返還,成為生產隊收入中重要的一部分。二是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不用再到外地拉煤。那個時候煤是按戶口限量供應的,每戶每月供應平價原煤大約500斤,基本上滿足了生活需要。用不完的煤還可以高價出售給外地人,換來一點點經濟收入。要是精揀出來的塊煤售價更高。以至於我每次趕著牛車到礦上拉煤時,都希望能多裝一點塊煤,好在自用之餘把塊煤出售,以彌補家庭的困難。這些微薄的經濟收入,對於貧困的家庭的孩子來說,也許就是過年的鞭炮和新衣,也許就是過會的幾斤豬肉,或者就是生日中的一盤炒雞蛋。再往後,縣裡每季度分配給煤礦指標木材,並且都是上好的東北松木,村民們便用當地的柳木到煤礦上以1.2:1比例進行兌換,這些松木便成了村民新房的梁、檁和門窗口料,同時,往外地運塊煤也成為生產隊拖拉機搞運輸的主要業務。

煤礦是重體力勞動和高危行業,桃坡山煤礦又屬於高瓦斯礦井。簡陋的設施和高危的環境註定了礦工的艱難。據在煤礦工作的人講,當煤礦工人就是「四塊石頭夾著一塊肉」,危險會隨時來臨。我沒有井下工作的經歷,但通過他們的敘述可以想像得到井下的艱辛和危險。據說主巷道人可以直立行走,而到了煤頭上,只能彎腰匍匐而行,井下運煤的工具只有煤斗。煤斗用木頭做成,底部呈弧形,在底部弧形的邊上鑲上鐵皮代替輪子,以減少運行過程中的阻力。工人們在一百多米的地下工作八個小時,下班後除了白眼睛珠外,全身都是黑的,但這還不算什麼,要命的是由於安全設施簡陋,瓦斯超標,事故難免就會發生,桃坡山煤礦就發生過幾次大的安全生產事故,每次事故中都有數名礦工燒傷或者死亡,他們在滿足生產生活需要的過程中付出了鮮血和生命的代價。那個時候,凡是有人在煤礦上班的家庭,到了下班時候都會翹首以待,只有家人安全回到家裡,那顆懸掛的心才會放下。

改革開放後,由於政策的放寬,各個街道都相繼辦起了煤礦,二街,三街,四街,南溝等新煤礦陸續投產,不僅極大地增加了農民收入,也帶動起了商業的發展。當地人都不再從事井下作業,井下礦工都由湖南、湖北、廣西等地的民工來承擔。二街煤礦投產後,每天都有上萬塊錢的收入,源源不斷的現金裝進會計的抽屜里,真可謂是財源滾滾。二街支部書記王中山在帶領群眾淘到第一桶金後,便著手開發南山,修整河道,築壩墊地,引水上山,栽種果樹,成為當時的典型而被報刊廣泛宣傳。這些舉動,就是在時過幾十年後的今天來看,也是極具戰略眼光的,只可惜……。南溝村依靠煤礦收入,建起街心公園,極大的改變了村門的居住條件,成為全縣學習的榜樣。幾年以後,政策進一步放寬,允許個人開辦煤礦,邑城的周圍到到布滿了私人煤礦,最多時達40多個。這其中有大發橫財者,也有沒有挖到煤致使巨額投資打了水漂者,還有因發生事故而傾家蕩產者。沒有資金的人,依靠多年在煤礦工作的經驗和技術到外地承包煤礦。所有這些人都成為改革開放後靠煤礦第一批富起來的人。

桃坡山煤礦在人們致富的路上起著極大的示範作用。它是一個窗口,使人們窺見了通往財富的捷徑。以至於紛紛加入到這個行業中去。它是一個學校,培養了一批掌握煤礦開採技術的人,這些人靠技術而成為致富的能人。但也不乏把自己辛苦攢來的養命錢投入煤礦而血本無歸者。

煤鄉,經過短暫的繁榮之後,其後果也日益地暴露出來。邑城因煤興而興,因煤衰而衰。當歷史走進二十一世紀以後,因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和安全生產日益緊張,個體煤礦和集體煤礦先後強行被政府關閉。桃坡山煤礦也於2004年徹底關閉。從此,家鄉人靠煤礦生存的歷史也就宣告結束。

煤礦之於邑城,是一部財富史,發家史,也是一部血淚史,心酸史,煤炭開採在給村民帶來幸福的同時,也給環境帶來了極大的破壞。我小的時候,村南的那條小河常年流水,河道中生長著一片片蔥鬱的柳樹,由於開煤礦,造成水位下降,河水斷流,也是由於開煤礦,河道中的柳樹被砍伐殆盡。至今留下了一條光禿禿的河床。同時,由於煤礦事故也給部分家庭帶來了災難和傷痛。1978年,也就是恢復高考的第二年,我的一個同學約好第二天和我一起參加高考,就在高考前的最後一個晚上,上班的煤礦發生了事故,他沒有能走進考場,實現他的大學夢想,生命永遠定格在那個年齡。我的一個同學,放棄在縣農機站的穩定工作,回村承包了煤礦,一場突然而來的瓦斯事故,死傷近十人,巨額的賠償致使其傾家蕩產,夢斷煤礦。

煤礦停產後,流動人口少了,人們的收入也開始下降,再加上交通不便,昔日繁華的商業也開始轉移,東面的趙店,北面的白塔日漸崛起,取代邑城而成為當地的商業中心。上世紀修通的邢都公路繞村而過,近幾年的武新出鏡公路通行後,新路由趙店直達沙河新城,邑城徹底邊被緣化了,千年古鎮,像一個耄耋老人,失去了生機和活力,往日的輝煌,只留在了上輩人的記憶之中,邑城越來越變得悄無聲息了。

現在的家鄉,清潔能源已經逐步代替了煤炭,往日星羅棋布的小煤礦已不復存在 。目前,勞務輸出,外出打工成為村民唯一的經濟來源,雖然說刺繡,運輸,養殖等新興產業正在崛起,但終因規模太小,無法成為惠及全村,安置大量村民的支撐產業。大量的青年人赴全國各地,工作在各行各業,雖說也能溫飽生活,但舍家離子漂泊在外,總使人感到不是長久之計。每當我回到故鄉,望著橫卧在村南那條通往顯德汪煤礦的鐵路,感慨萬千,不勝唏噓,我想起了同樣是靠資源起家的磁二,想起了白沙,想起了鄰村的欒卸,想起了壯志未酬的老書記……。昔日運送煤炭的火車在顯德汪煤炭資源接近枯竭之後,也早已聽不見隆隆的響聲了,那高高的路基,就像一堵牆緊緊地把村莊封閉起來,難以看到遠處的風景。故鄉啊!你何時才能在失去煤炭後再次起飛,這也許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我期待著千年古鎮能充滿生機,重現輝煌。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天武安網社區 的精彩文章:

TAG:天天武安網社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