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我們》,是否值得一看?
劉若英導演的《後來的我們》上線了。從朋友圈來看,它正在火,並且有可能更火。
我覺得我應該去看看,然後寫個影評,蹭點閱讀量。
但除此之外,我找不出去看的理由。我對國產愛情電影,特別是國產青春愛情電影的偏見太深了。
在影院看過《致青春》、《同桌的你》,那感覺就如同在一家裝修高檔的餐廳,點了一碗清湯寡水的麵條,吃了沒味兒,扔了浪費。
中國鮮有好看的青春愛情電影,這不是我的偏見,而是中國導演對愛情的偏見,對觀眾的偏見,也很有可能是中國人對青春的偏見。
寫到這裡,我更不想看了。
沒關係,我可以寫劉若英,寫《後來》,寫周冬雨呀。
劉若英
劉若英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女藝人,她的文藝氣息,在娛樂圈是少有的。可以說,我是聽著她的歌變老的。
電影還未上映時,看過一些對這部電影的評價。很有意思,大家都認為這部電影是在緬懷她對陳升的愛情。
於是,這些人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罵完了劉若英罵陳升,捎帶為劉若英老公陳升老婆搖旗吶喊打抱不平,一個個對劉若英的心理活動了解的好象是她家的洗腳盆。
這不公平。電影和陳升有沒有關係,劉若英最清楚,但因為劉若英愛上了有婦之夫,就認為她拍的電影是爛片,邏輯上不通。
《後來》
劉若英的很多歌曲我都很愛聽,比方說《原來你也在這裡》、《光》、《一輩子的孤單》……。
她的歌大多娓娓道來,如同故事一般讓你有一種代入感——「我也有個這種感覺」、「沒錯,這首歌就是為我寫的」、「哦,我想表達的就是這種情緒」……。
當然,流傳最廣並深受喜歡的就是《後來》。
——後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可惜你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
——後來,終於在眼淚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再。
這兩句膾炙人口的歌詞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吧,也相信它們觸動了每一個聽歌的人。
只是,那個「十七歲的仲夏,你吻我的那個夜晚……」卻不是大多數人能擁有的。
我的十七歲的仲夏的夜晚只有永遠做不出來的物理題和深埋心中未曾出口的告白。
畢竟,長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
周冬雨
我一直很難理解,這種看上去似乎還沒有完成發育過程的女孩怎麼會深受各大導演的喜歡,不過再看看別的女演員那千篇一律流水線生產出來的臉,我就明白了,都是同行襯托啊。
看過她主演的《七月與安生》,雖然這也是國產青春愛情電影,但它倒還真是挺好看的。
兩個女孩都喜歡上了一個男孩,女一身世坎坷大大咧咧不拘小節,女二父母雙全溫柔乖巧善解人意,或者我們都能從這兩個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不管男孩愛著誰選擇了誰,只是造化弄人,無所謂誰對誰錯。
別的電影
要想把兩個小時的時間浪費在一部愛情電影上,其實有更好的選擇。
我向很多人推薦過,也是我心中最好看的青春愛情電影,只有韓國電影《建築學概論》(點這裡看影評)。
為什麼好看,大概就是長得不好看的人也能從中找到一些共鳴吧。
比方說兩個人小心翼翼的互相試探,比方說輕輕一瞥的千言萬語,比方說一直沒有送出去的禮物,還有願意在深夜裡陪你哭泣的損友,還有被心愛的人嘲笑過而丟棄的衣服。
如此的真實,又如此的無力,這,才是我們的青春吧。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也同樣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青春愛情電影。
韓國《假如愛有天意》、泰國《初戀這件小事》、香港《心動》、美國《怦然心動》、日本《情書》等等。
再寫點什麼呢?
湊了這麼多字,夠了吧。
最後,有點小疑惑。
如果一個人去看,萬一看了電影,你發現你的人生中連個和電影對號入座的人都沒有,會不會有點慘?
如果和現任一起去看,萬一看了電影,你感動的哭了,會不會被懷疑你在想著前任?


TAG:我和朋友們的日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