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生而借貸:一文看穿美債220年長周期的歷史邏輯——從獨立建國到南北戰爭的110年

美國生而借貸:一文看穿美債220年長周期的歷史邏輯——從獨立建國到南北戰爭的110年

原創聲明

聲明:本公眾號全部內容均為作者原創,禁止轉載。如有交流興趣,可通過公眾號溝通或留言。

[原創]美國生而借貸:一文看穿美債220年長周期的歷史邏輯(上篇)

——從獨立建國到南北戰爭的110年

宋光磊,2018年4月29日

——美國首任財政部長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1781):「國債,如果不太多的話,將是一種對國家的恩賜。」摘自美國國家金融博物館。

利率是資產定價的關鍵,美債是全球利率水平的重要坐標。2017年底以來美債利率急速上行成為2018年初全球市場劇烈波動的直接誘因。2018年4月24日,美國10年期收益率在7年後(上次是2016年6月)再度攀上3%的「高位」,市場也一度風聲鶴唳,震蕩不安,引發了投資者對於未來利率走向、特別是對不同資產價格表現、市場風格等方面影響的廣泛關注。如何看清美債,需結合美債歷史長周期的邏輯進行判斷。歷史上的美債是被美國政治家掌控的金融戰略,不斷演繹著會借債、敢借債、興於國債的歷史,乃至形成美國特有的生存與發展的金融方式。當前特朗普政府乃至後面的接任者,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逃不過其歷史演變的邏輯宿命。只有透徹分析美債的歷史和底蘊,才能做出合理的市場判斷。

本文時間周期跨度長,從美利堅合眾國成立前的「大陸議會」橫亘到特朗普內閣期間220年美國國債的前世今生、變遷冷暖,歷經了因債而立國、債而成事、南北戰爭、兩次大戰、冷戰熱戰,以及金融危機後等幾個世代,篇幅較長。為了便於閱讀,分為上部、下部兩篇,敬請期待。

一、美國:因債而立國

一部美債發展的歷史,就是200多年的美國國家發展史。美利堅合眾國本身就是依靠債務而建立起來的。通過追溯美國國家的歷史,美債總是與戰爭及經濟危機密切相關。戰爭需要大量的財政支出,產生巨額財政赤字,每次都是美國國債挺身而出,當「接盤俠」。可以說,美國債因戰事起、戰爭由債生、美國以債而立國。美國經濟史學家《偉大的博弈》一書的作者約翰·戈登(John Steele Gordon)如此描述了國債對於美國的意義:「18世紀70年代,國債幫助我們贏得獨立。18世紀80年代-19世紀60年代,國債為美利堅贏得最高的信用評級,歐洲資金得以滾滾流入美國,協助美國經濟快速成長。19世紀60年代,我們憑藉國債拯救合眾國。20世紀30年代,我們憑藉國債拯救美國經濟。20世紀40年代,我們憑藉國債拯救全世界。毫無疑問,漢密爾頓[1](Alexander Hamilton,美國首任財政部長,美國現代財政金融體系的創立者)完全正確,美國國債不僅是美利堅無與倫比的福音,而且是全人類無與倫比的福音。」

獨立戰爭時期,美國需要解決巨額開支問題,卻沒有獨立的財政預算和稅源。當時所謂的「大陸議會」是鬆散的,甚至沒有開徵稅收的權利,財政問題始終是阻礙獨立戰爭繼續推進的重要障礙。當時的大陸議會採用了兩個做法:

(一)發行貨幣-「大陸幣」。

在獨立戰爭時期,發行大陸幣是為戰爭提供資金。支撐大陸幣的完全是人們對新政府的脆弱信任;為了維持大陸幣的幣值,當時在錢幣上印刷了各種不得偽造的警告語(例如,各州發行的很多鈔票都印有「偽造處死」的警告語)。從1775年-1780年,大陸會議批准印製了37次、1.91億美元「大陸幣」,為戰爭融資,但這些做法仍不足以支持貨幣,很快這些貨幣就會迅速貶值。

(二)發行債券-美債創立美國。

以「大陸議會」的名義,向法國、荷蘭等國借款,以這些借款作為擔保,由大陸議會和各州設立貸款抵押的債券,用於補充戰爭開銷。1775年6月3日,大陸會議發行首批600萬英鎊公債;1776年-1778年間,又向私人債權人發行約6700萬美元債券。債券與大陸幣不同,這些債券都是私人用金銀購得,同時政府承諾以後用黃金和白銀贖回,或者以減免稅收的辦法取消。州政府也發債,有些商人更相信州政府,願意購買州政府債券。這些債券發行獲得的成功,給大陸議會撐了腰,換來的軍火鑄就了美利堅合眾國成立的曙光。

隨後,在債權人法國的助攻下,大陸議會的軍隊在「約克戰役」中大獲全勝,迫使英軍投降,一舉扭轉了整個戰爭的局面。1783年9月3日,英國簽署《巴黎條約》,承認美國獨立。可以說,美國是借來的!這些債券成了美國得以建國的立命之本,這也是220年美國國債史的開端。從這個意義上講,美利堅合眾國是先有美債,後有美國。

二、以債務為核心的美國財政金融體系

美國成立時,遠非今日的超級霸權國家,而是面臨每個新興國家都要遇到的威脅——被顛覆的危險。從1789年-1815年,剛剛獨立的美國被立即捲入了從法國革命開始到滑鐵盧之戰的一系列歐洲戰爭和危機中。作為這個年輕國家的首任財政部長,漢密爾頓構建了以債務為核心的美國財政金融體系。

(一)財政預算和稅收。

獨立前的「大陸會議」作為代行政府職能的臨時機構既沒有固定預算,也無權徵稅,所需經費只能向各地攤派。後繼的邦聯政府雖初步建立了由羅伯特·莫里斯任財政總監的財政機構,建立了政府預算和金庫,但卻無權徵稅。在當時的殖民地民眾心目中,徵稅等同於橫徵暴斂的行為,反對的呼聲很高。早在1781年8月《邦聯條例》[2]生效時,漢密爾頓以「大陸人」署名的第2號文章中指出:「邦聯的最大的弱點是沒有予以合眾國財產。換句話說,是缺少預算或取得預算的手段」。因此,在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的支持下,政府和國會通過了財政預算和稅收法案,賦予了國家徵稅的權力,並確定徵收土地稅、人頭稅、消費稅的稅額,以使國家財政獲得固定的財源。

(二)樹立政府債務信用。

戰爭之後,美國國家債務信用搖搖欲墜,歐洲幾乎沒有人再願意給美利堅合眾國借款。因此,如何重塑政府債務信用,是當時美國最憂心的問題。1790年1月,漢密爾頓向國會提交的《關於公共信用的第一份報告》(《第1份報告》)指出:「一個國家的信用必須是一個完美的整體。各個部分之間必須有著最精巧的配合和協調,就像一棵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一樣,一根樹枝受到傷害,整棵大樹就將衰敗、枯萎和腐爛」。借債是發展經濟和工商業有力的舉措,而經營好國債並按時償還本息是提升美國信用、贏得國際尊重的關鍵。為此,美國政府赴歐洲路演,與法國、荷蘭等債權人溝通接洽,書面作出償還承諾,並通過發行3支新債償還舊債(不低於面值的100%),來重新建立各方對於政府信用的信心。同時,在政府債務範圍上,也為後來人做了榜樣和界定;當時規定的政府債務不僅包括顯性的聯邦政府債(戰爭債、還款債),還包括隱形的各類政府債務(戰爭中的軍隊借條、地方政府發行的軍費債務、徵用債等等)。通過這樣的整頓,美國政府信用迅速恢復到歐洲的最高等級,為下一步政府債務常態化奠定了信用基礎。

(三)債務常態化。

為了債務能永續發行,就需要考慮常態化的問題。在美國國債之前,全球金融市場的借貸基本上都是商業性質的,大家對於政府債務的玩法和規則都處於懵懂狀態。漢密爾頓堅持認為,債務是政府長期公權力的信用外溢,在權力存在的同時,理應保持一定的債務積累。因此,美國抓住部分戰爭債到期的機遇,以償還本金與利息的方式,向公眾和各州購回6500萬美元的債券。同時,利用之前建立的良好信用基礎,向荷蘭借款[3],彌補還款的虧空,實現政府債務的長期可持續性。

《第1份報告》後,漢密爾頓陸續提交了《關於公共信用的報告》《關於國家銀行的報告》及《關於製造業的報告》(《製造業報告》由於觀念過於超前,成為漢密爾頓唯一一份沒有被國會通過的報告)等一系列報告。這些報告最終凝聚在一起,體現為以政府債務為核心的現代財政金融體系(包括統一的國債市場、合眾國第一銀行、統一的鑄幣體系、稅收體系和金融貿易政策等)。時至今日,美國財政金融體系的大框架未變,都在繼承漢密爾頓的遺產成果。由於漢密爾頓對美國貢獻巨大,10美元紙幣正面就是漢密爾頓的頭像。

這種框架無疑是先進且有效的,聯邦債務狀況明顯改觀,截至1792年,國聯邦邦債務利率首度下行到6%,繼而達到5.25%,然後又達到4.25%;1794年,歐洲投資者對美國國債給予整個金融市場的最高信用評級;1797年,美國證券的風險溢價甚至曾一度低於英國證券。個人和企業以國債抵押融資,銀行以國債為儲備擴張信用,外國投資者將美國國債視為安全有益的投資產品,歐洲資金源源不斷流入美國,推動了經濟快速增長。到1835年,安德魯?傑克遜總統時期還清了全部國債。

三、南北戰爭:國債迎來第一次巔峰

美國國債的發行初衷是為了解決戰爭欠債和財政虧空問題,而其後的歷史也充分證明,國債成為戰爭的支撐和推動力量。1812年-1814年對英國戰爭的勝利,主要依靠了成功的國債系統籌措了大量資金,保證了軍費開支,從1812年1月-1815年9月,整個債務由4520萬美元上升至1.19億美元,增長了近兩倍。1846年美國爆發對墨西哥戰爭,吞併德克薩斯和加利福尼亞,戰爭花費高達6400萬美元。為此,國會授權增發特別國債以彌補戰爭開支,並由此形成了儲蓄債券計劃的基礎,至1849年美國國債額度在6310萬美元的高位運行。

美國國債第一次急劇增長主要是在內戰時期,戰爭的直接開支高達52億美元,必須進行債務融資。國債在1860年為6500萬美元,1863年已超過10億美元,戰爭結束後更是飆升到27.56億美元,是1860年的43倍。戰爭膠著期間,1862年林肯總統說服國會出台《法定貨幣法案》,授權財政部發行1.5億美元無利息的「綠背」(Greenbacks)以及出售5億美元的僨券,是以美國政府的全部信用和美國人的忠誠來支持的,這在當時是巨大的數額。在當時的財政部長薩蒙?蔡斯大力主導下,1863年國會通過《國家銀行法》,規定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和後來的紐約市大通國民銀行,被賦予了聯邦銀行的地位,指定紐約等全國性銀行業中心為「儲備城市」,地區性銀行以存款和紙幣的形式留存一部分準備金於紐約中央儲備部,為國債發行注入強有力的信用基礎。正如林肯總統所說:「政府應該創造、發行和流通所有的貨幣和信貸,這些貨幣和信貸將用來滿足政府有能力的支出和消費者有能力的購買。」但是,整個戰爭期間美國脫離了金本位制,不過後來逐步恢復。

內戰後,美國國債規模逐年縮小,金融債券市場管理有序,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還清了內戰期間的國債。儘管剛剛經歷了美西戰爭,但是1899年包括中期國庫券在內的國債規模控制在19億美元以內,這占當時GDP的10%左右,處於安全狀態(上部完,敬請期待下部《從兩次大戰到特朗普的110年,美債都經歷了什麼?》)

參考文獻:

1.Cunningham, Noble E. Jefferson vs. Hamilton: Confrontations that Shaped a Nation. 2000. (Short collection of primary sources, with commentary)

2.Federalist Papers. Under the shared pseudonym "Publius". By Alexander Hamilton (c. 52 articles), James Madison (28 articles), and John Jay (five articles).

3.Freeman, Joanne B., ed. (2001). Alexander Hamilton: Writings. The Library of America. p. 1108. ISBN 978-1-931082-04-4. (All of Hamilton"s major writings and many of his letters)

4.Joanne B. Freeman, ed., The Essential Hamilton: Letters & Other Writings (Library of America, 2017) 424 pp. abridged edition

5.Frisch, Morton J., ed. Selected Writings and Speeches of Alexander Hamilton. 1985.

6.Hamilton, Alexander; Hamilton, John Church. The Works of Alexander Hamilton: Miscellanies, 1789–1795: France; Duties on imports; National bank; Manufactures; Revenue circulars; Reports on claims. 1850. John F. Trow, Printer. free online EBook edition

7.Goebel, Julius, Jr., and Joseph H. Smith, eds. The Law Practice of Alexander Hamilton. 5 vol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4–80. (The legal counterpart to The Papers of Alexander Hamilton)

8.Lodge, Henry Cabot, ed. (1904). The Works of Alexander Hamilton (full text online at Internet Archive). 10 vols. Also available as The Works of Alexander Hamilton (HTML full text ed.). (The only online collection of Hamilton"s writings and letters, containing about 1.3 million words)

9.Morris, Richard, ed. Alexander Hamilton and the Founding of the Nation. 1957. (Excerpts from AH"s writings)

10.Report on Manufactures. (AH"s economic program for the United States)

11.Report on Public Credit. (AH"s financial program for the United States)

12.Taylor, George Rogers, ed. Hamilton and the National Debt. 1950. (Excerpts from all sides in the 1790s)

[1]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1755年1月11日/1757年1月11日 - 1804年7月12日),美國的開國元勛之一,憲法的起草人之一,財經專家,美國的第一任財政部長,美國政黨制度的創建者,在美國金融、財政和工業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因政黨相爭而決鬥喪生。

[2]邦聯條例又稱《邦聯公約》。美國宣告獨立後由13個州結成邦聯所制定的根本法。1776年開始起草,1777年由大陸會議(北美13個州的代表會議)提交各州認可,1781年批准。

[3]1790-1794年,美國從荷蘭借了數百萬美元用以償還戰爭所欠法國、西班牙等國的1170萬美元的貸款。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光磊 的精彩文章:

TAG:宋光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