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兩個大官寫了一本書,一個慘遭滅族,另一個救了280人活到98歲

兩個大官寫了一本書,一個慘遭滅族,另一個救了280人活到98歲

公元450年,北魏史學家崔浩及參與編撰《國記》的人都被判處死刑。在這場殘暴的大屠殺中,《國記》的主筆高允卻奇蹟般地活了下來。

兩個大官寫了一本書,一個慘遭滅族,另一個救了280人活到98歲

高允少年喪父,愛好文學而博通經史,尤其喜歡讀《春秋公羊傳》。但他早年官運並不亨通,40多歲才被闢為從事中郎。後來他的才華得到當權者的賞識,被詔與崔浩共修歷史巨作《國記》。不久又為太子講授經書,從而得到太子的禮遇。

當時北魏尚未實行俸祿制,官吏們的生活來源,除了戰爭掠奪和奴隸耕牧以外,就是靠貪污受賄。但高允卻能始終廉潔自守,過著清苦的生活:住的是茅屋,穿的是布衣,吃的是鹽菜。更難能可貴的是,高允一生胸懷坦蕩,即使面對滅族的威脅,也不肯違心說半句謊言。

當崔浩在其親信的慫恿和太子的讚許下,把「備而不典」的《國記》刻石立於大路邊任人圍觀時,高允就預見到這將會觸及鮮卑勛貴的痛處,使崔家滅亡,也會給修史的人帶來滅頂之災。果然,太武帝知道《國記》暴露了不少拓跋部發跡時的醜事,當即大發雷霆,下令逮捕崔浩和所有參與其事的人。

兩個大官寫了一本書,一個慘遭滅族,另一個救了280人活到98歲

當時,高允正在中書省值班。太子馬上把高允召到東官保護起來,第二天才帶他去朝見太武帝。事前太子關照高允一定要按自己的口徑回答。見到太武帝後,太子首先說:「中書侍郎高允自進東宮以來,小心謹慎,我很了解他。他雖然曾參與撰寫《國記》,但地位低微,一切都由崔浩做主,請皇上饒了他!」太武帝問高允:「《國記》都是崔浩作的嗎?」高允回答說:「《太祖記》為前著作郎所撰,《先帝記》及《今記》則是我與崔浩合作的。但崔浩只是總編,我是主筆。」太武帝大怒,說:「這不是比崔浩更可惡嗎?」太子連忙說:「高允見天威嚴重,一時嚇糊塗了。我向來問他,說全是崔浩寫的。」太武帝又問高允:「事實真是太子說的那樣嗎?」高允說:「太子不過是可憐我,替我乞命罷了,其實從未問過我關於《國記》的事。」太武帝被他的率直感動,也就不再追究。

按理說,高允做到這一步,應是問心無愧,無須多嘴饒舌了。可當太武帝命他起草詔令,要把崔浩及有關的280人盡夷五族時,高允卻遲遲不肯動筆。被催迫得急了,他又當著太武帝的面說:「崔浩如果犯有別的罪行,我不敢多嘴說什麼;但只就《國記》觸犯天威而言,我認為他罪不至死。」太武帝一聽,暴跳如雷,太子又連忙跪下求情。太武帝不得已,只好退讓一步,只將崔浩夷滅五族,其餘人罪僅及身,赦免他們的家屬和親戚。

兩個大官寫了一本書,一個慘遭滅族,另一個救了280人活到98歲

就這樣,高允冒死直言,不但保住了自己的腦袋,還保全了其他280人的命,正如太武帝所說:「無此人忿朕,尚有數千人口死矣。」

事後,太子責備高允不知變通,一再激怒皇上,自找麻煩。高允卻說:作為帝王實錄的史籍,本應是有什麼寫什麼,才能促使人君慎於言行。《國記》詳述國家得失,並沒有不對的地方。況且我與崔誥是同事,就應當生死與共。太子聽了這番擲地鏗鏘的話,對他更加敬重了。

此後,高允一直保持著正直廉潔的作風。當他地位卑微時,對權勢者不肯奴顏婢膝;地位顯貴之後,仍能恤孤憐下,不擅威福。太武帝之後,文成帝、獻文帝、孝文帝及皇太后對他都十分尊重,他98歲壽終正寢,還得到皇帝優厚的褒恤,被贈予司空公的頭銜。當時有人說這是他積了陰德的結果,這當然是迷信的觀點。但他那種為崇高信念不惜犧牲一切以及勇於承擔責任的精神,在當時爾虞我詐、弱肉強食的社會裡,確實堪稱楷模。難怪《魏書》稱他高風亮節,「有魏以來,一人而已」。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顧建平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歷史 的精彩文章:

大宋非典型隱士,40多歲被皇帝當成吉祥物,75歲給秦檜兒子當家教
英國二戰名將,妻子出軌印度總理,他不但不生氣,還主動提供方便

TAG:淘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