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種車輛:更專業的運輸和作業
在乘用車大量研發自動駕駛的風潮下,商用車的研究步伐也在不斷向前。2018北京車展於4月25日-5月4日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舉行,雖然焦點多集中在乘用車上,但一系列商用車廠商亦在競相爭逐,如各類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的物流車輛和特殊作業車輛,讓傳統的商用車市場也能接受新科技的賦能。如依維柯,福田,江鈴等都帶來了各種最新的電動車型,為新能源領域帶來了新生力量。中國的商用車市場主要分為客車與卡車,其中,卡車佔比非常大,達到87%,其餘為客車。商用車中,超過30%為特種車輛,基本以卡車為主。特種車輛(special purpose vehicle)的具體定義為:裝置有專用設備,具備專用功能,用於承擔專門運輸任務或專項作業以及其他專項用途的汽車。
特種車輛的分類
特種車輛發端于軍用改裝車的需求,隨著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目前已基本形成以下六大分類:廂式汽車、罐式汽車、專用自卸汽車、倉柵式汽車、起重舉升汽車、特種結構汽車。根據不同車輛的用途特徵可以區分為 「專用運輸汽車」和「專用作業汽車」,具體可以分為公路運輸類,土建工程類,市政環衛類和其他類比如救護車,旅居車或其他用途。
目前的特種車市場上,公路物流運輸類的比例占絕大多數,佔比近80%,應用領域集中且規模大。雖然以鋼鐵、煤炭等生產資料為主的運輸需求減少,但以公路快遞物流、家電運輸、冷鏈運輸等為主的高附加值運輸需求不斷增加。國家郵政局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快遞業務量超過400億件,十年間年均增幅42%。物流業的快速發展催生了對物流車輛的大量需求。相較於運輸車輛,專用作業車輛的需求則因功能要求的多樣性而呈現出較為分散的特點。中國特種車輛具備一定的出口能力,其中以專業運輸車輛尤勝,主要受益於國內市場的廣泛應用和積累,但高端複雜的專業作業車輛則相對落後,依賴進口較多。
特種車輛的需求多樣
由於中國特種車輛的發展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相對於發達國家晚了近30年,故整體發展水平還比較落後。以普通載貨汽車為例,在西方發達國家中,特種車輛佔比在70%以上,產品涉及國民經濟各個環節。而目前中國的這一數字僅接近40%,尚無法滿足不同市場的個性化需求。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功能的增強及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建築、環衛、通信、公安、司法、金融等商業運輸及城市建設服務類特種車輛的需求空間將進一步增加,同時,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改建、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等國家重點工程的實施等,這些不僅將推動特種車輛總量發展,而且將極大地帶動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的有效需求。
隨著中國特種車輛行業產能的擴大,技術能力的增強,未來的產業發展將把現在的需求從國內市場更多的引向國際市場,非洲、中東、東南亞、東歐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將是中國特種車輛的主要出口市場。
特種車輛的發展桎梏
雖然從需求上來看特種車的發展前景尚可,但從現有產業市場來看,要達到理想中的發展所需克服的阻礙還是比較多的。
首先,中國的特種車輛企業規模大多較小。截至2017年末,中國特種車輛生產企業已超過1,000家,其中大型企業不足10%,較難形成規模經濟。同時,經濟實力上的劣勢也使得企業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或自主研發上受到了制約。而部分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又使得市場競爭受限,難以實現發展的進步。目前國內特種車輛的主要生產廠商有星馬汽車,迪馬股份,航天晨光等。
此外,發展的不足也導致了技術水平的落後,中國特種車輛企生產方式趨同,多數企業以載貨車底盤改裝為主。而專用作業汽車的底盤匹配差更導致了專用功能發揮上的受限,又進一步制約了特種車輛的發展。同時,由於許多技術含量較高的零部件仍需進口,導致大部分車輛的技術含量較低,尚未達到特種車輛的真正水準。另外,同質化即模仿現象較多,導致市場上的特種車輛的質量不一,也傷害了正規廠商的信心。技術水平的落後同樣使得中國重型車的比例偏低,與國外有一定差距。
特種車輛的發展前景及趨勢
不過,雖然存在著種種不足,但隨著國際特種車輛產業正加速與中國特種車輛行業的合資合作,同時,中國政府為促進汽車產業更快、更好地發展下去,也相繼出台了各項政策與標準法規,包括國家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國家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等,這些政策為特種車輛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總體來看,未來除了技術進步帶來的重型車輛比例提高,作業車輛更專業,發展也將朝著更環保,更輕量的方向前進。
去年11月,特斯拉的電動卡車Semi的發布已讓我們看到未來運輸業的發展趨勢,而隨著國五標準的全面應用以及技術的進步,國內新能源特種車輛的產量正逐步提升。目前汽柴油的特種車輛正逐漸被電動車或混合動力車取代,新能源車在2016年已達到5%以上,但目前主要以輕型新能源車為主,中重型車的比例較少但呈現上升勢頭。主要生產廠商有東風汽車,陝西通家,重慶瑞馳等。
除了環保以外,近幾年耐腐蝕的輕量化合金新材料及新工藝迭出,讓高強度鋼及合金等輕量化材料也有機會更多的用於特種車輛的零部件上。採用新材料、新工藝,減輕自重,提高運輸效率,對於縮短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另外,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的發展也將使得未來的特種車輛發展變得更為智能,從而帶來更多的運輸或作業效率的提升。
弗若斯特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全球市場戰略規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王昕博士指出,特種車輛佔中國市場的比例雖然距離發達國家還有較遠水平,但隨著政策出台,越來越多企業的投入,產業將逐漸變得更為規範,中低端的市場現狀也將朝著中高端發展。以往因技術原因而導致的細分市場需求無法滿足的現象也將得以改觀。最後,可以相信,伴隨著物聯網與車聯網的成熟,未來特種車輛產業的受益將帶來更多產業效率的提升。
弗若斯特沙利文開展的所有商業活動均使用「弗若斯特沙利文」或「Frost & Sullivan」的商號、商標,弗若斯特沙利文無任何前述名稱之外的其他分支機構,也未授權或聘用其他任何第三方代表弗若斯特沙利文開展商業活動。
Frost & Sullivan only uses the trademark and trade name of 「Frost & Sullivan」 in its all business activities. Frost & Sullivan does NOT own any subsidiary, branch, or affiliate with a name which is NOT 「Frost & Sullivan」; Frost & Sullivan NEVER authorizes or engages any third party to conduct any business activities on behalf of Frost & Sullivan.


TAG:弗若斯特沙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