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藝術研究院名家訪談:油畫家韓洪偉筆端的西藏

中國藝術研究院名家訪談:油畫家韓洪偉筆端的西藏

他強調要抓基本能力,但又主張不要在基本功上浪費太多時間,畫畫開心很重要;

他主張多帶學生去艱苦的地方體驗生活,但又表示,「人不一定非要經歷了才能表達」;

他強調形成自己的繪畫模式的重要性,但也坦言「最怕重複和固化」。

韓洪偉:

遵從內心 真誠創作

文/呂月華

成長:平順且堅實的過程

在韓洪偉的眼中,自己的成長經歷是平淡無奇的。沒有柳暗花明式的曲折,抑或醍醐灌頂式的徹悟,而是自然而然的,因喜歡而選擇,因選擇而堅持——自初中逐漸走上正規訓練之路,隨即直奔中央美術學院而去,再然後,學習與創作並行,逐漸成為一名「學院派」畫家。

《巴塘的早晨》 布面油彩 100cm×120cm 2012年 (中國美術館收藏)

他以擅畫西藏題材而著稱,而這並不是一種罕見的題材、一個討巧的選擇,他絕不肯為了標新立異而刻意創造什麼流派或引領什麼潮流,只是兀自順著自己對題材、樣式的天然感受去捕捉,「這是人的秉性、心理、性格、基因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決定了你畫什麼樣的畫。」

他更重視創作者的態度,於冷靜之中表達自己的鮮明立場,「好的畫家不迎合潮流而是堅持自己的審美體系。他們會找到符合自己審美的題材,幾十年堅持下來就會形成有力量的東西。如英國畫家弗洛伊德,他的作品和當代流行藝術的形式並不是很協調。雖然英國也處在裝置、多媒體時代,但是他還是老老實實地畫寫生。最重要的是,我們現在誰也不能否認他的學術價值。再比如洛佩斯,幾十年如一日地畫一種城市風景,他的作品中有一種對時間的研究性。如果創作的出發點不是追隨潮流,而是堅持自己對世界的判斷,那麼堅持下去,成功往往不期而遇。」

在浮躁的當下,對於韓洪偉超乎尋常的定力,即便是熟人也倍感不可思議,認為其作品「所體現的精神是複雜的,心緒是沉重的」,評論家認為他的創作「格調是厚重的」,「造型闊達,色調濃重,形體塑造厚實而概括」,這種深沉似乎與其年齡、閱歷不大相稱,他則表示,「人不一定非要經歷了才能表達」。

他認為,畫家往往一生都在畫一幅畫。「當我說到一個人,你的頭腦里肯定就會出現一個樣式。比如說到梵高,你頭腦里有一幅畫,提到塞尚,頭腦里又有一幅。我希望一提到韓洪偉,人們頭腦里馬上出現了天地、生靈這樣的畫面。雖然畫的內容甚至題材不同,但都是在傳達一種精神,就是一種超越真實場景之外的人類共通情感,比如說悲傷感、蒼茫感以及孤獨感。」

《雪後的桑科草原》布面油彩 200cm×250cm 2011年

從初涉這一題材到逐漸形成厚重格調,源於一種近乎天然的吸引力,「就藏民的形象整體感而言,其造型是很有趣的,形象又很飽滿,他們臉上的高原紅,草原上的氂牛、馬,都令人震撼。這跟我內心的審美正好契合。」在藏民身上,似乎於每一處細節都能發現「歲月的痕迹」,他很容易被形象本身所呈現出的古舊感所吸引。

「我們去那兒就住在他們家裡,觀察他們的狀態,感覺很安詳,也會跟著去轉經塔,他們也不拒絕你。你在他們身邊不會有異樣感。」藏民眼神里的安詳與接納,讓他感受到了歲月的堅韌,人與自然的融合,「那麼艱苦的環境下,首先是氧氣不夠,其次是天氣變化很突然,人能生存下來,非常了不起。都說氂牛或馬是高原上的精靈,其實,人也是。」

在韓洪偉筆端,被反覆描摹的是黃昏下的高原。「這更多的是一種心理體驗。夕陽下,會有一種視覺上的遮擋,也有亮和暗,光與影的變化,冷暖更強烈,這就更能觸動心理層面的蒼茫感、孤獨、寂靜。有時候我在畫的過程中都感覺我能走進去,走到盡頭。」

創作:痛苦而迷人的辨證

從首次帶韓洪偉深入藏區初探西藏題材,到見證他一路成長為以此見長的職業畫家,央美的孫景波老師從他身上看到了他那「對藝術真諦鍥而不捨的追索」,「超常的創作慾望,超常的熱情與才能,超常的勤奮和毅力,超常的耐力」,這種毫無保留的讚賞與肯定或可從他的創作過程中找到印證。

《通向遠方的路》 布面油彩 100cm×200cm 2015年

韓洪偉可以同時創作幾幅作品,而在時間上幾無上限,直到畫好為止。他生性理智、冷靜,完全是以一種自覺的態度走向並經受著這「煉獄」般的考驗。「每次來畫室,有種上戰場的感覺,就是你能不能戰勝這幾幅畫。」儘管足夠重視,但「多數情況下,走的時候是痛苦的。總覺得今天是被打敗了,或者說是打個平手,很少或者幾乎沒有興高采烈地回家這樣的狀態。」

2015年,韓洪偉去藏南扎尕那住了一個月。期間,他選中房東鄰居的兒媳做模特。她那清晰的五官、安詳的神態、鮮艷的紅頭巾,顏色厚重的藏袍以及周遭環境的恬淡氛圍,給畫家帶來一種與喧囂城市全然不同的感覺,於是,處在高度專註和興奮狀態下的他,一氣呵成了這幅題為《阿達的兒媳》的作品,回京後,僅在個別地方小做改動。

對於多數他自認為「沒畫成」、「畫不好」的,其態度則是「去積攢你的原始衝動力,準備下一次的戰鬥」。他不去過多考慮同時創作的作品之間有無關聯性,而是小心捕捉和呵護背後的創作欲。對他來說,這種非理性的、隨時可能會出現的原始衝動力比創作出理想或滿意的作品本身還重要。「每張畫的視覺樣式是不一樣的,只要我願意塑造它,那我就會不停地去調整。有的畫了兩三年,有的甚至已經出版了,我感覺有必要的話就還會改,一直畫到滿意為止。」於是,在不斷修改中發現,在發現中不斷修改,如此反覆。「當然也有改壞的情況,不過這也沒關係。」

修改是有標準的,即「畫面的一種和諧狀態或舒適感」。這具體要從視覺和心理兩個層面去考量,「視覺和心理並不完全統一,視覺上舒服了,可能在心理上也有意境不深沉、銳利度不夠、精神性不強這樣的感受。」發表於2015年的作品《通向遠方的路》,就是這樣一幅改出來的代表作。「在舊畫的基礎上改來改去,開始只畫了休息中的馬,後來才加了人物。人物加上去之後,視覺上感覺就更和諧了。」

《草原的夏天》 布面油彩 150cm×200cm 2012年

創作走向及結果的未知性既給他帶來了煎熬,卻又有令他著迷。「我有個觀念,就是畫肯定是有生命的,你跟它交流一定是相互的。我同時在畫兩幅畫,可能一幅畫得很順利,另一幅就失敗了。那麼,為什麼會覺得有順和不順的感覺?就是它像植物一樣,當你塗上顏色和色塊之後,它就有了自己的面貌、性格和心態。它既是你畫的,但又有自己的性格。總有神秘性和未知性存在。我相信,沒人會在畫之前就說『我一定能畫成功』,這就是未知性。」

常穿行在未知性與神秘感之間,韓洪偉逐步構建了自己的模式和方法。「我喜歡在有底色的畫布上作畫,就是在作畫之前上塗上一種底色。當我在畫某個場景的時候,底色上的筆觸可能是這個方向,走到這兒剛好是另一個方向,那麼,筆觸與筆觸之間會形成新的視覺樣式和視覺啟發,就存在一種抽象性和偶然性,如果我覺得很好看,雖不是有意為之,但是會保留它,我覺得這也是繪畫的魅力之所在。」

「我的創作有自己的特點,沒有明顯學某個人,但肯定不是一流的大師,我對此也很認可。油畫是我喜歡的一件事,具體做到哪個程度,這要看天分,但是有天分努力了也不一定成功,不努力就更不一定成功。」韓洪偉如是評價自己。

教學:務實並順勢的引導

韓洪偉在創作上有紮實的積累,在理論上也有相當系統的研究。從創作中摸索的方法與經驗,從研究中得來的體會和總結,他都用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

《走過村莊》 布面油彩 60cm×120cm 2011年

對於藝術研究院的研究生,他強調要抓基本能力,「這是為他們的將來考慮,不管是從事教學還是創作,首先要具備一定的生存能力。」這基本功包括掌握一定的造型能力和一套繪畫模式,以及掌握一套解釋自己作品的哲學或理論。「他們現在才二十幾歲,未來的路還長,隨著年齡閱歷的逐漸豐滿,會逐步加進去自己的東西。而在這之前,你總要去選擇一種敘述模式。」

但他也提醒,要警惕對基本功的訓練陷入到某種陷阱當中。「這個陷阱就是,基本功是永遠補不足的。不管是色彩還是造型,永遠也不可能達到徹底解決的地步。它是相對的,所以你必須同時兼顧你的表達欲,創作欲。最後拼的一定不是功夫,而是你對世界的獨特解釋,要找到一種解釋世界的方法。」

韓洪偉將其對內心的遵從傳遞給學生,讓他們去以喜歡的方式堅持畫下去。他對油畫院年齡較大的學生尤其強調這一點,「不要在技法上、基本功上浪費太多的時間,畫畫開心很重要」,「我覺得畫畫的人先確立一個大的審美方向,這是個價值觀的問題,確立了價值觀,選擇好方向,接下來的問題都可以慢慢解決掉。」

他還主張多帶學生去艱苦的地方體驗生活。「一定是去體會當地人的生活。比如我們住在藏民家,按照他們的邏輯去生活——他們去河邊打水,我也要去,因為沒電,天黑了他們睡覺,我也要睡覺;他們去擠牛奶,你也要去拍照,而不是住在賓館裡看電視。如果我住賓館,可能就看不到黃昏的景象,就不會對瞬間變化的天氣有深切感觸。不在現場就會錯過各種感人的、觸動心靈的東西。」

《黃昏下的行者》 布面油彩 200cm×200cm 2011年

韓洪偉認為,他之所以能夠對學生因材施教、因時制宜,不過是一種自然的傳承和發揚。

在「應試教育」尚未抬頭的年代,他能夠千里挑一地考上中央美院本身就是非常幸運的。在央美求學期間,他又幸運地遇到了孫景波老師。「就是孫老師帶我們去西北體驗生活的。當時我在繪畫上還不定性,孫老師在專業上給了我非常大的幫助。」

而能夠在專業上走得更深遠,則要感謝中國油畫院的楊飛雲老師。「是他把我帶到了油畫院,從此後,我的事業就是創作和展覽。跟他學到的就更多了。」 油畫院講究學源問道,楊飛雲老師經常組織大家去國外學習和臨摹,故韓洪偉能夠經常性地參與其中。「從2009年去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2010年去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以及後來去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以及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我是唯一全程參與的成員,我感到很欣慰也很幸運。楊老師做的這件事對中國油畫的發展很有幫助,也很有意義。」

韓洪偉常告誡學生應該把畫畫「當作人生的追求」和「一種習慣」,強調形成自己的繪畫模式的重要性,但也坦言「最怕重複和固化」,在行將知天命的階段,「好像我追尋的目標是什麼,現在剛剛找到一點,有一點點眉目」。在整個2018年,除了專心籌備分別在中國美術館和中國油畫院舉辦的兩場個展之外,他的計劃就是「把畫扣住不看、不畫,去畫國畫、練書法,嘗試從中找到契合點」。

《阿達的兒媳》 布面油彩 75cm×60cm 2015年 (中國美術館收藏)

誠如《庫》藝術雜誌社主編于海元所言,「他就像一個仍然在揮舞著冷兵器的古代武士,認準了就一路披荊斬棘地走下去,義無反顧。」韓洪偉就是這樣帶著骨子裡的狠勁與執著,磨礪著自己的感悟力、敏銳力和洞察力,孜孜不倦,以筆觸穿透歲月,迎接未知。

人物簡介

韓洪偉,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專職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碩士生導師。1970年生於吉林省長春市,1996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獲學士學位;200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獲碩士學位;2009年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獲博士學位。代表作品有《寂靜的高原》(2008),《即將遠行的卓馬傑》(2008),《雪後的桑科草原》(2011),《草原的夏天》(2012),《巴塘的早晨》(2012),《通向遠方的路》(2015),《央金的早晨》(2015)等。出版多本個人專輯,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等收藏。

《中華英才》半月刊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英才半月刊 的精彩文章:

中國藝術研究院名家訪談:國家一級美術師鄭光旭

TAG:中華英才半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