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松桃地名故事:貓貓寨

松桃地名故事:貓貓寨

龍潛一 / 文

很久很久以前,有古苗人帶著老人和孩子走進森林,翻過了很多山坡。一幫人馬在密林古樹下走進了一條很深的峽谷,峽谷底部是一條河(現在叫做「烏巢河」),他們過了河,爬上河谷西北岸的「架茹」(giab rud,意思是「茂密的樹林」),來到了河谷西岸上稍微平坦一些的地方。這時候,他們走得很累了,大家就坐下來休息,回頭觀望深谷東岸的一排排高山(現在叫做「烏龍山」)。

對岸的山看起來好氣派啊!一眼看過去,只見很多很多的山頂,密密麻麻地頂住了藍天白雲。在挨近河谷的山腳連結成一片一刀切的絕壁,絕壁上面是各種形狀的山體,絕壁下邊的地形起起伏伏,最低處才是清澈的河流,河道的南北兩端都延伸得很遠。古人們突然發現,呈現在眼前的那一片一刀切的絕壁之間,只有一道溝槽可以從對岸的群山之中走向河谷底部,他們過來的時候剛好是走進了那條溝槽。再看看自己的腳下,也儘是絕壁和陡峭的斜坡,他們爬上來所走的地方,已經算是最好爬的位置了。

他們是因為被打敗才遠離自己的家園的,所以,安全意識特別敏感。他們覺得如果在這個地方安家,可以在峽谷岸上憑藉有利的地勢擋住從對岸打過來的強盜。這樣,雖然條件艱苦一些,但是可以安安心心地生活。

通過商量過後,大家就分頭在峽谷西岸上的沿線安家了。

有一部分人就留在原地,逐漸發展成為好幾個寨院。在山坡「構拉拿」(Gheul Lad Nax)山腳下的寨院有「舉都」(Gius Ndut)、「寨扁」(Zhes Biant,即「唐家寨」)、「構比廟」(Gheul Bloud Mlob,即「建有廟宇的寨院」),在山坡「構四剛」(Gheul Sib Gangd)山腳下的寨院有「繽大扎」(Binx Dab Zhal)。另外在西北方向還有「寨當路」(Zhes Ndangt Hlut,即「打鐵的寨子」),又叫做「寨鐵匠」(Zhes Tix Jangb),北邊還有一個寨子叫做「宮邁」(Nghongd Mel,意思是「馬脖子」)。

由於「巴兌」(bax deib,即「祭司」)學藝成功之後要先「牽皆」(qand giead,即「誓師立壇」),才有資格出師掌壇做法事。「牽皆」(qandgiead)的時候需要附近所有的「巴兌」(bax deib)師傅都來參與立壇的活動,過程很複雜,還要演習赤腳上刀梯、走在燒紅的鏵口上面等驚險項目,所以很熱鬧,需要寬敞一些的場地。他們把「牽皆」(qand giead)的場地設在北側的一個坪地上,那個坪地就叫做「繽都燈」(Binx Ndut Ndend,意思是「上刀梯的坪地」),坪地旁邊的山坡就叫做「構計涅」(Gheul Gieb Niex,意思是「吹牛角的山坡」)。

古人當初穿過烏巢河的線路在後來成為了一條主要的道路,從正大、盤信方向都要經過這條古道才能過往烏巢河對岸走向湖南。由於留在烏巢河西岸上安家的人們過得很艱苦,主要原因是資源貧乏,加上民性彪悍,因此,在村外的古道上逐漸出現了攔路搶劫的現象。時間長了,在這一帶位置被搶劫的人越來越多,這裡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了,人們逐漸把這一帶地方叫做Das Jod(接近漢語發音「打焦」),古人的意思是指「一個比老虎還要兇猛可怕的地方」。

「打焦」(Das Jod)變成這裡的大地名之後,那些古寨就變成了位置具體的小地名,比如把「舉都」(Gius Ndut)叫做「打焦舉都」(Das JodGiusNdut),把「寨扁」(Zhes Biant)叫做「打焦寨扁」(Das JodZhesBiant),等等。

有一次,一個朝廷官人騎馬走在「打焦」(Das Jod)的古道上,身上的財物被搶光了。官人很生氣,就派兵丁化裝去打探被人搶劫的位置叫什麼名字。兵丁在打聽「打焦」(Das Jod)的地名的時候,苗人們只是根據一個「焦」(jod,即「老虎」)籠統地翻譯成漢語回答說:「哦,你說的那個地方啊,叫做老虎寨。」

兵丁就回去向官人彙報說:「大人,峽谷西岸上的寨子都叫做老虎寨。」

「老虎寨?」官人氣得下巴骨發抖,鬍子也跟著不停地顫動,拉長著他那張馬臉惡狠狠地說:「不行!要讓它變成貓貓寨!對!從此以後叫做貓貓寨!貓貓寨!」

後來,朝廷官兵來打武陵山區,在烏巢河峽谷東岸的烏龍山上,苗人和朝廷官兵打得很激烈。烏巢河西岸的「打焦」(Das Jod)地帶是一個峽谷岸上的總路口,在這邊,苗人和朝廷官兵也一樣打得很激烈。守在「打焦」(Das Jod)地帶的苗人們,有的在崖壁上面觀察和配合守衛烏巢河峽谷,有的埋伏在崖壁下邊的山洞裡面,這些山洞更接近河谷底部。這裡的山洞總共數十個,最小的只能容納幾個人,洞口隱蔽、地勢險要,洞口和洞口之間有狹窄的通道互相串聯,守在洞內的人員可以互相保護、互相配合攻擊處在河谷底部的敵人。最大的一個山洞叫做「敏匾」(Mil Bleat,即「大崖壁」),能容納幾十人。

最後,苗民被官兵打敗了,「打焦」(Das Jod)範圍的幾個寨子已經衰敗許多,有的人遷往其它地方去了。

清朝初期,住在「宮邁」(Nghongd Mel)的吳氏人家搬到古道旁邊的一個水塘西側岸上居住,他們把房屋建在山窩裡面的竹林下,寨院的名字就叫做「硐繞撈」(Dongs Ros Hlod,即「山窩竹園」)。水塘裡面有一口水井,長期保持很大的水源,池塘里水美魚肥。

隨後,還住在烏巢河峽谷岸上邊緣地帶的人們也慢慢地搬到池塘邊來靠近「硐繞撈」(Dongs RosHlod)居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初期,整個「打焦」(Das Jod)範圍只剩下古道邊池塘岸上的寨子發展壯大,區分有三個小寨的名稱,分別叫做「硐繞撈」(Dongs Ros Hlod)、「重寨」(Nzhongb Zhes,即「寨子中間」)、「寶張涅」(Bot Nzhangd Niex,意思是「像水牛胸脯一樣的地形」)。這三個小寨院在池塘邊連成一片,總名稱還是叫做「打焦」(Das Jod)。

1950年代初期,工作人員在登記寨子名稱的時候,覺得把「打焦」(Das Jod)翻譯為「老虎寨」實在不好聽,最後根據寨上傳說的「把老虎寨改稱為貓貓寨」的典故,就註冊為「貓貓寨」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關注苗鄉 的精彩文章:

苗文化講堂:關於「山島苗族人格修養訓練營」

TAG:關注苗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