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大閱兵為何核潛艇排在航空母艦前面?因為它比航母貴
核武器、彈道導彈核潛艇是人類製造過的毀傷能力最高的武器,少量的彈藥投放就可以摧毀一座城市甚至一個國家。但核武器的造價,從它誕生開始就不曾低廉過。二戰時期,美國啟動曼哈頓工程,研製基於核裂變原理的原子彈。曼哈頓工程投入巨大,其中僅為了從天然鈾中分離出鈾-235同位素,曼哈頓工程申請動用美聯儲的庫存白銀代替銅,拉制導線供鈾同位素分離機使用。借用的白銀總重達7000噸,即約1.8億兩,等於中國北洋政府2.5年的財政收入,而這只是曼哈頓工程耗用的無數資源中的一項而已。曼哈頓工程的電力消耗使得美國東部的電力供應難以承受,不得不在工程運轉之前先徹底改造美國東部的電網。而所有這些巨大的投資,在1945年8月的產出,只不過是3枚原子彈成品而已。
進入冷戰之後,美蘇的核競賽愈演愈烈,核彈頭數量在上世紀50年代迅速突破四位數,繼而達到五位數。龐大的核武庫及為之建立的核工業體系、核部隊編製使得兩個超級大國的軍費居高不下。在六十年代初期,美國一枚洲際導彈的造價高達3400萬美元,相當於同時期一艘美製大型航母造價的七分之一。像這樣的洲際導彈,美國在十幾年內製造了上千枚。在50年代,蘇軍的裝備經費中,與核武器相關(核彈頭、核導彈的製造、核基地的建設、戰略核潛艇的研製和建造)的經費佔了一半以上,陸軍、海軍、空軍和防空軍只能爭搶其餘不到一半的經費。
在五十年代,美蘇兩國不約而同,政界和軍界高層都出現了「只要核武器就可,其他軍兵種能省則省」的論調。其中原因,一方面是確實有人堅信「核武器萬能」,另一方面,核武器的高昂造價也確實壓縮了其他軍兵種的裝備採購經費。從美國高層的角度來說,雖然核潛艇、洲際導彈很厲害,但是航母和大型水面戰艦大家都知道肯定還是有用的,造幾艘肯定不是壞事,但是有限的軍費無法支持既和蘇聯進行核競賽,又大量建造常規海軍。於是,「合眾國」號航母就只能被擊沉在圖紙上了。從60年代起,美蘇開始坐下來談限制和削減戰略核武器的條約,其主要的原因不是世界各地和平主義者、綠黨們的抗議,而實在是龐大的核計劃讓美蘇兩國都感到難以忍受。核武器又臟又臭又危險,最重要的是太昂貴,如果能通過國際條約限制一下雙方的數量,省下來的錢就可以用於發展其他常規兵器。
在中國最早的核潛艇計劃中,彈道導彈核潛艇的研製是優先於攻擊型核潛艇的。但是50年代的計划到50年代末就因為國民經濟困難而暫時擱置,1965年才恢復。新計劃分成兩階段,第一階段建造攻擊型核潛艇,第二階段在攻擊型核潛艇的動力設計基礎上研製彈道導彈核潛艇。
1970年9月25日,我國第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開工建造。1981年7月,彈道導彈核潛艇開始系泊試驗,主要測試艇上的反應堆、電氣設備及電子系統。1983年1月,彈道導彈核潛艇開始進行航海實驗。
水下動力發射方式,彈道導彈從水下幾十米處航行的潛艇上發射出水,發射初始階段跨越水和空氣兩種截然不同的介質,海鷂克服潛艇的搖擺、沉浮干擾,在海浪、涌流的影響下仍保持穩定的出水姿態,技術難度可想而知。除了導彈及發射系統的技術瓶頸,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導航定位系統也是一項高難度的技術攻關。導航系統要保證潛艇水下安全航行,還必須在海上快速、準確進行定位,以保障潛射彈道導彈的發射,並最大程度保證導彈的命中精度。
在經曆數次試驗挫折、不斷克服困難改進之後,1983年8月25日,我國第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終於交付海軍,1988年在水下試射彈道導彈成功。
但是,092型彈道導彈核潛艇服役的80年代,又恰逢中國領導人判定「世界大戰不可能在短期內爆發」、國家進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期。為世界大戰量身打造的戰略核武器、彈道導彈核潛艇,自然要壓縮規模、節省經費。因此80年代和90年代,中國做的工作只是「證明我們能造彈道導彈核潛艇」,壓根沒想批量建造核潛艇和潛射彈道導彈,原因沒別的,太貴了。
※氯氣現在不算化學武器?這其實是美國搞的大陰謀
※從帆船海戰到航母戰鬥群,中國海軍史上6張艦艇全家福
TAG:現代艦船藍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