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東浮華山 尋《山海經》故事

東浮華山 尋《山海經》故事

沿著太舊高速蜿蜒的曲線,一路漸進山區,石山巍峨挺拔,太行山系就這樣出現在眼前。春天山中野花陸續開放,隔三差五地閃出幾簇粉色或白色。

高高隆起的太行山脈,孕育了數不清的文化歷史,回蕩著流傳千年的神話傳說。此行的目的地,就藏在這山西省平定縣的深山中。在田間走訪,當地的老農操著濃重的陽泉口音,驕傲地告訴訪客,陽泉不僅是趙氏孤兒故事的發生地,更有「大地之母」女媧娘娘在這裡「補過天」。

女媧補天是中華民族的神話傳說,在《山海經》《淮南子》等書中均有記載。傳說,因共工與祝融打仗,不周山的撐天柱倒塌,天河之水傾瀉而下,地上洪災不斷,隕石與天火落下,生靈塗炭。女媧娘娘為了解救生靈,用東海神龜的四腳頂住蒼天,又用五色石塊煉出五彩晶石補天,使得人類免遭滅亡。

當地人把手指向遠處一座凸起的山峰。此山名叫東浮華山,位於平定縣縣城東南25公里處,海拔1250米。與之相對的是西浮華山,在今壽陽縣境內。東浮華山後的石碑上,刻有一副對聯:「雲騰山而有象,石入水而不沉。」這話是從《浮山碑記》中所摘得,卻說出了一個真實的自然現象。同行的平定縣文物局局長袁盛慧隨手撿起一塊多孔的石頭,介紹說:「地質考證浮華山是一座火山堆,這裡的岩石與別處迥然不同,呈一種多孔的海綿狀,很輕,優質者入水不沉,因此又叫做『浮石』,浮華山因此得名。」

在當地人看來,傳說中天火下落,和女媧鍊石補天的產物,正是現在所能看到的「浮石」。而東浮華山與西浮華山遙相呼應,東西互為犄角,正如女媧補天時所架起的灶台兩端。

拾級而上,幾百米便能看到一座廟宇,上書「媧皇人祖廟」幾個字,裡面供奉的是女媧娘娘。

幾百年前的《平定州志》,也記載了浮華山與女媧的淵源。儘管「證據」不少,但從考古研究的角度看,並不能斷言女媧氏就曾在此「補天」。事實上,在今天的山西境內,臨汾的洪洞、浮山等縣也流傳著「補天」的說法。作為上古時期的部落首領,女媧氏的原型無從考究。但有學者認為,女媧氏的活動區域,即《山海經》中所說的「冀州」,大體就是在黃土高原到太行山區一帶。

袁盛慧提出一個觀點:「鍊石」與用火有極大關係。如果女媧氏有原型,經過神話演義的「補天」可能過於「誇張」,但女媧通過鍊石技術,發展建築工藝,帶領族人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是有可能的。在平定縣周邊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可為用火提供便利。他說:「有趣的是,歷史上煤炭豐富的地區,往往也是鑄造工藝比較發達的地區。」

在今天的平定縣,確實有一個產業十分發達,那就是砂器鑄造業。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著名歌唱家郭蘭英的山西民歌《夸特產》中,有一句就是「平定砂鍋亮晶晶」。

浮華山腳下不遠處,記者見到了國家級非遺項目、平定冠窯砂器傳承人張宏亮。他說:「平定素有『砂器之鄉』的稱呼,最早在戰國時候就有記錄。『南有宜興、北有平定』,說明了平定在砂器歷史上的地位。平定特有的優質黏土,經過風乾碾細、混合、做成泥坯、彩釉噴砂、高溫焙燒等十道工藝,最後才能製成平定的砂器。」張宏亮介紹,砂器具有抗腐蝕、不氧化、不與食物酸鹼鹽發生化學反應,在提倡健康養身的今天,對人體也有很大好處。

從浮華山歸來,有關女媧氏補天的神話傳說仍無定論,心中卻也沒有失望。神話也好,傳說也罷,折射出的都是炎黃子孫改造自然的勇氣和利用自然發展的智慧。中華民族的歷史,正是一部不斷奮鬥的歷史。(胡健 喬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李敖長女李文:想拿回一些父親的骨灰到大陸
我國仿製葯進入臨床提速「好吃不貴」救命葯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