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戒律衰之原因-界詮法師

戒律衰之原因-界詮法師

近處來,比丘尼學律、弘律不乏其人,但比丘弘律者卻寥寥無幾。比丘本為七眾之首,統領下六眾,時至今日,白衣上座,比丘尼指示比丘,已是屢見不鮮了。對於戒律的重視漸漸淡化,歸納起來,有如下幾點:

一、客觀條件:去聖時遙,人根陋劣。戒律是在印度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而制定,佛法傳入中國,風俗差異,行有不便,如漢僧搭衣入市、托缽行乞等。而且,律海深廣,講說無人。中國的叢林制度,已代替了戒律,僧團的管理大都是依叢林規約,少依律制。在實際的行事中,僅憑少數人決定,不依羯磨法來完成。

二、知見不正:輕戒為小乘,未肯真學。中國佛教以大乘著稱,比丘戒法,視為小乘聲聞。孰不知,比丘身份的延續,依然按聲聞律法來完成;住持佛法依然以比丘居上,怎可忽略!只是因為學持不易,畏難而舍。或千百年來,受禪風影響,自認為大乘頓性,以空理為高,事理相害,行不圓融。

三、教團風氣:學戒的風氣無法展開,參加受戒的人流如潮,受戒後卻無人學戒,將戒本束之高閣。一出戒堂,忙於接法、當執事,升座當方丈,或趕經懺。隨著市場經濟的突起,利養日益豐厚,引人墮落。非法充斥,相沿成習,又無知為師,以盲引盲;濫收徒眾,擴大眷屬;濫建寺院,到處任職;濫傳戒法,不依律制;僧教不彰,學無次第、

四、動機不純:初發心出家,無出離心,無求知慾,亦無衛法護教之心;甚至將名利帶入佛門,淡化因果觀念,愚痴不畏罪報。所以,邪念、邪行、邪命自活,過分奢侈,享樂受用,不但戒律鬆弛,更影響佛教形象。

——上界下詮法師《南山律學教程》

大象佛學圖書館平台聲明

本文來源 | 導迷標月指 | 。本平台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請重編錄用者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權。

正聞熏習 柔和質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菩薩戒本經》 四十一輕戒 十三、不折伏眾生戒
《菩薩戒本經》(9):四十一輕戒(1)一、不供養三寶戒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