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真正懂了這六點,佛法成就指日可待!

真正懂了這六點,佛法成就指日可待!

1.修法必須依靠殊勝的暇滿人身

雖然人的快樂程度無法跟天界比擬,但在修持佛法,追求更高層次的快樂方面,卻與天界眾生有著天壤之別。人類的思想語言行為力量強大,即使是天界和凈土也難望其項背。佛經中說,在人間行善一日,勝過在凈土五百年。正是說明人間行善作惡的力量之強。

來生是下墮三惡道,還是上升天界,或者修持佛法解脫輪迴,這一切都取決於人,都完全掌握在人類自己的手中。佛陀甚至在密續中,給予了人更高的地位——只有具備骨、髓、精、肉、皮、血六種物質身體的地球人類,才能利用無上密續之道,在短短几十年時間,成就終極解脫的佛陀果位。

為了彌補這方面的缺陷,很多生在凈土中的眾生,都紛紛轉世到人間,希望以人類的身份來進一步的修持佛法。這無疑是佛陀對人生的充分肯定。不是神靈的子民,不作造物主的奴僕,人是掌握自己命運的主宰——佛教這種對人類的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的態度,是在任何宗教中都難以找到的。

人的生命是如此偉大,但壽命不過百年。各種天災、人禍、疾病、戰亂等死亡之魔,無時無刻不在虎視眈眈注視著,伺機奪取寶貴的生命。鑒於此,佛陀教導人們要珍惜時光,充分利用有限的生命,致力於慈善及佛法修持,爭分奪秒地為自己和他人謀取暫時及永久的幸福快樂。

在經典中,佛陀用各種道理和譬喻,講解人類生命的珍貴,如人生就象能滿眾願的如意寶,人生就象超越苦海的船筏等。同時也從人生難得、壽命無常的角度,激勵人們把握機會,勤於行善和修持。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研讀相關典籍,這裡就不贅述了。

2.成就必須依靠精進地修持

只是每天想著發財並不能達成願望,必須工作做事才能滿願,因此,只是想著成佛並無任何可能,只有精進修持才能滿願。經典常說要把修持當治病想,如果不服藥只是讀藥方並無半點意義。

3.如法修持必須依靠正確了解佛法

身邊不少佛教徒,不學習佛法內容,每天喊著實修實修,就像恩師多識仁波切所說那樣:你連路都不認識,能走到哪裡去呢?

對於沒有更多閑暇的在家人來說,佛法四聖諦、十二因緣等基礎要義是必學的,菩提道次第這些需要每天實修的也是必學的,否則只是偶爾念點經咒,根本無法解決任何問題。

4.想正確了解佛法必須依靠博聞

佛法博大精深,含攝世間法與超世間法,並非輕而易舉可以了知的。想要正確了解佛法,必須聽聞學習佛法正規經論。

在格魯派三大寺,僧人們必須學習含攝三藏經典的五大知識:認識論——包括心理學、歸納學以及邏輯學;現觀莊嚴論——成佛的基礎、道路以及果位等;中觀論——佛法最深邃的哲學思想,是解脫成佛的必備要素;俱舍論——佛法知識的寶庫;以及戒律——僧人們的行為規範。

即使不能圓滿學習,也要學習《五蘊論》、《菩提道次第諸論》、《入行論》等重要經典,才不至誤入歧途。

5.將所聞用於實修必須依靠思考

就像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的:廣聞不善於修要。很多聽聞了很多佛法的人根本不知道怎樣把所學的佛法知識用於實修,只要在上座的時候念念經咒、閉目冥思,這是非常悲哀的事情。

這裡的關要和竅訣,就是先把所學的內容進行思考、歸納、梳理,總結出哪些是根本,哪些是支分;哪些是目前要實修,哪些是未來要實修……善於思考才是將知識轉化為實修的要素。

6.一切成就必須依靠善知識

在很多經典中,佛陀多次宣說依止善知識乃成佛之本,如《華嚴經》以九種心態依止善知識,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大乘經莊嚴論》所說選擇善知識的標準等等,都是為了說明善知識的重要性。

佛經中說,如果沒有善知識,甚至連佛的名字都無法聽到,更不用說佛法了。因此無論是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燈論》還是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廣論》,都把親近、依止善知識法作為開篇首要之法。

在金剛乘密法中,善知識的地位尤為突出,因為密法認為,善知識是加持的源頭,是成就的根本。在很多唐卡佛像中,比如千手觀音、四臂觀音等,頭上都有一尊很小的阿彌陀佛頭像,這就是敬重善知識的象徵。

在如法繪製的彌勒佛唐卡中,頭上也飾有一個小塔,同樣是象徵敬重善知識之意,因為這小塔代表釋迦牟尼佛——彌勒佛的老師。

尊師重道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優良傳統!即使世俗的文化知識、專業技能,無一不是依賴老師的教導,何況對於內容深廣抽象的佛法,如果沒有善知識的親自指導,怎麼可能完整獲得成就呢?

當然,並非隨便拜一位善知識,就可以達成所願,在顯密佛法中,對各自的善知識都有嚴格的要求,如果在拜師前沒有經過仔細的觀察,那麼可怕的後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雪域三大遍知之一龍欽巴大師總結的「六種依靠」,略釋分享給朋友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九讀佛 的精彩文章:

情商低的9大表現
孫儷:我用4年資助了一匹白眼狼

TAG:老九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