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後來的我們》:假電影,真爆款

《後來的我們》:假電影,真爆款

毫無疑問,《後來的我們》是五一檔的最大話題。

無論是創下華語愛情片上映首日破 2 億的記錄,還是三天六億的窮追猛打,漲勢生猛的數據已經證明了它有多賣座。

微博熱門話題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 9 億次,位居話題榜第一。

這是什麼概念?

舉個例子。

去年春節檔最受矚目的兩部新片《捉妖記2》《唐人街2》,首日票房分別是5 億2.4 億

這個數字背後,相當大一部分是系列的第一部高口碑累積起來的人氣。

跟它們比起來,錯過了春節檔、也沒趕上暑期檔的文藝青春片《後來的我們》,顯得勢單力薄了很多。

然而事實證明,所謂天時地利人和,有時候也不過是一場choubuyaolian的營銷。

這不,前腳剛忙著刷新紀錄,後腳就爆出了「退票事件」。

也就是說,這份喜人的成績是靠退票政策差來鑽空子而得

先大量買入電影票,以此來提高排片,然後再退票。

這樣一來,放映方影城的排片已經被架住,無法進行更改,依次循環,刷票愈多,拍片也愈多。

這就會讓跟多觀眾誤以為,這部電影爆紅了。

什麼火,看什麼。

我們的電影觀眾,恰恰吃這一套。

營銷手段做出來的「爆紅趨勢」會帶動更多不知情的路人去買票,退出去的票又被跟風來看電影的路人補上去了。

路人轉消費者,消費者轉維權者。

這波營銷可以說是非常完美了。

也正是因為電影存在不正當競爭的嫌疑,所以儘管貓姐已經在兩天前的首映去看了全片,還是遲遲沒有想好該怎麼談這部電影。

即便拋開惡劣營銷事件,我也很難像其他人一樣,振臂高呼完美!牛X!感動!

一方面,從電影完成度來看,我最多只能給出三星,一星給演員,一星給配樂,一星給奶茶。

另一方面,奶茶是我個人曾經很喜歡的歌手,愛屋及烏,批評起來多少還是有些難以開口。

畢竟那首《後來》,聽眾幾乎涵蓋了所有 80 90 後。

即便你沒有去過那場讓她淚崩的萬人大合唱現場,也一定無數次在煙霧繚繞的 KTV 縱情嚎歌過一曲。

「後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

可惜你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

後來,終於在眼淚中明白,

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再。」

可以說,這首歌就是電影《後來的我們》的投射。

電影講了一個真愛敵不過茶米油鹽、真情抵不過一地雞毛的故事。

男女主可以共患難,卻不能同富貴。

同是小鎮青年的林見清(井柏然 飾)和方小曉(周冬雨 飾)一起來北京打拚,從 2008 年到 2018 年,每一年過年回家串起了他們的感情變化。

感情萌生時,他為她介紹生意,她向他傾訴心情。

熱戀時,他們在髒亂逼仄的合租房裡抽煙、喝酒、打鬧、做愛,美好得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

不堪重負時,他們用沉默來跟對方抗衡,然後頭也不回的一走了之。

沒有誤會,沒有糾纏,只是再自然不過的緣起緣滅,兩個人就這麼走散了。

這一散,就是十年。

再次相遇,失去了彼此的世界已經沒有了色彩。

「以前我們真的很窮,可是真的好開心。

後來我們什麼都有了,可是卻沒有了我們。」

看似中規中矩的故事,透露著濃烈的傷感之色。

看哭大批在愛情里留有遺憾的觀眾大概是意料之中。

但貓姐想說:

這絕對不是一部天才導演處女作,而是一部大型 MV 般的情歌型電影。

儘管我們能看到這段情感的不同階段,也能看到導演某些意向式的設置:

象徵著「家」的破沙發、見證著兩人變化的吃面場景。

快樂地吃面、孤獨地吃面、兩個人吃面、一個人吃面,剩下一半的面·······

卻沒有相應的轉變過渡。

電影要求完整的敘事,但 MV 只需要片段式地交代劇情。

《後來的我們》就屬於後者。

邂逅、曖昧、相愛、被現實打敗、分道揚鑣、重逢、緬懷。

熟悉吧?

我當然不是在指責套路陳舊,只是除了劇情乏善可陳外,

它還忽略了因果轉折的細細鋪墊,直接五雷轟炸。

也正是劇情轉折的生硬,暴露了一個新人導演的不成熟。

以至於整場電影更像是首先設計好情節點、煽情點,然後再往裡塞東西。

怎麼說呢?

整場電影看下來,就像是被人硬拉著看了十幾篇十萬加爆款文。

主要得益於那些渴圖把觀眾轟得涕泗橫流的金句。

「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

「會的,你會遇到那個人的」

「I Miss You,不是我想你,是我錯過了你。」

「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

這種午夜微博堆砌起來的金句的確能為小姑娘們提供不少朋友圈素材,但沒有情節帶動的台詞,就像電影里不明所以的情緒爆發。

突兀得讓人不適,觀眾也不知道是為何,姑且只能說是「作」。

比起重逢後的林見清突如其來地那句「我的遺憾就是,你的遺憾與我有關。」

還是林爸給小曉信中的一席話來得更催淚:

「緣分這事,只要不負對方就好,不負此生,太難了。」

因為比起愛情里可有可無的矯揉造作,親情的真實才更貼近每個人。

不滿你們說,整部電影看下來,也只有田壯壯飾演的這一個角色,讓貓姐有過幾秒淚目的衝動。

至於電影兩大主題,火候還差了很多。

「北漂」和「前任」。

電影對前者的表現僅僅停留停留在場景、道具上,如果把北京換成其他別的城市也未嘗不可,因而有些淺嘗輒止。

而後者,某種程度上,前任二字,已經是催淚彈本身了。

也許你沒有真切體會過擠地鐵、住地下室的北漂生活,但你多少有過那麼幾個留有遺憾的前任。

從最早的《前度》,到《春嬌與志明》的糾纏不清,到《前任》系列的煽情轟炸,國產愛情片總算又找到了一項可以專註很久的「萬能梗」了。

更有甚者,在看完電影后發生了戲劇性的一幕。

如果前一陣子,《前任3》大熱是因為我們不能忘卻與前任的美好回憶,還有當下現實的高離婚率有關;

那麼,《後來的我們》熱火的背後,還有我們不能忘卻的青春懷舊情。

這碗奶茶精心熬制的懷舊奶茶,你們,我們,他們,都要喝。

至於味道如何,想必沒人會真的在乎。

我只是很疑惑,當懷念前任變成一種流行,當一部電影但凡涉及到前任,就能成全民追捧的熱潮,成為一個個可複製的「爆款」。

到底是電影從業人員的悲哀,還是我們所有人的悲哀?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貓視 的精彩文章:

諧星李光珠,第一次看哭了我
狗糧與虐戀齊飛,這將是好劇最多的一個月!

TAG:貓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