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電影的新印象派運動——犬之島

電影的新印象派運動——犬之島

(本文幾乎不含劇透,請放心閱讀)

有網友說:

韋斯安德森是一位一流設計師,二流導演,三流編劇。

筆者覺得:

個人風格是藝術世界的重要話語,因為其突出特色而貶低其他能力的做法實在不妥。

Wes Anderson在《犬之島》中延續了其明顯的個人風格,

【對稱美學】

【完美配色】

【政治隱喻】

不過筆者觀影后的第一直覺,是關於19世紀的一些事情。

【閃回】

葛飾北齋的風景畫《富岳三十六景》在上上個世紀廣為流傳,而今我們放眼日本藝術歷史,下面的圖畫是必須要出現的。

這一時代的浮世繪相對於西方繪畫而言,其裝飾性強,線條精簡,色彩非融合,取材民間。而西方主流繪畫仍然遵循標準透視法和學院派規則,伴隨攝影技術出現,繪畫的規則被再一次審視。西方美學和東方藝術的再次交匯,也是一場「革命」的開始。

1853年隨著美國海軍強迫日本向西方開放貿易,日本的藝術品也一同進入了西方世界,因其低廉的價格和不同於西方傳統的程式,逐漸佔據流行市場。

Madame Monet in a Japanese kimono(1875)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Zacharie Astruc發表文章「日出帝國」,對於日本藝術風潮的流行有著說明和推動的雙重作用。1872年巴黎的萬國博覽會和1873年維也納的萬國博覽會都出現了日本繪畫作品。而後80至90年代,許多研究日本美術影響的文章也出現在藝術刊物上,1890年還創刊了《藝術的日本》,頗有影響。

後印象派的梵高對於日本藝術的接觸也十分廣泛,他也臨摹過很多日本繪畫作品。據說,在梵高住處旁邊,有間叫Bing Gallery的店買日本版畫。梵高常去店裡逛,據說下圖就是為了湊顏料錢特意畫給小店老闆的。

Portrait of Père Tanguy(1887)

【閃回結束】

在觀《布達佩斯大飯店》時,我們驚嘆過色彩、演技、劇本的講述方式,筆者還驚嘆過通篇的歐洲感。

同樣,這部《犬之島》,那久久無法停止於腦海的鼓點背後,是濃烈的日本氣質。筆者不禁在想,Anderson這樣能夠將日本文化揉碎了重組,呈現到自然又有強烈戲劇感的程度,的確是天才之舉。我們來「閃回」一下影片中的日本感。

真實性】

現代與傳統的交織重疊是日本近現代的典型特色,比如建築風格,我們隨處可見現代化的鋼鐵建築和傳統石瓦木質的混搭,據說下圖中紅色的醒目建築還和廣島的一處不默而合(二戰的深度梗大家觀影時自行體會)

而放大到任何一處景緻,走在日本街頭的即視感就撲面而來,柔和的民宅和服和朝氣的青春棒球和諧共處。

當然,還有日本的宗教感,想必神社是不可缺的元素,影片也用配合著音樂和台詞的飽滿氣質呈現著神道教和佛教的韻味,還有俳句的文學感哦

對抗性】

日本文化中濃郁的緊張氛圍挺適合反應此片的主旨,而政治隱喻的舞台呈現也非常日本。

這一部分也得益於音樂的完美製作,從音質的選擇到樂器的選擇,就像一開場日本的鼓點一樣,從頭至尾給觀者濃烈的代入感,氣質相符的確很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的音樂主要還是由Alexandre Desplat帶來的,這位奧斯卡九次提名,二度獲獎的大家,曾是《水形物語》和《哈利波特》的音樂大導。當然,片中The West Coast Pop Art Experimental Band的《I won"t hurt you》也很適合單曲循環一下。

Alexandre Desplat

日本文化元素呈現並不難,但難的是如何在元素的組合不顯得刻意。元素之間的重組能夠讓觀者感受自然真實,體會文化深處的某種特質,這是上乘之作才能有的。

至於到底是文化挪用或東方主義,還是致敬之作,筆者覺得或許聽聽日本觀眾怎麼說會有幫助。

【閃回】

日本藝術已經使西方藝術家確信,如果為了大膽的簡化而犧牲立體造型和細節描繪,一幅畫就會給人強烈的印象。

梵高希望他的畫可以有日版版畫那種強烈的效果,他開始用化整為零的色彩傳達自己的激情,他曾經在信中寫道:

感情有時非常強烈,使人簡直不知道自己是在工作......筆畫接續連貫而來......

在他的畫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拋棄「模仿自然」的目標,使他的畫表現他的感受,為了這個目的,形狀可以被改變。

Wheat Field with Cypresses(1889)

高更受到民間藝術和日本版畫的影響,發展出了分隔主義的繪畫。

分隔主義(Cloisonnism)是十九世紀末後印象派的繪畫風格之一,使用輪廓明顯、扁平的構圖方式,且以黑色線條描邊。

The Yellow Christ (1889)

這場始於色彩和光影的運動,不斷質疑和探索繪畫的目的與標準,進一步掀開了「現代藝術」的序幕。梵高渴望藝術的強烈性和激情,高更則更渴望單純、直率的內容。之後的表現主義、原始主義,都由於這一類的探索,得以發展。

【閃回結束】

或許就像當初那場日本文化熱潮後的運動一樣,如今Anderson對於這麼一部充滿日本文化的影片,也在宣告著自己對於電影或藝術表達形式的新思考。換句話說,或許由於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Anderson對於電影的理解是一場新印象派的運動。

印象派提出色彩需要更真實,所以樹不一定只是綠的,天不一定都是藍色;梵高等後印象派宣告著色彩是主觀激情的放映,為了表達強烈的情緒,色彩或濃烈或內斂都忠於這個目的。

Anderson色彩與情感交織的濃烈程度與其他導演的電影相比,尤其突出。

記憶、家園、離散、小希望交織的色彩感

日薄西山、隱隱褪色、重複循環的色彩感

對抗、新舊、嚴肅、壓抑的色彩感

電影也可以是藝術門類,這就需要導演本人傾注更多自己的想法,我們不是僅僅看個故事,或者感受音畫盛宴(當然這也很重要),我們還可以從Anderson的作品中體會他對於世界的認識和提問。

《犬之島》講政治和強權,而犬與人的關係設定又是反向的諷刺,這雙重的矛盾複雜又耐人尋味,但恰恰是這樣的話題把我們對於政治的思考帶入了更深的層面。這是我理解導演作品的用意,也是我尊重導演沒有給明態度的原因。提出有深度的問題,是社會得以進步的可能。

提出問題,就會引發更多的問題,解決問題,帶來發展的變革,這就是19世紀末發生的事情。

表達主觀認知,深入問題內核,體現個人風格,擁有飽滿情緒,這是Anderson的成功,也或許會是更多電影人可以追求和努力的方向,這會是一場運動,帶我們更好感受電影的魅力。

當然,我覺得和印象派當初運動的相似性還有很多,比如平面化鏡頭的使用,簡約手法的位移和推進,在此文中不會敘述,大家可以自行觀影感受。

【補充】

當然,影片還有很多可討論的內容,比如台詞的文本性,角色的設置等等,不過與我而言比較遺憾的是結尾的轉折的伏筆還不夠,使得結局之中的許多暗喻不能很好被理解,這還是需要加強的。不過,如果你喜歡更多留白的可能性,也可能會喜歡這個處理。但對於本人而言,會影響劇情發展節奏的一致性。

對了,不建議小朋友觀看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不著 的精彩文章:

TAG:不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