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了「我們」

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了「我們」

其實說起來敘事碎片化、熱愛文藝腔和自我意識過剩真的是文青系導演的通病,當然,奶茶也不例外。

最初準備看這部電影其實是有幾個原因的:第一個原因就是為了追在01年熱播劇中「結婚狂」的劉若英,再就是為了看李屏賓的攝影和壯壯,當然了,還有一顆文藝細胞泛濫的心在作祟。

令我很難受的就是,短短兩個小時,「說點人話」和「閉嘴吧你」這兩句話在腦海中彈出無數次。有幾回好不容易眼淚已經在眼眶裡打轉了,他一句爆款台詞飈出,情緒當場支離破碎,連翻白眼的力氣都沒有了,好在,最後還是把我拉回來了。

年輕時的愛情遺憾,多半是共苦卻不能同甘。見清與小曉見證並扶持著走過人生中物質條件最艱難的一段,但在物質條件改善的時候,感情卻沒了。相信很多人都是這樣吧,年輕時的愛情轟轟烈烈,歷經坎坷,但若想走到最後,真的太難了。我說我喜歡結局的處理,是因為,雖然兩個人沒有走到最後是一種遺憾,但卻不用傷感。只要確信彼此都過得很好,就足夠了。就像小曉在電影里說的,就算他們當時結了婚,可能也會離吧。不如把這段感情的回憶保存起來,畢竟回憶永遠是最美的。

很多看片的人都表示哭得稀里嘩啦,包括我自己在看的時候,身邊的觀眾也都是在抽泣,我自己也是眼眶紅了好幾次。除了大多數都會感動的,田壯壯寫信那一段,而另一個讓我眼睛一紅的點是見清看到自己的賬戶上有了60多萬的時候。那一刻,我真的投入進去了,好像我聽見了見清在不停地說:「我終於成功了,我終於有錢了,我終於可以給小曉幸福了,」在這一瞬間又清清了過來,才發現,哦,原來我已經把我的把小曉弄丟了。

有挺長一段時間,沒有看一部電影時有一種心臟被扎到的感覺了。當銀幕上的彩色變到黑白的時候,配合著見清一臉陽光地對小曉說,如果伊恩再也找不到凱麗了,那他的世界就會一片黑白。那一瞬間,我被打到了。彩色與黑白影像同時出現在一部電影里的手法並不少見。但色彩的交替與情感的轉換相互搭配的時候,這個「老梗」開始有了新的光芒。最後,男女主角釋然,小曉下決心離開北京回到家鄉,黑白再度變為彩色,這是我全片最喜歡的部分。

看完電影,突然覺得演員出身的導演懂得,也捨得給演員足夠的表演空間,整部電影幾乎都是兩個主演的戲份。這時我才明白為什麼井柏然說,看完劇本的第二天就確定要接,這樣的劇本也許不是最好的,但對演員來說,是最有發揮空間的。當然,主演們也都交出了最好的表現。周冬雨一如既往地穩健,雖然前半段有些「安生」的影子(剛開始的時候我以為我走進了《七月與安生》的片場),但後期的隱忍悲傷她也都拿下來了。井柏然是最最最給我驚喜的,十年的時間跨度中他把人物變化的層次感都把握住了,他專註做事時的那深邃的眼眸的所散發出的那種魅力,真的很令人唏噓。

至於壯壯,我覺得他的出場可以說是畫龍點睛了。作為導演演技可能比馮導要好很多吧。恩,其實在《相愛相親》里就已經覺得他舉重若輕,相當出眾了,這部電影里他簡直像一枚柔韌的補丁,用來給青澀的有傷痕的情節托底。

再來李屏賓的攝影幫了很大的忙,這部電影的畫面清爽、洗鍊又有生氣:雪地、樹林、蘆葦盪,受驚回頭的小鹿,很多場景都特別美,而愛情電影,本來就比其他所有的電影都更需要美麗的畫面。

都說人類的記憶是有修復系統的,一段感情結束,縱使過程百般不堪,總有一兩個場景在記憶里會被你美化得發光:向晚的街道、深夜的路燈、夕陽為臉龐鍍了一層漂亮的金邊,此情此景才值得感嘆誰人與我共黃昏。所以看電影也一樣,要先認同那個語境,你才會有興趣共鳴其中的情感,就像小曉在讀壯壯給她的那封信時一樣。否則,即使影片再好,你若進不去,一切都是徒勞。

當然,這部電影中,各種經典愛情片的碎片,也被利用得很到位,為整部影片也增了不少色。譬如小曉一開始的情感經歷和人物設定,你很難不想起《甜蜜蜜》,有幾場戲,我覺得編劇幾乎可以讓小曉直接和見清說上一句:「林見清同學,我留在北京不是為了你,你留在北京也不是為了我。」

田壯壯煮年夜飯的鏡頭處理的很溫暖,有煙火氣又在畫面上很誘人,非常《飲食男女》,尤其最後叛逆的兒子開始蒸起爸爸在世常做的粘豆包,和老朱女兒朱家真異曲同工。

還有周冬雨在出租屋裡承包的全場最大笑點,是愛情電影《當哈利遇上莎莉》里被模仿過無數次的經典段落。周冬雨完成的還行吧,不夠盡興但也有她可愛的地方在。

所以這部電影名叫《後來的我們》,看上去是在說「後來」,但其實大家都知道:哪有什麼「後來」呢?真正的後來,是不會有「我們」的,真正的後來里,有的已經是不再相干的兩個人。電影就算強行讓他們在「後來」里相遇,那一點交集,也只夠拿來看一眼「曾經的我們」。真正能用來打動觀眾的,也不過就是「曾經的你」。

而在這個過程中,你愛過的那些人甚至都不會是重點。因為你不會真的願意回到過去,再去過那種傻乎乎,沒有自我,只熱衷於「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日子。

你只是不介意在僵硬的疲憊生活里,偶爾被這樣喚醒一下勇氣和熱情。憐惜的透過林見清深邃的眼眸感嘆一句:老子認真專註的做事時也是這麼有魅力的!然後對現在被理智把握的人生,多一點慶幸和珍惜。

當然,看過這部電影最大的迷思,一定是:劉若英應該沒怎麼真的遇見過前任吧。現實中遇見前任怎麼可能那麼沒羞沒臊的盡問一些「想不想我」「愛沒愛過」之類的傻話。

另外,整部劇除了感情雙線,還有一條線是《回家,過年》,劉若英的那篇小說,片頭說的IP源頭。而這條線的田壯壯吸幹了所有觀眾的眼淚,電影結尾處,身邊形成了立體聲式的哭泣,總結了什麼是「後來的我們」,只要有我們,就已經準備了一個後來,這個後來就是,緣分這件事彼此不負就夠了。

而兩個人的結尾最後用了前面埋好的梗來處理,當滿屏幕的像網易雲音樂的評論一般的彈幕滑過,各種人名,各種道歉,各種對不起出現,他們是在向前任道歉嗎?不,他們其實是在向過去和解。和解不要再繼續執拗,因為彼此不負就夠了。

因為後來的我們,也會慢慢的一個人撐起自己的世界,不論風吹雨打,一個人照顧好自己,然後遇到一個像當初的他,抑或像當初的自己,又或誰都不像的人,度過餘下的一生。

在路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973在路上 的精彩文章:

TAG:973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