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西門媚:1994,羊肉串、呼拉圈和外面的世界

西門媚:1994,羊肉串、呼拉圈和外面的世界






她一手拿著羊肉串,另一手支在腰前,半捂著胃,半彎著腰,說:「我餓慘了,還好你買了這個來,中午的盒飯,完全不頂事。」





這是我倆最喜歡的羊肉串。




1994年,春熙路和青年路交界這家電烤羊肉串,永遠要排長隊。




這是成都的第一家電烤羊肉串。羊肉切得細細薄薄,刷了很重的辣椒和孜然。它每串都在底部串了一塊肥羊肉,烤的時候倒過來,肥肉滴下油來,把整個肉串都浸得無比滋潤。最妙的是,烤到後來,這塊肥肉變得香酥,咬下去,油香滿口,讓人非常滿足。






這是我逛春熙路的固定項目,現在加了個固定項目,是來看小星。




小星和她男朋友,在青年路盤下了一個鋪位。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青年路是成都最時尚的地方

。相當於同時期的廣州高第街、北京路。外表看起來貌不驚人,只是幾排的低矮小鋪面,但卻是最先下海的「個體戶」在經營。他們腦子靈活,嗅覺靈敏,敢於冒險。有很多人在這裡發了財,成為傳說,最著名的便是「楊百萬」的故事。




後來知道,全國有好幾個被稱為「楊百萬」的人,但我們成都,楊百萬是賣尼龍蚊帳的。據說,他很有眼光,別人都還在用白色棉紗紋帳的時候,他發現了一大批積壓的彩色尼龍紗。他低價買進尼龍,自己設計,做出了漂亮的彩色紋帳,一下子風靡了青年路,風靡青年路就是風靡成都,很快,他的蚊帳就賣到全國了,他就成了傳說中的「楊百萬」。




八十年代後期,我們還在讀中學。青年路對於我來說,除了跟父母來買買衣服,並沒多大概念。但小星這方面比我早熟得多,青年路的很多故事,包括楊百萬的故事,都是她講給我聽的。



九十年代,她終於進駐了青年路。




她的攤檔總賣著最流行的東西。

我在學校里感受不到的風尚潮流,在她這裡,就能明白。



還記得前一年夏天,我走到春熙路,就看到好多男男女女穿得皺巴巴的。特別是男青年,穿著大花短褲,不像是在內陸的城市逛街,而像正在海灘溜達。他們的大花短褲,當然也是皺成一團。







資料圖:90年代春熙路上的行人




順著人流到了小星的鋪位,她和左右的店鋪一樣,都在賣這皺皺的花短褲。




她跟我說,這叫「揉皺裝」,好賣得很。




「一流行你就有貨了,你好厲害!」我讚歎道。




她神秘地笑笑,小聲說:「就是去年流行的沙灘褲,現在流行這種皺的,我就用洗衣機打濕再甩干,擰成一股直接晾乾,就是這種皺皺的效果了。」




今天,我拎著羊肉串來看小星,看到的她店裡的揉皺裝已經不見了蹤影。







幾平米的小鋪里,三面牆上,都掛著很大的彩色的塑料圓圈。我知道,這個叫呼拉圈。今年春晚,有個節目就是一個小姑娘轉呼拉圈。小姑娘把一大堆呼拉圈套在腰上,同時轉動,搞得觀眾們目眩神迷。




沒想到,小星這麼快就開始賣呼拉圈了。




「還好你這個時候來,每天只有這個時間人少,早點晚點,我都沒時間跟你說話!」




「你在哪兒進的貨呢?才在電視上看到,你就有賣的了。」




「開始是廣州進的貨。春節一過,就有人來問呼拉圈,我正準備去廣州進衣服的,就改成進這個了。結果一下子就賣完了,」她壓低了聲音,「後來我發現,我可以自己做這個,就直接進了原材料,原材料就是塑料管,」她邊講邊笑起來,「把它截短,接起……」。她拿起一個呼拉圈,搖給我聽,只聽到一陣沙沙的聲音。「這個是關鍵,輕重,手感,就靠這個。你曉得是啥子?」她神秘地問我,看著我搖頭茫然的樣子,她很得意,「是沙子!是灌的粗河沙!」




「最近生意好得很,我把我們全家人都發動起來,幫我做呼拉圈了!小輝(她的男朋友)每天清早去進塑料管,白天就和家裡人做,我在這兒守著,他們做好一批就拉過來,當天都差不多賣得完……」她正說著,就有客人來了。







是一對男女。問了價格後,那對情侶有些猶豫,姑娘小聲說:「不會轉啊……」




小星馬上把呼拉圈挎到腰上,扭動起來。呼拉圈在她腰間飛速旋轉,小星抬高了雙手,呼拉圈時高時低,自如靈活地移動。




我平時就覺得小星長得好看,身材纖細靈巧,五官清秀,眼神活泛。這時,更覺得她的腰長得美,舞動之中,就像長著不同於人類的骨骼,非常靈活柔韌,但又顯出了力量和節奏。




不一會兒,就圍了一圈人在觀看小星轉呼拉圈,等她停下來的時候,好些人就開始買她的呼拉圈。




幾個月後,我再到青年路,發現青年路有近一半的鋪面都在賣呼拉圈。呼拉圈實在太火了,全國都非常流行這項運動。但小星那裡永遠是人最多的鋪面,她的表演沒人能及。她不僅扭得美,現在還增加了難度,同時要轉兩三支圈子。




大半年以後,小星住了院,累病了,出了院,把剩下的錢跟男朋友分了,給家裡裝了部電話。那時裝電話機實在是天價,要五千多元。




她跟我告別,說,想去外面看看。




我問她,小輝怎麼辦?她說,小輝想法跟她不同,只想安定過日子。家裡也擔心她出遠門,所以,她這次裝了電話,隨時能夠打電話給家裡。




那時,我們心目中的外面,其實就是廣州和深圳。小星飛去了深圳,開始了另一段人生。




賣呼拉圈的成功,就像給了她一個印刻,她那時就跟我總結,這種熱潮,每過一陣就有,就看你抓不抓得住。兩三年後,香港和廣東興起過電子寵物,她還試圖把這帶到成都,但這並沒真正流行起來。

如果拉長時間來看,我覺得她說的是對的,這種席捲全國的流行熱潮,的確每隔一段就會出現,只是它總是不同的面目,沒有人能永遠抓得住。




九十年代初的時候,齊秦的《外面的世界》正流行,我和她都喜歡這首歌。我後來才想起,她鋪子里,經常就在放這首歌,那次我看她扭動著表演呼拉圈的時候,背景就是這首歌。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家 的精彩文章:

羅遜:發生在西南聯大的一場師生戀
奈傑爾·克利夫:紳士是英國最成功的文化輸出

TAG: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