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探訪被稱為蒙古故宮的喀喇沁親王府

探訪被稱為蒙古故宮的喀喇沁親王府

走進喀喇沁探一段蒙古親王府的興衰史

位於內蒙的喀喇沁旗的喀喇沁親王府是一座集滿、蒙、漢文化於一體的建築,它歷經百年風沙卻無半點滄桑之氣,依舊隱透威嚴。而今天的喀喇沁親王府,早已沒有了親王,而是改建成了中國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館。整體建築宏偉壯觀,布局嚴謹,體系龐大,結構精巧。前後共五進院落。主體建築有大堂、二堂、儀廳、大廳和承慶樓。中軸對稱,東西兩側是跨院,又由若干小四合院構成,重重四合院又由道道垂花門相連,有著「蒙古故宮」的美譽。

喀喇沁親王府是赤峰此行拍攝的最後一站,也是必去的一站,就如同去北京天安門、重慶解放碑、青島的嶗山一樣,倘若不去,總覺得有些遺憾。該王府是清朝喀喇沁王的府邸,是蒙古族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貢桑諾爾布的故居,位於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據了解,歷史上先後有十二代喀喇沁蒙古王爺在此親政。

1喀喇沁王府院景。 2大門外的石刻。3一進院的古樹。 4屋檐上的脊獸。 5院內的珍珠梅。


初到王府 雄偉官邸入眼帘

從市區出來,汽車駛入S206省道。穿行在風景如畫的綿山深處,顛簸前行。這盤旋的公路像一條長長的飄帶,黏貼在山腳下,纏繞在山腰間。車,就像一隻小小的甲殼蟲,在這綿綿的群山之中,在這長長的飄帶之上蜿蜒爬行。山腳下的錫伯河尚未被風霜凍結,依然娓娓地講述著這裡關於山水、關於歲月的故事。北方的初春依然是冬的世界,此時的綿山仍然靜謐無聲,像一位傾聽者,傾聽錫伯河的流水在深情地低吟淺唱,那歌聲是一曲千年不變的歌謠,讓這蒼茫大地的初春便凸顯出盎然的生機。

綿山,因為這條清澈而多情的錫伯河而蓬勃了。像一團濃得化不開的深潭,映在小河的眸光里。車沿著山腳緩緩而行,被團團的白雪包圍著。顛簸了將近一個小時,前方漸漸寬敞、豁亮起來。一條古色古香的街道出現在眼前。街道不長,不到一公里。人很少,來往的車輛也難得一見,很靜。沿街而建的房屋一律青磚灰瓦,雕梁畫柱,典型的清代風格。一條小小的街道彌散出濃濃的古典氣息,我們似乎走進了一個還未從長袍馬褂中醒來的清代小鎮。

正午的太陽默默地注視著這個躺在大山懷抱中的親王府,耀眼的陽光叫人不敢直視,更顯得此王府氣派非凡。王府面南背北,背靠一座巍峨的大山,面前是一片縱深的開闊地,四面松柏環繞。我不懂風水,但徘徊在這座幾百年的王府前,也能感覺到它在選址上的講究。背後數峰青山環繞,前面錫伯河緩緩流過。庭院綠樹蔥蘢,河畔田禾片片,坐在百年的古樹蔭下,泡一壺上好的茶水,或閑讀,或遐思,簡直是世外桃源的日子。門前的幾棵古松,像是見慣了世事滄桑,嘗盡了人間冷暖。無論寒風凜冽還是驕陽似火,無論是車水馬龍還是門可羅雀,它都不悲不喜地站立在那裡,朝來暮往,見證著親王府的榮辱興衰。

在大門西側古松的濃蔭下,有兩峰駱駝。一峰站在那裡低著頭,不知是在沉思還是回憶,它對面前這光禿禿的廣場毫無興趣,一副無精打採的樣子。另一峰則側卧在地上,機警地注視著廣場,它是想招攬生意嗎?而它們的主人則在一棵古松下面,仰卧著,翹著二郎腿,做著春秋大夢。另一棵古松下面拴著一匹斑馬,引起了我的好奇,走近細看,不禁啞然失笑。原來是一匹地地道道的山寨斑馬,不知馬的主人是用什麼東西塗抹的。看見我來到它面前,它似乎有些戒備,用一隻前踢刨著地,一邊打著噴嚏,似乎在說:別想碰我,我在表演行為藝術呢。此時有兩輛車開進來,從車上下來幾個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看得出是兩個家庭。過去和他們攀談,知道他們也從北京來。我奇怪他們是如何尋到這大山深處?他們說直接走高速就到了……原來我是走了小路啊,怪不得如此勞神費勁,飽受車馬勞頓之苦呢!


走進府內珍貴遺存看歷史

拾階進入喀喇沁親王府的大門,抬頭看到府門正上方掛著一塊藍色的匾牌,這匾牌由蒙滿漢三種文字組成,左邊是蒙文,中間是滿文。北京故宮門釘縱九橫九,九九八十一顆,那是皇權的象徵,而這座王府府門門釘是縱九橫七,七九六十三顆,這是親王的象徵。從門釘個數可以看出他們的規格等級的區別。由於等級不一樣,郡王以下的門釘個數也不一樣。郡王縱九橫五,五九四十五顆。貝勒、貝子和郡王一樣。鎮國公,輔國公的是七七四十九顆,雖然比郡王的門釘數量多,但是質地不一樣,郡王的是金釘,公爺的是鐵釘。

走進王府第一進院子,看到面前有四棵古老榆樹,至今已有上百年歷史了。榆樹本身並不稀奇,稀奇的是樹上還長有一簇簇墨綠色的植物,叫冬青,學名寄生。寄生在桑樹上叫桑寄生,寄生在槲樹上叫槲寄生,它們的組合還有個好聽的名字叫「樹上樹」,是當年康熙皇帝所封。

繼續往前走來到儀門,這裡是王府舉行禮儀的地方。儀門和府門平時是不開的,只有王爺出行、貴客光臨和舉行盛大慶典時才會打開。當時親王府設有長使處,有四品典儀官和五品典儀官個一名。當有貴客光臨時,由典儀官主持歡迎儀式。屆時有王府樂隊在兩廊旁演奏樂曲,打開儀門迎貴客。儀門上還掛有五色彩布,紅色代表太陽,黃色代表土地,綠色代表生命,藍色代表天空,白色代表月亮,代表的是日、月、天、地、人的和諧,這是藏傳佛教的信念。當時府門掛有紅燈,儀門掛有五色彩布,稱為大門張燈,二門結綵。

跨過儀門門檻,我們來到了二進院,這是建國初期的王府中學。院子兩側武器架上的旗槍,是古代王爺出行時衛隊舉著的武器,要的是體現王府衛隊的威嚴。沿中軸線前行,不遠就是轎廳。據說是當年王爺及其他官員乘轎車進府後停轎的地方。轎廳裡面放有一副轎子和一輛當地的轎車。所謂轎車,也就是一種被當地人稱做「勒勒車」的交通工具。這種車車身小,但雙輪高大,直徑一般均在一米五六左右。可完全用樺木或榆木製成,不用鐵件,結構簡單,易於製造和修理。整個車一般分下腳和上腳兩部分。下腳由車輪、車輻、車軸組成。車輪的製造一般是先用硬木削刻12副車輞,將12副車輞連結固定在一起便形成圓形車輪,支撐車輪的車輻條一般有36根左右。上腳由兩根車轅和10條車撐構成。車轅長約4米左右,中間用10條車撐固定即可。一輛勒勒車自重約五十公斤左右,可載貨二三百公斤。

轎廳後是王府三進院,院子里有四棵桑樹,它們是1904年貢桑諾爾布親王從浙江購買、輾轉北京後用騾馬車運回喀喇沁的。後來貢桑諾爾布親王交給當地老百姓種桑養蠶織絲綢,才使這種產業慢慢發展擴大。在蒙古王公中,貢桑諾爾布王爺是第一位南桑北移的推行者。

繞過院子中王爺的塑像繼續前行是回事處。這裡是來辦事者通過王府佐吏向王爺稟報事項並等候王爺回復的地方。回事處前院落敞闊,中間行道兩側植有高大的柏樹。走在行道上,迎面便看到一尊銅像——一個身著清朝王爺官服的中年人端坐在太師椅上,神態自然,面容和藹,彷彿在迎接前來拜見的客人。猜想這個人可能就是王府的主人,近身一看,果真是末代喀喇沁王爺貢桑諾爾布。再往前行,就是親王的議事廳,這裡才是王爺和其他王公貴族們商議盟旗大事的地方。門外柱上掛有一聯:「善可舉賢智能輔政,仁當濟世德以澤民」。

出了議事廳面前的門叫垂花門,是以倒垂蓮頭而得名的,這叫垂柱,下面的叫垂頭。垂頭一般都刻成蓮花形狀,所以叫做垂花門。在古代,男女婚嫁相門戶,也就是門當戶對。什麼是門當?什麼是戶對?原來面前看到的這個石墩叫門墩石或抱鼓石,也稱門當。放在門口是避邪用的,門上的這個叫門簪,也稱戶對。由於等級不一樣,戶對的尺寸也大小不一樣,個數也不一樣。官府的是四個,平民的是兩個。而門當也不一樣,刻花的是商戶人家,刻獸的和什麼都不刻的是官宦人家,普通老百姓門上什麼也沒有。古代女子講究的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大門不出」指的是裡面女子走到第一道門不能出去,「二門不邁」指的是陌生男子走到第二道門不能在往裡去了。這些皆為禁止男女所設。

1貢桑諾爾布王爺雕像。

2 王妃的寢室。

3王爺的屋子。

4福晉的寢室。

5議事廳。

6古色古香的傢具。

7銅製的茶壺。

8年輕時候的貢桑諾爾布。

垂花門後是王府的最後一進院落。承慶樓位於中央是王府的家庭佛堂,是王府女主人及其他家眷靜心念佛的地方。現在已經看不到佛堂的施設了,只能見到樓內一層側間清時的睡具。左邊為竹友齋,是貢王的居室,一位貢王寫有竹友齋詩集,便取自此居室的名字。他住的地方拿現在話說是兩室一廳的格局,左側是白天午休和喝茶看報紙的地方,枕頭是又高又長,寓意高枕無憂長壽健康。一把逍遙椅,喜上眉梢的座屏,犀牛望月的銅鏡,右側是王爺晚上的居室,一張拔步床,黃楊木的木質,外面是暖閣裡面是床鋪。裡面的大櫃為沙榆木質,後期刷過油漆。這個居室是王爺一個人住的地方,最早是清修禮佛之所。貢王一共有4位夫人,各自有各自的居室。當年貢王就在這裡寫出了他的著作,《竹友齋詩集》《樂亭詩集》《夔盫吟草》等。

院子右側為介壽堂,介壽堂是大福晉的居室。蒙古族以西為大,所以大福晉住西側,認為佛祖在西面,西方極樂世界。原來只看過大福晉的照片,不知其出身,現在方得知她是肅親王豪格的後裔,光緒的侄女。進入介壽堂,首先看到的是一面屏風,起到遮擋視線和辟邪的作用。相傳鬼走直線,擋鬼。屏風上有個吉祥圖案「福」字,由十二生肖中兩種動物組成。左側是一隻側蹲的兔子,右側是一條倒盤的蛇,意思是蛇盤兔輩輩福;家有蛇盤兔,日子越過越富。大福晉地位高,掌管府內財政,白天午休的地方放有保險柜和儲存罐。帶鎖的是保險柜,地上高的筒是儲錢罐。大福晉有吸食大煙的惡習,給貢王生了個兒子,不到百天就夭折了。雖然還供有送子觀音,但她吸食鴉片過量,到後來也一直沒有孩子。為了傳承後代,才不得不給王爺娶了二、三、四夫人。介壽堂還備有取暖用的手爐腳爐,為過冬使用。

環視四周,發現王府的中堂擺設無不體現著漢族的文化。在牆上掛鏡子,條案上放瓶子,寓意平平靜靜;中間放有一座鐘,寓意終生平靜終生平安;一張八仙桌四個瓶子,寓意四平八穩;桌子圓的物件為食盒,用來裝點心,代表和和氣氣、甜甜美美;仙鶴嘴裡插梅花用來放蠟燭,構成兩側的一對長明燈,仙鶴腳踩龍頭龜,寓意龜齡鶴壽,是長命百歲的意思;檀香木的頂箱衣櫃,放衣服不生蟲有香味,金粉描繪的圖案寓意麒麟送子,吉慶有餘。


貢桑諾爾布輝煌傳奇於一身

喀喇沁旗王府始建於清康熙十八年。當時康熙曾多次到此巡視,喀喇沁王為了方便接駕,專門從京城請來工匠在此地修建這座王府。當時,康熙為了穩定漠南局勢,讓喀喇沁能安心地守住這片地區,把自己的碩端靜公主下嫁喀喇沁王扎什之子嘎爾藏,可不到二十年,公主突然猝死。有傳言是被丈夫嘎爾藏失手所殺,因此,康熙大怒,立即廢了嘎爾藏的王位,將其囚禁在北京城。

由此可見,王府是賞賜及封爵制度的產物,它的存在無不印證了這是當時清朝為了蒙古王公能順利歸附而使用的手段。因此,從踏進王府開始,一直找不到江南亭台樓閣般的溫婉,舉目皆是布局嚴謹且大氣恢宏的威儀,其佔地面積之大,房屋數量之多,建築規格之高,無一不是內蒙王府之最。

喀喇沁旗王府的最後一任主人是貢桑諾爾布。他廢除王族舊有的階級制度,力推教學,改良農牧,維護國家統一,深受草原人民的景仰。因此,來到王府參觀,一進門就能看見貢桑諾爾布的銅像。貢桑諾爾布出生、成長在戰火紛飛、內憂外患的年代,年輕的貢桑諾爾布與沉湎於吃喝玩樂的親王們不一樣,惡劣的環境讓他從小就為國家的前途擔憂,為民族的未來發奮。他一心只想著怎樣振興國家和民族,甚至讓年邁的母親老來學習,也讓妹妹進入學堂上學。他接受先進思想,推動農牧生產,為民族的疾苦奔走呼號,為百姓的福祉傾盡全力。因此,貢桑諾爾布的故事在遼闊的草原上得以代代流傳。

甲午戰爭結束,《馬關條約》簽訂後,貢桑諾爾布對清政府徹底失望,他開始思索如何到國外開闊新視野,學習新知識,來改變國內現狀。於是他秘密到日本考察,在日本與各界磋商交流,決定回國自己開辦學堂,邀請日本人當老師。還派人學習俄語,辦報社,開辦郵局,開採礦業。他的種種舉動在當時封建社會的邊疆要塞引起了極大反響,也讓清朝政府對他刮目相看,隨進行封爵嘉獎,被譽為草原上的新派親王。

時至今日,在喀喇沁旗王府內,還依稀可見貢桑諾爾布在這裡生活過的痕迹。王府博物館陳列著貢桑諾爾布夫婦與當年外請的日本老師的合照,還有他所辦學堂的學生和先生的合照。抬頭看王府,蔚藍的天空中流動著朵朵白雲,從古至今從未改變,而人間百年,王府內卻經歷了無數的人生苦短悲歡離合。滄海桑田,朝代更替,唯有這座古老的建築一直靜靜地佇立在塞外的風沙黃土中,默默訴說著一個又一個前朝的逸事。


俯瞰王府 道盡世間滄桑

離開王府,我們沿著高高的院牆向後山走去。坐在半山坡的一塊巨石上,縱覽山川水勢,不由暗自感嘆。這親王府的建造者,如果不是一位風水大師,也是一位深諳戰略戰術的專家。莽莽群山連綿而來,到了此處突然停下,側身騰挪,留下一小塊平整的土地。然後,又聚攏在一起,為這快土地聚起山光水色,攏起龍馬精神,而那親王府,就背靠大山,端坐在這裡。如同一個盆里的飯勺,無時不在享用這日月之精華,天地之靈氣。背靠一座巍峨的大山,據險可守;面對一片肥沃的土地,視野開闊……既可以隨時警戒外來之敵,又可以盡情飽覽錦繡風光,真是上天賜予的風水寶地。而這座王府的建造者也算是順應天意,珍惜天物,為自己也為後人留下了無比珍貴的物質文化遺產。

因為藏在大山深處,所以就躲避了一次又一次的天災人禍;因為有險可守,所以讓那些出沒深山老林的強盜土匪側目而行。這座親王府就這樣在深山裡,在歲月深處,孤獨著、完整著。遙望錦繡山川,俯瞰幽靜的深深王府,總是會有太多的感嘆。青山有情,護佑了這大山深處的親王府,在經歷了那麼多的風風雨雨後,最終還是能夠完整地保留下來,成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青山似乎又太無情,連綿的群山阻斷了轔轔的車輪,悠悠的白雲遮住了一道道饑渴的目光,才使得偌大的王府藏在深山無人識,白白辜負了好時光。幸與不幸,誰又能說得清楚。也許,這就是辯證法的兩個方面呢!

1院子裡面的小紅花。

2午後古老的門扉。

3後花園的廊亭。

4三進院和四進院之間的通道。

5後花園的廊亭水榭。

6後花園中的議事廳。

7院子中的石碑。

原文刊載在《旅遊》 2018年第3期P98-103頁

滿族文化網編輯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旗裝的歷史
100年來中國女人都穿什麼?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