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吃了「聰明葯」,真的能讓你更聰明?

吃了「聰明葯」,真的能讓你更聰明?

改變大腦功能的藥物古已有之。人類使用這類藥物的歷史長達數千年。數百萬人正在依靠這類藥物(例如酒精、安非他命和百憂解)放鬆神經、提升腦力,喚醒大腦功能。

但令人驚訝的是,我在讀完三本相關新書後發現,其實並沒有人真正了解這些藥物的原理和利大於弊的使用方法。儘管研究人員和醫生能說清精神刺激類藥物的作用,但並不清楚它的原理。無論人們吃的是專利葯、管製藥還是處方葯,我們在服用時未必都清楚自己吃的到底是什麼。

心理學家勞倫·斯萊特(LaurenSlater)的新書《藍色夢想》(Blue Dreams)探討了精神科藥物的複雜歷史。她認為人們很喜歡把現代醫學想像成優雅的治療體系,取代了過去野蠻的方法,但這是錯誤的。她說,在精神病學中,最先進的方法不一定比過去的方法強多少。

以氯丙嗪為例,斯萊特稱它為精神病學的「青黴素」。20世紀50年代早期,這種藥物剛被發明出來,即被奉為神葯。當時的醫生們還沒有開始研究神經化學,根本不清楚為什麼氯丙嗪能治癒精神失常的病人。但是這種藥物還是流行了起來,最初在發明地法國的醫院逐漸擴散,之後很快在歐洲其他國家和地區以及美國流行起來。氯丙嗪治癒了全球範圍內很多病人,並極大地減少了各國精神病院的人數。

該藥物在成功多年後,被所謂更安全和高效的藥物取代,退出了歷史舞台。儘管這些藥物也並不一定更安全高效。每一種這類藥物都有副作用,斯萊特說。在選擇這類藥物時,往往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對於很多抗精神病藥物、抗抑鬱藥物來說,情況都是如此。斯萊特還提到,隱藏在幕後的是醫藥公司,他們研發、推廣新葯,用以替換舊藥,有時新藥效果還不如舊藥。

《自然》雜誌編輯戴維·亞當(DavidAdam)的著作《內在天才》(The Genius Within),帶領我們來到醫學領域外的學校和公司,探索最尖端的神經增強學科,也就是利用諸如莫達非尼之類的「聰明葯」提高智力、記憶和各類心智力量。

人類一直痴迷於智商以及如何測試智商,但定義智商卻異常困難。在西方社會,人們往往將頭腦的處理速度視為智商,然而東方文化則更多認為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才是智商。

亞當在書中寫道,無論哪種定義,智商在日常生活中都扮演重要角色,影響了學生分班、員工招聘升遷以及兩人能否在第一次約會中就一拍即合。利用藥物開發大腦潛能當然很具誘惑。(從流行文化中也能看出來:電影《永無止境》和被低估的電影《超體》中的主人公都在化學藥物的作用下釋放了大腦的全部潛力,結果也很奇異。)

也許你覺得這些「聰明葯」和精神類藥物毫無共同點,但是它們的倫理考量非常相似。亞當在書中為我們展現了在促進智力的藥物面前,人類的窘境:到底哪些人能夠使用這些藥物?所有人,還是智商低於平均標準的人?保險能報銷嗎?如果有人在沒有處方的情況下買到這些葯怎麼辦?如果你的同學或同事開始服用,你會怎麼做?你是否會為了不落於人後也要使用它們?

這兩類藥物還有其他的共同點。聰明葯和精神類藥物一樣,科學家也不理解它們是如何對大腦起作用的,但是這也無法阻止人類使用這類藥物。有時甚至是在非法的情況下。

阿亞雷特·瓦爾德曼的著作《美好的一天》(A Really Good Day)剛剛出版了平裝本,她在書中談了個人對精神刺激類藥物的看法,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了其中的風險、用處及得失。作者深受情感障礙困擾多年,在嘗試眾多藥物無果後,決定另闢蹊徑。這本書按時間順序記錄了她在一個月內持續少量服藥的實驗。

瓦爾德曼的結論令人驚訝之處在於,她的微量藥物實驗結果聽上去竟再正常不過:她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沒有那麼易怒。如果你覺得這聽上去不夠刺激,瓦爾德曼跟你想的一樣。她寫道,她衷心期盼的,不過是每天都順利度過,「可預測、有規律、沒有意外」。

也許,我們在談論精神刺激類藥物時,應該記住這種想法。人們在需要幫助,或者少許刺激時能夠得到滿足。也許我們不該因為不懂這類藥物的原理,而限制自己。

JM·奧樂加茨(JM Olejarz) | 文

JM·奧樂加茨是《哈佛商業評論》英文版助理編輯。

牛文靜| 譯 王晨 |校 萬艷|編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哈佛商業評論 的精彩文章:

今天我們談職場大女主,到底在談些什麼?
早點這樣做,就不用擔心被3·15晚會點名了

TAG:哈佛商業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