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摩俱舍論》導讀——概論:九品成論,只為明諸法緣生無性
《阿毗達摩俱舍論》導讀——概論:九品成論,只為明諸法緣生無性
前言
此身業深障重,自力出生死苦海無望。幸有西方慈尊,四十八願不舍罪人。幸在今生值遇凈土法門。自本師開顯凈土以來,歷代祖師慈悲,力傳此法不斷。才令業深垢重病入膏肓如我者,雖於自力寸步難行,仍舊還有仗佛本願帶業往生之大路可走。此生志只在凈土。因此雖常習大小聖教,而不敢有非份之想,妄謂能自依聖道教觀而斷見思。 看經讀論,只當一個皈依三寶的弟子本分事,權作往生資糧想。
去年,某蓮友邀寫俱舍論導讀。當時思維:此是聖道門事,我習凈土,持戒念佛才是正事。若在聖道耗時耗神過久,反而疏遠本分事,恐於生西有礙。於是一拖再拖。未決定去寫。
蓮友之邀,及至今時,已經過去一年有餘。如今思之,寫導讀未必礙持戒念佛。聖道凈土只在行門有別,於教理體本無二致,於理觀也本不妨礙。又若聖教不興,凈土法門怕會連帶墮落。
佛陀一時代教法,雖大小頓漸,偏圓自力他力有別,而聖道凈土實是唇齒相連,絕無他宗全廢而凈土獨興之理。此土聖教,定也是極樂土之聖教。隨順此土佛陀聖教,就是隨順阿彌陀佛之聖教,如阿彌陀經所示,凈土修習內容畢竟也還是大小三十七道品。但能願力堅定,又何憂於習聖道而不生?
念至此,內心釋然。權作此時已在極樂,所習聖教當作阿彌陀佛之教。所寫導讀,也不妨當成為弘揚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說的四諦教法。本來一佛教即諸佛教,釋迦牟尼佛教即阿彌陀佛教。土有凈穢別,教法本質則十方無別。
既已神棲凈域,志在必得,則所習一切聖道教觀無非念佛法門。所熏一切戒定慧,無非隨順阿彌陀佛之教。又何懼於習聖道而障往生?
除非往生之願並不堅定。
若願堅如水,抽刀斷而更流者,必能習一切教而全成往生法。如同火燒山林。如水之願即火,一切大小聖道法門為柴。反之,若往生之願並不堅定,對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還沒有皈依透徹,才需要對聖道如防盜賊。何以故?往生願力並不真實故。如大火不懼濕柴,微火則一片生葉也不能燒。對於往生願不透徹者,確實不宜離開持戒念佛的路太遠。
若願真實,世間工作生活尚且不礙往生,何況本來隨順出離,隨順十方佛國的聖教?
念此欣然。
願今寫此導讀,能為本論的推廣、普及盡一份微力。並以此迴向一切有情,業消障除,深信因果,堅定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真實願。盡此報身而同生凈土,不違安養入娑婆。
南無阿彌陀佛。
導讀分十部分。論中九品,每一品作一個導讀。加此篇概論,共計十。
就此概論一篇,分四部分。
壹、內容提要,核心要義。
貮、九品的通與別。
叄、學習本論的基本方式。即從名、事、自性、差別,四個角度掌握每一章節的基本內容。
肆、與大乘的內在關聯。
壹、內容提要:一切有為法,緣生無性。
一、就論名略說本論傳承以及造論目的
本論傳承自佛陀。俱舍為藏。藏義不一,於初品中有詳細交代。簡言之,阿含時的聲聞教法,為所藏,本論為能藏。即本論傳承源自佛陀。源於佛經。依於佛經而作。
阿毗為對,達摩為法。約因說,對觀四諦,能對是慧,通有漏無漏,所對境通苦集滅道四諦。見道前觀四諦即有漏心,見道後為無漏觀。約果說,對向涅槃,能對是慧,唯通無漏,不通有漏,所對境唯是無為,重在滅諦。即離有為,證無為。要而言之,本論為闡明六道流轉還滅二重因果。本論如大道,此道所對,正是涅槃的方向。本論如明鏡,正照四諦之真相。
論為教誡。教,令弟子行善。世間善以十善業為本,出世善則三無漏學,無我為本。誡,令弟子離惡。世間惡以十惡業為本,三界之惡則通見思,我見為本。
二、就論中九品說:諸法因緣生貫穿全論
本論的靈魂,即諸法緣生無性。諸法不能自生,五蘊無性。十八界無我。透徹諸有為法緣生無性,就不隨虛妄有為轉,得證無為。這是俱舍論的根本宗趣。雖觀境通四諦,而此緣生無性,無我我所是核心。
本論正顯諸法因緣生。諸法指五蘊十八界。因緣生之因為六因,緣為四緣。果有五,四有為一無為。六因即四緣,並非六因四緣各自獨立。六因生諸法,或四緣生諸法,名異義同。前二品,根品界品,是總明世出世法因緣生。後面兩組三品,分明世間因緣果與出世間因緣果。末品重說無我。因為無我是俱舍論修學的核心,在最後這品花大篇幅說無我。
就每一品差別說。
第一品:界品。
主要明諸法因緣生之諸法。隨順世間安立五蘊十八界,以十八界遍攝世間一切法,或內身心或外世界,攝盡無餘。
本品有二章。
第一章細緻交代五蘊十八界基本名相的安立。介紹五蘊每一蘊的體性,如色以質礙為性,受為領納隨觸等。又明五蘊順序為何如此。明六根順序排列的依據,為何如此安立,以及五蘊與十八界如何互相涉入。
第二章是熟悉十八界。此章選取了多個角度對五蘊十八界進行考察。比如善惡無記角度,比如三界角度等。藉此進一步熟悉十八界每一界的特性。熟練掌握相關名相。又世間一切莫非十八界故,熟悉十八界也就是熟悉身心世界。
這第一品需要注意一下五蘊中的識蘊和意根。這兩個是三世的連接處。
第二品:根品。此品正明諸法因緣生。
根品主要內容有兩部分。
一部分,是安立了兩個系統。為了點出輪迴與涅槃二條路上的關鍵法,安立了二十二根系統。後又安立了五位七十五法。即以色、心王、心所、不相應法、無為這五位法,攝世出世間一切法。每一位中涉及到的法疊加,成七十五法。此五位七十五法,可全數攝入十八界。除去三種無為,餘七十二法,可全數攝入五蘊。因十八界含無為,五蘊不含無為。
安立二十二根系統,是為說明修行過程中所涉及到的需要取捨的關鍵事物,也是從側面說輪迴涅槃各自因緣。安立五位七十五法,一方面是為了直明因緣生作準備,另一方面,也是對十八界所涉及到的法做一個更為細緻的安立。
二部分,正明因緣生。因六種,緣有四,果有五。何因生何果,何緣生何果。色法幾因生,心法幾因生。兼破外道的一因生、無因生與邪因生。如天神出生世界等邪見。
第三四五品:世間品、業品、煩惱品。
此三品廣明輪迴有漏五蘊的因緣果。世間品為果,業與煩惱為因緣。
世間品又分器世間與有情世間。器世間主講六道眾生外部生存環境以及壽量等。有情世間主要明十二因緣的流轉,如何生如何死,以及生死之間的中有階段是什麼狀態。對十二支每一支都作了詳盡的介紹。
業品講了業力的本質以及種類。對於善惡業都做了較為細緻的說明。善業中,特別說了三皈依、五戒、八關齋戒、十善業道。惡業主要說了五逆與十惡業道。對於造業的階段進行分類,以及業力輕重判定的方法都說得比較詳盡。
煩惱品,原論稱為隨眠品。此品對於煩惱進行了分類整理,對於各各煩惱的體性都作了說明。對煩惱的分類方面,是以聖者見道與修道時所斷的煩惱為依據,分為見道所斷和修道所斷。其中,因為見道就是見流轉還滅的因果,即苦集滅道,所以見道所斷的煩惱又分了四部。見苦諦所斷,乃至見道諦所斷。即不通苦諦而引生的煩惱,乃至不通道諦而引生的煩惱。
還有部分內容,是分別從不同角度對煩惱進行細緻得考察。
第六七八品:賢聖品,智品,定品。
此三品廣明出世間因緣果。賢聖品為果,智定二品為因緣。
賢聖品。明從凡夫至阿羅漢的修學過程。分成五個階段:順解脫分(資糧位)、順抉擇分(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初果到阿羅漢之前)、無學位。果位如何安立,如何修行,二諦如何區分,也在這品中有介紹。
這一章的重點,在兩個修法。一個是二甘露門,即呼吸觀和白骨觀。二個是四念住的修法。這二種修法講得都比較仔細。
智品。明斷煩惱所用之智。或者說斷煩惱後所成就的智。及智所成就的功德。不只明無漏道斷煩惱而成智,如盡智無生智等,也明有漏道成的智,如他心智等。佛陀的十力、十八不共法、四無畏、三念住、大悲,在也在本品介紹。
這一章較為重要的是苦集滅道四智。即如何觀察四諦,如何見道的基本觀法:四諦十六行相。
定品。明斷煩惱所需要的定。有漏定無漏定,共外道定不共外道定,都說得比較詳細。
第九品,破執我品。特為無我而作的一品。
此品廣破我見,廣明無我我所。於我見的起因,我見的過失,以及去除我見的基本方法,無我如何輪迴,都作了詳細說明。點出聲聞乘教法的核心:一切法無我。輪迴中,無我我所,無作者無受者,唯有業果不虛。此品末普勸諸有情修學無我,指出破我見是千聖共道。
貮、九品的通與別,理與事
通說。論分九品,而魂為一。即諸法因緣生。
初二品總明五蘊緣生,四諦無我。後七品所涉及之法,無非五蘊。從世間品到智品,無一法非五蘊,或有漏無漏,則無一法非緣生。論四諦,世間品為苦諦,業品隨眠品為集諦,賢聖品為滅諦,定品智品為道諦。前三諦有為,儘是緣生。後滅諦雖非緣生法,由無我方證故,也是無我我所。
別說。前二,界品根品總明四諦各自因緣。後別明四諦各自因緣。苦集道三諦有為,有為是緣生。滅雖非如有為實是緣生,由非道不能證故,也可說不離緣。
理則諸法緣生無性,事分五蘊十八界,四諦十二因緣。論說任何一法皆為顯此理。廣說四諦,就是廣說緣生。詳細得說四諦所涉及到的每一個法,本質就是詳細得說每一個法的因緣。這一點如果不能掌握,怕會離題。
叄、學習本論的基本方法:名、事、自性、差別
前面二點,都是就本論主題說。這一點是談學習方法。尤其是世俗諦諸法的安立。
法相的學習,無其他捷徑。就是踏實地學諸法的名、事、自性、差別。
諸法不外五蘊十八界。
以色蘊之色為例:
名,即名言:色蘊。
事,即名所對應的具體事相,俱舍論有時稱事為體:五根五境,以及第六識所對之色。
自性,即色之內涵,世俗中的本性:質礙為性。色性即是色性,非受非想行識性。由此能領會色於世俗中的自性。
差別,即色的不同狀態:從三性說,色有善惡無記之差別。從三界說,有欲界色、色界色、無色界色(無色界沒有異熟色,有定果色)。從生住異滅也可分色為四種差別。
十八界中之色,與色蘊中色有所不同。需注意區分。十八界色界,在色蘊只佔其一。名雖同,而事不同,色界之色為只限在顯色形色(通俗說,是顏色形狀。)只限於眼所對。
其他四蘊也是一樣。名事自性差別。乃至十八界每一界之名事自性差別。
第二品中,二十二根之名事自性差別,乃至五位七十五法的名事自性差別。以及六因、四緣、五果,各各的名事自性差別。
第三品乃至直到後面定品,基本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主要就是這四個方面。每一品所涉及到的主要內容,能在這四個角度各個把握住,整個俱舍論的學習就會比較踏實。
肆、與大乘的內在關聯
一、約唯識說。
分世俗勝義二諦。世俗諦的因果安立,唯識將意根分為七八二識。即識蘊再依據異熟功能,我愛執藏作用,再分七八識。並將俱舍論離心之境歸入識相分。勝義諦,在明十八界無我基礎上,通達色心體本不二,根塵識無界,當體即空,破法執。
(俱舍論雖達根塵識緣生,非自生。但未明當體虛妄,仍有剎那生滅之實體存在,故並不破法執。之前專門論述過,析空不破法執,唯體空破法執。)
唯識的四尋思修法,就是名義(事)自性差別的觀察。俱舍論基礎打好,過度到唯識四尋思會比較順利。
二、大小乘過渡的關鍵在於析空到體空的過渡
(一)析體二空區別簡述
勝義諦部分,主要是析空觀到體空觀的過渡。約體空與析空角度考察,是進入體空的前方便
先說析體二空不同之處。
空性是佛法一個關鍵的內容。據天台判教,入空性的方式有二種:一種分析入空,一種體空入。析空是依第六意識假想慧,分析五蘊因緣生,非自生。五蘊緣生,無常無我。無我我所故空。體空則不僅明諸法非自生,還明非因緣生。諸法體不僅不自有,也非因緣有。沒有絲毫真實因緣,本身就是假名安立,如夢如幻,無一實體。
唯識《解深密經》中,世尊把析空稱為生無自性,緣生故空。體空稱為相無自性,非由緣生故空,由法本無自體,本來假名安立故空。若本無實體,也就無所謂因緣與非因緣。
舉例說:如同眼病而見空中花,本非真實花,假名安立為花。本來無花,也就談不上花是因緣生還是非因緣生。說自生說因緣生都不究竟。
如《圓覺經》說:
「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此段之空就是體空。體空則性本無,非由緣生故無。由本無生故,非但自生不對,因緣生也不能盡顯真相,若非要說,即非自然也非因緣。滅也非由緣盡故滅,本性自滅故。
此經又說: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複,種種取捨,皆是輪迴。未出輪迴,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迴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凈,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經義說,若不明色心諸法本是假名安立,本來毫無實性,則必見諸法生滅流動。在以為諸法實有生滅流動的基礎上尋佛知見,決定不可得。所領會之佛知見,也必墮在生滅的虛妄想相中。
在體空中,才覺有花的存在,就已經錯,若不覺本空而欲覓花之因緣,已經不得要義。在析空,則是認為確有花,只是此花有種子水土壤陽光人工等因緣生,本無自性,無自體。此花因緣生,剎那生滅。無常無體,無我無我所,故空。這種純粹的緣生故空,只能破我執,不能悟花當體無性,不破法執。但法無定法,學法者宿世根基不同,不排除有學析空而悟體空者。此處區分析體二空,是單純就文義而言。
天台判教中,析空為拙度,入空的方式較體空而言,相對笨拙,需要全憑分析故。也不徹底,不能當體空故。體空為巧度,入空的方式更靈活,只覺當體幻即可,知幻即離,不必再分析因緣。也更為徹底,不但離自生的自性見,也離因緣生的他性見。
(二)析體二空關聯:析空是保證正解體空的前方便
再說析體二空的關聯之處。
世尊說過。要能夠如實把握體空,是需要善根的,需要福德資糧,智慧資糧。世尊說過,善根福德不夠的人,需要先學析空。
析空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之教,常熏習之,可以令人對世間的生滅無常,動蕩不安產生厭離。又因通達一切唯是因果,能夠畏懼苦果,而積極斷惡修善。
等到具備了真實的出離心,惡斷善集,又踏實聞思熏習了析空教理,對於緣生故空有了穩定的見解功後,就可以正式得進入學習體空教。
如是《解深密經》中說:
「若諸有情從本已來未種善根。未清凈障。......我為彼故。依生無自性性宣說諸法。彼聞是已。能於一切緣生行中。隨分解了無常無恆是不安隱變壞法已。於一切行心生怖畏深起厭患。心生怖畏深厭患已遮止諸惡。於諸惡法能不造作......如來為彼更說法要。謂相無自性性......」
(三)若無析空教而直學體空,可能存在的隱患
若無諸法緣生之析空定解,無斷惡修善凈罪積資基礎,直習體空所攝的大乘,會出現許多背道而馳的情況,世尊在《解深密經》第五品,無自性相品中,都提到過:
1、只能信仰,無法正解正觀。
2、解錯空性。誤會為斷滅空。
3、不解體空,聞說一切法空心生驚怖。誹謗體空教相關經典。
4、名相似乎明白,但實際真實內涵並不能體會。
相關經文不再引述。以免說得太過複雜。提出這些,就是為了勸學析空教。重視析空教。


TAG:凈土賞花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