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的財運,童年就寫得七七八八了

孩子的財運,童年就寫得七七八八了

天才白痴錢 錢 錢

 十年代表作

許冠傑 

00:00/03:27

畢淑敏說:幸福不過三件事,

其中包括給一個作品划上句號。

這一篇推文的句號,我划了足足3個禮拜。

娘窮窮一窩,

財鳥學院系統學習財商,

一石掀起心中千層浪。

原來孩子未來的幸福和財運,

根植於原生家庭,

童年期形成的原始價值觀,

真的可以算命一樣提前預見。

隨感如下,起底八卦自白長文慎入

作為一名生於邊疆的70後,小時候很少有人戴首飾,見人戴個耳環戒指啥的,特別特別稀罕。

我們那個小城,露天市場有賣一塊一條的項鏈,細細的鏈子下有一個雞心墜子。剛上小學的我,長草好久,終於湊足一塊錢,托鄰居發小上街時幫我買回來。

找了張比較接近的,右下圖最像

如果沒記錯,那時冰棍兒雪糕才五分到1毛,記不清我存了多久。

那天,為了這條普通的項鏈,

我從日出盼到日落,把鄰居發小等回來了,

可是沒見項鏈,卻只見發小她爸把一塊錢交給了我媽,這一塊錢就算是充公了。

一般小孩遇到此事,一定不會善罷干休,

而我為什麼不哭不鬧不反抗?

因為

親歷親子分離的小孩,都慫。

對父母更為虔誠,異常乖順,

迎合父母期待是親子分離寶寶的索愛工具。

他們從小就會自動忽略自己的需求,

成為一名低需求寶寶

壓抑最原始需求--物慾,

缺乏追逐財富的目標,而動力先天不足。

他們更看重關係,容易關係導向意氣用事,

而容易被關係打動,也容易因關係而糾纏不清。

(比如,今天財鳥進階班學習,有人被我的「低需求」幾個字吸引,我就感動地不能自已)

原生家庭長出的原始價值觀

爸媽屬於國企職工,廠里效益時好時壞。

家裡並不寬裕,爸媽一直節儉,

8小時以外,還接一些鉤手套、折口罩的活補貼家用(一雙手套從最早2分到5分到後來1毛,口罩是一毛),

上高中時我們一家四口,還帶上飯盒,

騎車去近郊的農場拾棉花。

GIF

2015國慶帶娃故地重遊,娃手不慢喲

上了大學才知道,

爸媽正是靠這些常人不屑的細碎工作,

給我們提供了相當不錯的條件,

而我的一些新疆老鄉,不得不要借錢上學。

爸媽很辛苦,不可能有買項鏈花空錢的事,

要節約,不要臭美,我自己對自己說。

89年,外公病危媽媽回老家探親,

給我留了2塊零花錢,

等她一個月後回來,2元錢完璧歸趙還給她,

因為沒亂花錢買零食,媽媽開心就很有成就感。

藉機讓你們鄙視下邊疆平均工資水平:

據海量移動存儲老媽回憶,

89年那會,爸媽一人工資只有七八十快。

不知道什麼時候我開始自我說服:

節約是美德,省錢光榮,花錢就有罪惡感

小時候的經歷,深深地寫入我的原始價值觀:

亂花錢=不孝

一花了錢就心生愧疚,

沒比價沒買到最實惠的東西會更加自責。

快大學畢業了,我才從比價強迫症中醒悟:

那些快速決策省下的時間和價值,

遠遠大於猶豫不決糾結浪費的腦力心力。

如果金錢觀是一副束縛我前進的綁腿,那我從小就把它給穿上了。

自大學辭職出來,求職謀生全是任性從愛好出發,顯得我很淡泊名利。

比如,

一家知名英語培訓中心,離我家2站,

薪水較高還有社保,

而我選了與愛好專業對口的外資演出公司,

哪怕每天要輾轉3-4小時公交車。

而在這個演出公司,

接觸到月光女神Sarah Brightman,

舞王Michael Flatley全球頂尖的明星,

可是我從來不屑與他們合影要簽名。

你不愛財,財不愛

後來上財鳥學院課程才真正理解,

我對財富的佛系消極保守態度是如此的根深蒂固

而身邊較富有的人有兩類,

一類是來自多子家庭、常揭不開鍋的苦孩子,

他們眼見父母迫於生計四處籌錢,

考大學選專業、求職就業都是直奔錢去的。

強烈的目標導向為逆襲而上提供了無窮的動力。

另一類是從小條件優越、成長環境寬鬆、

物慾得到充分滿足和支持(不包括代勞)、

與金錢關係比較好的那極小一部分幸運兒。

他們總是自然而然地表達我要,不如第一類用力過猛,因此是外觀的。

比如,

有王功權當合伙人、李開復作恩師的大伽老鄉,

來自南疆,父母屬於新疆最早下海做生意先富起來的那一批。

在新疆平均工資只有2位數的時候,

這位老鄉動輒就有20塊「巨款」零花錢拿去花。

而今她長袖善舞,輕鬆駕馭上億資產,

《我為什麼投資你》一書是她的大作。

做早教9年,

我更多關注原生家庭傳承的育兒方式和親密關係密碼,

可是,後來創業路上跌跌撞撞所見所聞,

僅憑發育好和愛心,遠不足為孩子保駕護航。

因為,

原生家庭決定著孩子對金錢財富關注的焦點。

每個孩子的價值觀和財運,

都深深刻著原生家庭價值觀的烙印

原生家庭價值觀缺陷,

足以成為是孩子前進路上的致命短板。

誰動我的物慾

意然說後悔把書房改成衣帽間了,晚間加班寫方案都沒有地方。

她是中國美業專業膏霜第一品牌克萊氏CEO。

18年前,我和意然都是月入800的老師。

而今她是年收入數千萬。

家住在珠江新城腹地小蠻腰旁

近300方的豪宅,分出1/10地盤裝美衣美鞋。

而我,同樣拿出1/10的家,又多整出間書房。

有一本書,

活生生的解釋了我們倆18年間的貧富差別:《你的形象價值百萬》。

我們這一代沒有受過對愛對美對錢的教育,

特別是對我們老少邊不包郵的落後地區。

現實打臉,事實證明,一個人美好形象的價值,遠超million dollars百萬"美刀」,那可不就是千萬軟妹幣的差別。

越注重形象,就越能吸引相同形象身價人群。

注重形象示人,對人脈和財富永遠敞開懷抱,

財富積累源源不斷,價值感也永遠處在馬太效應的正級上。

看重讀書,

背後潛台詞是「我不夠好」的知識焦慮,

意味著要閉門造車,和空氣說話,

甚至不修邊幅,一個人吃飯,

自然隔絕了人脈財脈。

別說你也看過那本著名的《別獨自用餐》,

就我而言看過也沒什麼卵用。

我們這一代沒有受過對愛對美對錢的教育,

特別是對我們老少邊不包郵的落後地區。

自從兒時項鏈事件,從此再無「空錢」之事。

那個年代,學生都興留短髮。

「下次別再戴這發卡了,全班同學都看你,就不好好聽課了」

--初中數學老師,指著一位頭上戴著蝴蝶結髮卡的女生說。

那時我們從不懷疑,愛美愛打扮和搞好學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

(其實二者沒有直接聯繫,無非是粗養放養的年代,短髮更好打理)。

以至於我們幾個女生,不管文科還是理科,

一直到考上大學才第一次留長發。

而我到現在都手殘不會扎頭,到女兒出生才開始關注如何扎頭髮。

進一個男女比例7:1的理工類大學

科技英語系,

我們依然以素麵朝天女漢子自居,

把熊貓待遇拱手讓給了班上僅有的七君子,

不亂花錢、節約就是好的。

美麗就是奢侈浪費,就是分心,影響學習。

對美物的慾望,和金錢的關係就是這樣在童年寫入大腦。

(時代進步多快:今天財商進階課,一個男生就是因為一個女生要年花40萬投資外貌而認她做「老錢」)

「你以為,因為我窮,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嗎?你想錯了!我的靈魂跟你的一樣,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樣!要是上帝賜予我一點美和一點財富,我就要讓你感到難以離開我,就像我現在難以離開你一樣,我現在跟你說話,並不是通過習俗、慣例,甚至不是通過凡人的內體,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說話:就像兩個都經過了墳墓,我們站在上帝腳跟前,是平等的,因為我們是平等的!」

--《簡.愛》

那時的我們,

捧著禁慾系女文青代表簡.愛宣言,

秉燭夜讀尋找書中黃金屋,

還含淚對號入座:

你不美也不富。

未被滿足的需求早晚會爆發的

一直不明白自己,

為什麼是對那些細碎小玩意難以抗拒,

不由自主地反覆買同款回來。

照片里的腰帶也是小學時心心念念的,

才發現去年又買條近似款

到了大學,父母不在身邊,乖小孩對零食解禁、暴飲暴食,身形像吹氣球一樣鼓起來,每月月光的結果是買一堆不合適的東西,因為財商為負。

穿耳洞居然成了我在大學為數不多、引以為榮的明智之舉。

潛意識一直在發聲,而被我無視幾十年。

直到最近做葳尼聯創,才有機會聽清內心那個微小的愛美的物慾之聲。

拒財千里,是潛意識裡的不夠好不配得

若不是上了財鳥學院與金錢關係的潛意識課,

我永遠覺察不到這一部分愛美的自己。

那天台上的郭琳老師,像一位自發光的女神,

娓娓說起她自己的經歷:

之前做銷售,和客戶的前期溝通特別順暢,

可是每到簽約收款,總差臨門一腳,沒有勇氣開口跟客戶要錢。

原來,

老師從小生活在外婆一人掌權的大家族裡,

當郭老師還是個孩子時,

每周都要去跟外婆拿生活費,

而外婆因為從小受苦受窮,對錢特別看重。

每當老師去找外婆要生活費時,都會被外婆罵,

要錢承受的壓力和痛苦,

不配得」的心理深深烙在郭老師潛意識裡,

以至於每每收款時,

伴隨這個場景下的壓力和不情願情緒就開始跳舞,讓老師難以啟齒。

老師後來又分享了一個財鳥學院老學員的故事--

這個學員小時候,父親是缺位的,

只有缺錢的時候父親才會出現救急,

所以,這個學員做了20多年的月光族,

如此長的月光記錄據說至今無人破,

放任月光,

其實是親子陪伴缺失只剩金錢供養關係,

只是潛意識通過沒錢來求關注,來表達對親子之愛的渴望。

"我不夠好"的下一句自然是「我不配得」

大四時,中國還沒有正式加入WTO,

有進出口權的國有大牛公司來學校招聘,

水泄不通的求職人群里,面試官只問一句話:能不能過八級。

但凡沒信誓旦旦打保票的,

但凡遲疑一秒、如實告之8級考試要幾個月後才考的,簡歷就會被甩回來。

比如說我。

不配得心理作祟的人,

沒有充分考究沒有200%把握,

是絕對不會大聲示人的。

(相反,但凡我大聲推薦的東西,都不會錯)

以至於風投公司坦言相告我與前搭檔的區別:

找你談項目,都是帶著資本和資源來的,

你總是一口一個但是、瞻前顧後。

而找你前搭檔時,說啥她都拍胸口說能。

其實無非是自己把錢責看得過重,

而用不配得的心理束縛自己。

郭琳老師說到「不配得」的心理,

實際上是從童年時身體意識發展、

親子互動關係和陪伴模式中就註定了。

這些畫面在課上一幕幕湧來,不知不覺就哭成狗。

一花錢就糾結內疚,其實也是因為自己不配得。

因為父母掙錢不易,放任自己延續辛苦。

而現在的匱乏,多半來源於「不配得」,才把財富拒之門外。

痛苦來自未被整合的自己,

而這一部分的自己,即低需求的自己,

被自己忽略了這麼多年,所以,她哭好委屈。

原來,自己多年來一被表揚就語塞難為情,

公眾號後台無數次忽略開通讚賞的系統提示,

不是清高,同樣是不配得心理作祟,

不配得,不愛打扮,

不敢從鏡子里正視自己,

不敢為自己代言,

哪怕自己是事實上突出的那一位,

也寧願掩飾住自己的光芒,後退一步,

藏在旁人的影子里,不敢出其右,

更別提為自己伸張利益和正義。

前合伙人臉上長了很多痘,

因為自己習慣性把別人的感受放在前面,

我常常會刻意素顏;

穿衣服時,也會考慮不要蓋過別人的風頭。

其實完全是自己腦迴路過長還自我感動著。

以至於,籌備廣州第二家早教中心時,

帶前搭檔去找意然籌款,

意然委婉地說:你們倆招的客戶也跟你倆這樣嗎?

專業能力也是如此。

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還要繼續學習修鍊才能更專業,

怕自己散發的光,不夠亮。

第二家中心裝修是前搭檔跟的,

這幾年的五一國慶,我們一般都在補漏。

當時為了緩解人裝修時的火爆脾氣,

我們想到一個辦法,就是讓她上台講課,

增加被認可和存在感。這招果真奏效。

孩子在一旁哭得哇哇,自己睡得渾然不覺、

要隔壁老人抱走寶寶的人,

還果真成了磚家級大伽。

其實還是價值觀使然,

目標導向的人,一有機會就衝上前去。

而不配得的固化心態,讓自己囿於關係,

思前想後,扭扭捏捏。

你有多在乎錢,就多會保護它,而不是拱手相讓

在錢上面,除了盲目節儉、沒投資頭腦。

我還繼承了父親家族老好人的義氣和不設防思想,

錢是我最後才去擔憂的那個問題。

即使自己手頭只有十塊錢,如果對方需要,

會毫不猶豫的把十塊都借給別人。

所以才會在創業時毫無保留,不計回報。

而老好人樂天派窮大方,還有一個致命傷:

因為我不愛財,所以我就是清白的。

一直好奇,為什麼爺爺在經濟那麼困難時,

多年堅持訂報,

爺爺家房頂上貼滿了解放軍報、光明日報,人民日報、工人日報?

原來爺爺曾是50年代的全國勞模,

作為重鋼代表上過工人日報,

因為經濟問題被人誣告,

而爺爺選擇離開逃避吃虧來證明清白,

來新疆趕了多年的馬車。

現在看來,

爺爺是在用半世清貧、自給自足、小富即安的家風來證明自己的清白。

善良=清白=窮=受害,

錢=臟=麻煩

今天看來簡直是無稽之談。

但這貌似政治正確的歪理,背後是深深的家族自我設限:

迴避自己的合理合法訴求,

在經濟糾紛中息事寧人,

不敢大聲捍衛自己的權益,

這一作法至今持續影響著幾代人。

而且,因為小時候沒有真正遭遇錢物危機,

沒有感同身受過過斷糧缺錢的苦日子,

所以從來都缺乏保護錢財權益的警惕底線。

而那些出身貧困家庭,繼承父輩對錢的極低安全閾限。

但凡涉及錢財問題,他們會更早地進入警戒狀態,

並盡一切手段保護自己的權益。

原生家庭決定著孩子對金錢財富關注的焦點。

一直看重關係、又從未為錢擔憂的人都缺乏自保的警覺。

也正是清白與警戒的價值觀衝突,註定著我們早晚不能繼續合作。

而那個從小就有幾十塊巨款零花錢的投資界大伽老鄉,

也是重視校友交情的人、又沒真正為錢吃過苦頭的人,

才會在錢和權益的問題上失去自我保的警覺,

和我摔在同一個地方:失去利用價值就被老鄉請出局。

痛苦驅動型,還是慾望驅動型

郭琳老師說:把錢當作自己親密戀人來愛。

細細想來,在錢面前,

我實際上扮演了一個三不男友的角色: 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

我與錢的關係總是若即若離,

而我時不時把錢搞丟。

而且我不太關注它,對它冷淡佛系,

甚至不屑在錢身上花心思,

甚至連它長什麼樣子都很模糊。

錢對我倒不離不棄,時不時小小垂青於我。

課間體驗,就和我的老錢賺錢分錢了。

童年的成長經歷於我,

金錢觀永遠是危機導向、痛苦驅動型,

即對錢,永遠缺乏主動性,只有遭遇危機,才有進取心。

一旦進入舒適區,就慾望不足、失去目標失去前進的動力 。

父母是清高知識分子,對財富欲說還休,

「好好工作努力存錢」,

嚴父出孝子,

這些強調墨守成規、迴避激進、壓抑慾望的價值觀,

都是痛苦驅動內觀型的。

如果痛苦導向型父母是得過且過,

到出現危機才來賺錢,

那孩子也難逃痛苦的死循環。

如果父母匱乏感上身,摳摳巴巴只看蠅頭小利,

常見於50後家長,孩子難免擰巴,難免隔代遺傳。

被富養的慾望導向型孩子,

更願意表達自己的慾望,

當他的慾望被充分滿足後,形成了一種鼓勵和信任,

讓他更加自信安全地說出自己的慾望。

如果父母價值觀,分屬這痛苦導向和慾望導向兩個極端,對

孩子的影響也是災難性的。

一方父母是痛苦驅動型,極可能認為掙錢是有錢人的事情,不關我事,掙多掙少都一樣,夠花就好。

如果痛苦驅動型的一伴,

極力迎合慾望導向的另一半,

很可能招來德不配位的風險。

如果慾望導向的一方家長,

因為經濟安全感不足,

而鄙視批判另一半無能,

那孩子繼承到的可能也是批判。

頻繁家庭風暴中,孩子是家庭唯一維和部隊。

如果不覺察,孩子鐵定會把父母關係的搖擺和失衡,

帶到自己的親密關係中去。

狗尾

生在一個男權主導的社會也是有福利的。

強勢,精明,有謀略,

按主流價值對男性的固化標準,

男性loser受到的苛責批判遠比女性的猛烈。

像我這樣混混,如果生個男兒身的話,

估計是一蹶不振,幾無生還機會。

而一個女同學在婚姻遇到危機的時候說過:

你看我們上幾乎最好的大學,

獲得了讓人艷羨的文憑,

學習了很多的專業知識,

唯獨漏掉一項:

如何一個美麗悅已的(女)人,

一個幸福富有的(女)人,

一個懂得自我保護的(女)人。

是的,比如

有誰告訴地我們,

移民家庭,在三性資產配置上(保障性,流動性,收益性),

與本地家庭有完全不同的考量?

又有誰告訴過我們,

孩子一帆風順、家族興旺的秘訣

在於傳承財務自由的智慧?

敞開內心這個從未觸碰過的地方,

與財富做朋友,

還來的及嗎?

Better late than never.

為人父母,成長是一條不歸路。

求轉@2018腦力勞動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朵兒悠悠育兒ABC 的精彩文章:

TAG:雲朵兒悠悠育兒AB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