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嬰兒期黏膜菌群建立與兒童疾病

嬰兒期黏膜菌群建立與兒童疾病

原標題:嬰兒期黏膜菌群建立與兒童疾病


編譯 / 小閆


目前我們認為菌群定植對人體健康及疾病產生重要影響,尤其是嬰兒時期菌群建立階段,對兒童健康及發育存在長期影響,早期微生物群落成分及功能改變與分娩方式、餵養情況及抗生素使用相關,本篇新刊將為你系統概述兒童菌群與機體健康間的研究進展。

母親與胎兒間存在「菌群交換」


如果說人體是一個小的「生態群落」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在體表及體內有10-100兆微生物細胞(細菌、古細菌及真核生物)、病毒與人體共存,而這些定植的菌群所包含的基因量巨大,甚至超過人體自身的遺傳信息總量,這些微生物群總共由超過3.3萬個有功能的基因組成。


直到最近,我們才開始意識到胎兒所在的宮內環境並不是無菌的,研究發現在健康嬰兒所處的羊水及胎盤中也發現了一些非致病性細菌,說明母嬰之間除了營養及代謝產物,還存在「菌群交換」,近來有研究發現剖宮產胎兒的胎糞中菌群丰度與羊水胎盤中菌種丰度相似度高達55%,更加說明新生兒菌群定植起始於更早的宮內階段,早於我們所熟知的分娩及餵養過程中皮膚黏膜及腸粘膜菌群的附著。


嬰兒期是黏膜菌群穩態形成的關鍵時期


現階段已有大量的證據表明,分娩方式、餵養情況及抗生素使用會改變甚至重塑嬰兒細菌定植情況。雖然經陰道和剖宮產分娩的新生兒糞便菌群丰度在出生後均顯著增加,但出生1月後,兩組新生兒間菌群丰度間出現顯著差異,經陰道分娩的產兒菌群丰度明顯高於剖宮產組。


嬰幼兒期,腸粘膜定植菌群及糞便菌群也相對「不成熟」,在2歲以內菌群的成分及比例變化較大。其中母乳餵養與人工餵養的嬰兒腸道菌群成分存在明顯差異,母乳餵養的嬰兒中雙歧桿菌及乳酸桿菌比例更高,而在人工餵養嬰兒中梭菌和變形桿菌的比例更高,且人工餵養的嬰兒在出生後第一年中菌群的多樣性和丰度降低。



黏膜菌群與常見兒童疾病

嬰兒期是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黏膜菌群建立的核心時間窗,雖然仍需要更多的研究驗證,但目前我們認為嬰兒期菌群紊亂與多種短、長期預後不良相關。

  • 早產兒常出現腸道菌群失衡,增加了一些疾病的易感性,比如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可能和嬰兒早期抗生素暴露密切相聯;
  • 腸道及呼吸道菌群失調也與兒童哮喘和特應性疾病發展有關,嬰兒出生後3月黏膜菌群丰度下降及腸桿菌科、類桿菌科比例增加是1歲時出現食物過敏的高危因素,此外基礎實驗發現給無菌小鼠接種哮喘高危患兒表達減少的4種主要菌種會改善過敏誘發的黏膜炎症;
  • 兒童肥胖也和嬰兒時期腸道菌群息息相關,出生後6月時鏈球菌屬丰度較高的嬰兒,在18月時肥胖的風險也顯著增加,這也佐證了嬰兒期黏膜菌群會影響長期預後。

現階段,我們對黏膜菌群的研究已經深入到分子遺傳學及代謝組學,進一步的研究結果將給我們提供更多的菌群與嬰幼兒生長發育乃至成年長期預後的證據。

資料來源

Stiemsma LT and Michels KB. The Roleof the Microbiome in the Developmental Originsof Health and Disease. Pediatrics. 2018;141(4):e20172437


版權聲明:

本文版權歸作者和醫信共同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需轉載請聯繫我們。


郵箱:yxfepd@easyhin.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信婦兒頻道 的精彩文章:

被拒絕的分娩鎮痛——對寶寶和哺乳會有影響嗎?

TAG:醫信婦兒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