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以晚明、清朝為例講述「國運」的規律

以晚明、清朝為例講述「國運」的規律

「國運」規律是由不間斷地「小生命周期」推動而形成上述「生命周期」。也就是「國運規律」並非靜止的,而是不斷地運動的,每個正確的或錯誤的政策都會對國運規律產生影響。

(1)我認為的國運規律

我傾向於歷史是由:(邪正爭奪期—穩—邪正爭奪期……)幼稚期—(邪正爭奪期—穩—邪正爭奪期……)成長期——(邪正爭奪期—穩—邪正爭奪期……)平穩期——(邪正爭奪期—穩—邪正爭奪期……)衰退期。

邪,主要是指歪風邪氣,從吏治角度上說就是主政者只關注權力鬥爭、個人享受(包括精神享受和物質享受)等。

正,主要是指浩然正氣,從吏治角度上說就是主政者將關注注意力主要放在民生問題上以及如何保住政權上。

穩,則包括兩種。若是邪氣居主,那麼國不長久;若是正氣居主,國家綿延不絕。

邪正穩的爭奪是連貫的,只要其中一個環節沒有繼續流轉,那麼其結果就是國破家亡。而且。他的流轉過程次數越多,其立國時間越久長。

邪的典型,就是晚明時期。

正的典型,諸如各個大朝代的前期。

(2)以晚明為例具體說明

晚明的各類經濟指標、文化指標進入了高速「成長期」,可以說明朝萬里之前的200年的歷史,其經濟發展都不怎麼好,但是後七八十年,其經濟高速發展。按照傳統理論,這種情況下能不好嗎?結果如何?亡國了。

其關鍵原因就是「邪正穩」的關係沒有處理好,從而實際上進入了「衰退期」。

民生問題上洪武荒政體系遭到徹底破壞、經濟貧富差距過大、土地兼并造成的流民問題極端嚴重、沿海地區百姓無法合法生存等。

在政權保衛上,居官有同貿易、官場成了商場、官員們各個只按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利益最優化進行著權力鬥爭。

財政收入大範圍流失到官僚商人、走私販等口袋中,致使財政困難等等。

由此,邪正爭奪期內邪氣居於主流,因為突如其來的瘟疫、自然災害、清軍入關等直接打破了這種穩,從而使得這一運轉規律無法運轉下去。

(3)清朝267年國運點評之清朝的合法性確立

從清朝整個歷史看,順治和康熙二十年(1681年)是為清朝的幼稚期的37年;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到乾隆十兩年(1747年)的65年是為成長期;

乾隆十三年(1748年)到咸豐元年(1851年)的103年為平穩期;

咸豐兩年(1852年)到宣統三年(1912年)的60年為衰退期。

順治元年到七年,清朝的實際權力掌握在攝政王皇叔多爾袞手中。這一時期,清廷實行了極為嚴酷的統一政策,如屠城,並執行了錯誤的民族政策,如剃髮政策。且在政權內部,皇權繼承方面各方也劍拔弩張。

總體上清廷仍然處在上升期。為什麼?因為,其內部仍然保持團結,希冀統一天下。

南明方面則是多方樹敵且一盤散沙。因此,清廷得天下有賴於明廷內鬥,清廷穩天下則同樣有賴於南明的不團結。儘管清廷內部錯誤多多,但天下一統的趨勢依然勢不可擋。

未完待續

「國運」只是找託詞借口,中國歷史上「國運規律」只有兩個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古談今 的精彩文章:

雍正抄年羹堯時發現一本書,由此竟發現一場由貪腐引發的殺戮大案
慈禧李鴻章怯敵如虎不敢外戰,中法戰爭中英國磨刀霍霍

TAG:坐古談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