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樹立邊界,談錢不傷感情!

樹立邊界,談錢不傷感情!

1

昨天在地鐵上偶遇一個朋友,聊天過程中講到另外一個朋友,說到她最近極度痛苦焦慮,原因是因為她最近遇到了經濟上的麻煩,需要幫助,以前自己常常主動幫助自己的兄弟姐妹,想著自己現在遇到困難了弟弟妹妹該幫幫自己吧,結果事實沒有預期的好,於是自己很生氣很鬱悶,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回報。雖然是朋友轉述,沒能更完整更客觀地了解具體情況,但我留意到跟我講述的朋友說了這樣一句話「朋友覺得,我幫你這麼多,花了這麼多錢,我說話你們就得聽我的,不然花這個錢幹什麼。」結果是,弟弟妹妹有自己的主見,沒有什麼都聽她的,這樣,帶來了心裡的不平衡。

2

我們先不分析這句話,先說說我最近在一個課堂上老師反覆提到的一句話「做諮詢一定要收費,不管是誰,包括親戚朋友。」一個原因是一份辛勞一份收穫,這是你個人價值的體現,付出了就應該有回報,你的時間是有價值的。一個沒有價值感的諮詢師不可能當一個好的諮詢師,因為收費也可以同期提高自己的責任心,讓自己更好地提供諮詢服務。二個原因是付出成本的時候人們往往更用心更珍惜,免費的時候我們常常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你說的我不認同我可以不聽,你的建議我堅持執行不下去,也沒有什麼大不了,反正沒有損失。但花錢的就不一樣了,得對得起這份投入啊。老師說,付錢的那一刻她的問題已經少了30%,因為她做好準備改變,而且,也是跟你之間建立信任關係的標誌。那好,你說什麼,我就跟著做,你的建議我照著執行,投入越大,越是害怕花的錢打水漂,所以也執行得越認真。當我們一步步堅持去做的時候,改變自然會發生,效果自然會很好。所以,從兩個層面來說,諮詢收費,是一個雙贏的行為。

3

當然,這裡我重點要說的不是這個收費,而是我們對親人和朋友的不分你我的對待方式。當老師講到這部分內容時,絕大多數人表示對親人朋友很難開口,我私底下問過幾個朋友,也紛紛表示,自己還沒有遵照執行過。原因就是,不好意思啊,太見外了。感覺像鑽進錢眼裡了。說到這裡,老師有一句特別經典的話,只有鑽過錢眼裡的人才知道什麼叫鑽進錢眼了,體驗過了她才不會鑽進錢眼。是啊,你都不好意思掙錢,拒錢千里之外,錢都遠離你了,如何會鑽進錢眼裡,你沒試過,怎麼就知道對親人朋友收費就叫鑽進錢眼呢?

而這個再熟悉不過的「見外」,讓我看到了我們中國人長久的家族文化釀就的性格特徵。我們跟親人朋友之間害怕「見外」,「都是老同學了,怎麼還這麼見外呢?」「自家親戚,想吃什麼隨便,別見外」「你跟我還見外啊,我可是你姐啊」...從小,這種語言耳熟能詳。我專門去查了百度,「見外」的詳細解釋為:1.謂了解外部情況。2.不當自己人看待。我特別留意到這個「自己人」,什麼叫自己人,自己不就是我們自己一人么,還有別人可以跟我們自己一樣么?有誰是屬於我們的嗎?我們的爸爸媽媽、兄弟姐妹,哪怕我們的孩子,由我們生養,但是屬於我們嗎?當然不,我們都是我們自己的主人,主宰我們自己的人生,決定我們自己的選擇,感受我們自己的感受,無人能替代,無人能掌控。既然如此,除了自己,怎麼還會有人會跟自己一樣成為「自己人」呢?

4

而我們,卻在這幾個根深蒂固的「不見外」的思想下盲從多年。父母對子女橫加干擾,全權包辦,小時候孩子的衣食要管,長大了孩子上學要管,結婚時選擇對象要管,結婚後家裡大事小事也一應要管,有些父母甚至出入孩子的婚房自由,聲稱,這是我兒子,還有什麼見外的。兒媳婦不願意了「咱媽怎麼能這樣呢?一點隱私都沒有了,太不尊重我們了吧」,兒子出於孝順「算了算了,我媽辛辛苦苦把握撫養大,不跟她計較這些了,又不是外人」。兄弟姐妹間借了錢,數目不大,哥哥「算了算了,不用還了,又不是外人」。嫂子不樂意了「我們的錢也不是天上飄下來的,也是我們辛苦掙的啊,為什麼不能要」。哥哥「我們從小一起長大,這可是我弟啊,那麼見外幹什麼」。

我媽辛苦撫養我,不要見外,我弟和我一起長大,不要見外,於是,為了「不見外」,我們可以不要我們在媽媽面前的尊嚴,可以不要我們自己辛苦掙來的錢。在我們不要的面前,我們捨棄的是什麼?是我們的自尊,是對我們勞動的尊重,在對「不見外」的遵守下,這些我們都可以不要。

5

我又想到朋友跟我講到的這句話,「我幫你這麼多,花了這麼多錢,你們得聽我的,不然我花這個錢幹什麼。」 因為我付出了,所以我就可以管你,你就要聽我的,不能跟我見外,因為媽媽撫養你了,你就不能見外,因為兄弟之間共同成長的情感,就不能見外。想一下,花了錢,對方就聽自己的,這是什麼時候才有的,彷彿是允許奴隸買賣的年代吧。我買了你,我花了錢了,你就得聽我的。我撫養你了,給你吃穿了,你就得聽我的,這不是我們家的寵物才是這樣么?可很多人卻無形中干著奴隸主和寵物主人的事情,而不自知。

為什麼如此呢?與我們多年來的傳統文化是息息相關的,中國曆年來都是家族聚居的形式,一家人財產共享,勞動所得共享,不分你我,互相之間是沒有界限感的。在精神層面同樣,父母可以隨意訓斥責罰孩子,禮儀繁多,不同輩分得到的尊敬是不一樣的,長輩理應尊於晚輩,吃飯時長輩不動晚輩不能動。於是,久而久之,我們知道了,我們是沒有長輩尊貴的,在長輩面前,我們的自尊是不重要的,媽媽可以不尊重我們,隨意進出我們的房間。我們付出的勞動是不能用價值衡量的,干多干少大家一樣,資源平分,所以,在親人面前,我們的勞動價值是可以不被尊重的,兄弟姐妹是應該贈予的。

6

在這種文化熏陶下,我們的認知也延展到友情,「錢是沒有感情重要的」。於是,跟朋友一起吃飯,搶著買單,因為「計較錢幹什麼,還沒有我們的友情重要嗎?」。朋友購買自己家的商品,不能掙朋友的錢,原價給你吧,鑽錢眼裡了不成。我的時間、精力等等投入,還沒有友情重要麼?朋友借錢忘記還,算了,哪好意思開口要啊,畢竟是朋友啊,別為了錢傷了感情,朋友比錢更重要。

是的,就是因為這樣一份「不重要」,所以我們羞於談錢,羞於維護自尊,羞於實現自己的價值。

而我們的「不見外」,不分你我,就是多年的傳統文化帶給我們的無界限感釀就的。我們跟家人無界限感,跟朋友無界限感,甚至只要認識的人就無界限感。我們無限打開我們小我的防線,讓外界無限進入,「不見外」,於是我們慢慢就沒有了我。然後我們只能把目光朝向外界,我對你這麼好,你得感謝我,承認我的價值吧。我對你付出這麼多,你得聽我的,承認我的價值吧。我對你這麼好,什麼都不跟你計較,你也得什麼都不跟我計較,對我掏心掏肺吧。結果,一旦外界不像自己期待的來回應自己時,自己就崩塌了。因為,她的價值感是建立在外界的,他沒有自我。

7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為三類:本我、自我、超我。

完全以本我行事的人,孩子氣、不成熟,僅憑心愿生活。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單以自我行事的人,表現為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

僅以超我行事的人,是殉葬者,自己怎麼樣都行,只要別人好。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非常多的人沒有自我,超我主導更多。凡事都用規條限制約束自己。比如我們的「長為尊」,比如我們的「談錢傷感情」。比如我們的「一家人不要見外」等等,都深深紮根我們的思想,以超我禁錮著自己。我們的超我太強大,限制和規條太多,擠佔得我們幾乎沒有自我。

8

可能,你會說,愛自己沒錯,但也不影響愛他人啊。我掙得多,我給家人朋友我願意還不行嗎?恭喜你,這當然是極好的。就像李嘉誠、馬雲等大企業家大富豪無不是帶著整個家族一起致富的。我所要說的是,當你辛苦工作,為家庭累積財富改善經濟狀況時,你明明渴望多接一個單,多掙一分錢,又礙於情面不好意思掙親戚朋友的錢時;當你的無底線退讓已經明顯影響你家庭幸福質量時;當你的付出是抱著對回報的期望時,你就該想一想,你是不是在用強大的超我限制自己,你有沒有做到身心合一做自己。

9

因此,朋友,你想做一個有自我價值感高的,自信自尊的人嗎?你想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的快樂自己主宰,而不是建立在外界的評價體系上嗎?

那就樹立起自己的邊界,做一個既與世界有交集,又有自己獨有的空間的人,做一個在自己的世界「見外」的人吧。

先愛好自己,再愛到他人。尊重自己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標明價格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身心合一做自己才能擁有自我,才能由內而外地幸福!

樹立邊界,談錢不傷感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傑嬌讀書修行 的精彩文章:

父母就是孩子的命——《芳華》觀後感

TAG:楊傑嬌讀書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