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書法軟綿乏力?那是你沒合力!

書法軟綿乏力?那是你沒合力!

合力,是字的各個部分之間的構築形式所表現的一種力感。

柳公權的《神策軍碑》中的「臣」字,頗不同於一般,左邊一豎如頂著千斤的壓彎了的立木,其右側有三橫與這根「立木」相靠,似乎在拽著它不使傾倒.右側的兩個短豎寫成兩個長點,一向左斜,一向右斜,與那根有的立木也形成一種矛盾關係,矛盾中有衝突,這就表現出力量與動感。

再看柳體一個「下」字,一橫甚長,寫到末端重重頓,一豎起筆處帶尖,重重一切後下行豎旁的一點若是放下,便顯得無力,現在寫在稍上部分,與橫、豎貼近,三者便形成一種合力。這不由地使人想起雜技舞台上一個場面:一人頂著高高的木杠,木杠上的演員在上面做各種表演。這是力的合成、力的姿式,靜態中顯出動感,不平衡處有了平衡。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中的「之」字前三筆寫成合抱的三點,其間似乎有一股無形的拉力,最後一捺,如入水的蒿子在撐船前行。

「有」字上半部分橫斜其勢,下邊的「月」字的兩豎順著這勢呈弧形,合成一種力量。

「眾」字中間似乎有一個無形的軸心,上邊的點及下半部分的豎、撇、捺則圍繞這個軸心向外輻射,也形成種合力。

黃庭堅的行書字體常常有意地將帶有橫、豎、撇、捺的部分盡量向四外伸展,項穆認為黃字「伸腳掛手,體格掃地」,此言差矣,他不明白這正是黃字的優點所在,他要用這樣的伸腳掛手、借落參差,來造成字的合力與體勢。

書法思考◎有益分享

發現書法的美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思考 的精彩文章:

中國最早的書法字典,極盡文字內涵
柳公權的「丑書」,緣何排名天下第六?

TAG:書法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