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元璋18年統治起義百次,為啥他愛民卻造成人們的反對

朱元璋18年統治起義百次,為啥他愛民卻造成人們的反對

從洪武元年到十八年的18年里,各地農民起義高達百次以上,當代學者楊一凡先生曾說「一個新王朝建立之初暴發這麼多的農民起義,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上是創紀錄的。」

雖然,我們不能由此說有多少老百姓反對朱元璋的治國。但是,以今天的眼光看待:朱元璋並不僅僅是對官員「反腐」在「用刑過重」,對於百姓甚至其中的草民也同樣「用刑過重」。

他的統治最大的問題是:希望對全民進行統一治理,按照自己的想法給老百姓安排一個他認為的好日子兒,從而忽略了人們的生活習慣,以及時代可能發展。用一個人的理想替代所有人的理想,他把問題想得簡單了。

朱元璋18年統治起義百次,為啥他愛民卻造成人們的反對

朱元璋作為一名「草民」出身的皇帝,他深知官員、土豪劣紳欺負百姓會引發造反,也深知二者聯合起來會侵害國家的稅收以及統治,因此,對官員、地主豪強進行了嚴厲打擊。然而,作為封建統治者皇帝,他也必然要對「草民」進行管理。

因此,文武官員、地主、草民,還有諸如出家人(上文提到的剷頭之會)、商人(朱元璋歧視商人的政策應該是眾人皆知)、農戶鹽戶灶戶等同樣都被嚴格限制在某一地區內。可以說,所有層面都在「嚴刑峻法」之下,所以,他們的反抗幾率也就很多。

他認為這種治理方法是好的,同時也有許多人這樣認為。但俗話說「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你不能要求所有人「一個(也可以說幾個)思想、一個生活」。

朱元璋18年統治起義百次,為啥他愛民卻造成人們的反對

即使你的思想是為了老百姓好,也不會得到人們的認同。朱元璋認為大海危險,這種危險並不僅僅是說自己的政權,而是海員生活的危險。例如:《明太祖實錄·卷145洪武十五年五月》中就有這樣一條記載:

昔遼左之地,在元為富庶,至朕即位之二年,元臣來歸,因時任之,其時有勸復立遼陽行省者。朕以其地早寒土曠人稀,不欲建置勞民。但立衛以兵戍之,其糧餉歲輸海上,每聞一夫有航海之行,家人懷訣別之意,然事非獲已,憂在朕心。至其復命,士卒無虞,心乃釋然。近聞有溺死者,朕終夕不寐,爾等其議屯田之法,以圖長久之利。

這條兒記錄可以透露出,對於遼左的土地,朱元璋仍然是以「農業為本」作為思路,在古代社會凡是對農業生產不利的地方基本不會被重視。所以,我們會看到:明朝的實際統治區依然是較為試用農業生產的地區。

朱元璋18年統治起義百次,為啥他愛民卻造成人們的反對

與本文直接相關的是這句話「立衛以兵戍之,其糧餉歲輸海上,每聞一夫有航海之行,家人懷訣別之意,然事非獲已,憂在朕心。」「近聞有溺死者,朕終夕不寐,爾等其議屯田之法,以圖長久之利。」

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是真的同情海上人民(包括軍人),他覺得在海上太危險了,但不知道有些人正是喜歡這種海上的危險。人和人是不一樣的!

朱元璋對江西人印象不好,專門曉諭百姓:不關自己的事兒不許告狀

朱元璋反腐為啥導致民間形象不好?兼論因戲耍馬大腳殺民傳說

朱元璋對百姓的大愛與剷頭會的殘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古談今 的精彩文章:

雍正抄年羹堯時發現一本書,由此竟發現一場由貪腐引發的殺戮大案
為什麼說晚明必亡,不是一個皇帝一個大臣能扭轉的

TAG:坐古談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