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2001太空漫遊》50周年:一部電影和一整個時代

《2001太空漫遊》50周年:一部電影和一整個時代

安妮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出品 | 公眾號 QbitAI

很難想像,現在大眾對人工智慧的很多印象,其實來源於半個世紀前的一部科幻電影。

1968年的4月,這部影片在美國上映。

在阿波羅還未登月發回第一張太空照片時,它已經描繪了一片緩慢、優雅而沉寂的太空,還有一個忠誠卻悲劇的人工智慧——

它用142分鐘預言了人類50年科技文明的發展線,成為當代科幻片的開山鼻祖、教科書式的典範。

還是它,啟蒙當今深度學習大牛Yann LeCun走上AI研究之路,啟發了蘋果的整個產品線……

它是《2001:太空漫遊》,今年整整50周歲了。若影片的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還健在,老人家應該剛好80周歲。

庫布里克

哈爾殺人

影片開頭五分鐘沒有畫面、沒有對白的黑暗,有如宇宙般無聲和縹緲。冗長、晦澀、哲學,是電影給人最直觀的感覺。

給觀眾留下最深印象的敘事線,莫過於人工智慧「殺人事件」。

這段的主線講述了在2000年,人類在月球上發現了一塊向木星發出強烈信號的黑石,美國政府便派出飛船前往木星查看。這艘飛船上個有兩名宇航員,3名處於冬眠狀態的科學家,和一台叫HAL9000(哈爾)的超級計算機。

超級計算機HAL9000

有一天,哈爾警告太空船通信系統的AE-35組件將有故障,宇航員檢查後發現並未有異常,他們推測哈爾做出了錯誤預測。這次太空之旅逐漸變得可怕起來,因為哈爾9000之前從未出錯過。宇航員有些驚慌,兩人想要關掉哈爾。

全劇的高潮在宇航員大衛和哈爾展開殊死搏鬥時來臨。對超級計算機來說,被關掉就意味著殺死它,為了完成任務,哈爾先發制人殺死了沉睡的科學家和一名宇航員。存活下來的大衛最終制服了哈爾,只身前往木星。

人工智慧哈爾9000,從此也成為惡毒、冷酷人工智慧的代表。

世紀預言

1997年5月,當深藍首次戰勝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時,整個世界震驚、訝異、唏噓,人類對人工智慧的惶恐似乎達到高潮。

對當時來說,AI打敗人類,是人類種族史上不可饒恕的敗筆。可是,在深藍戰勝卡斯帕羅夫的20年前,2001中已經描繪了人類與哈爾下棋,但被哈爾打敗的場景。

宇航員和哈爾下國際象棋

不只下棋。

當你真細細盤點整個影片中對未來的描述有多少已成為現實時,你也會驚嘆這部電影的想像如此精準和超前。

無論是實時影像電話,還是那個酷似當今iPad的平板電腦——

亦或是已經常態性存在的太空站——

靠語音識別的登陸系統——

還是已經有情緒的AI程序哈爾……庫布里克想表達的未來,已經遠遠凌駕於一般構想之上,而時間軸同一時段上的我國,當時正在經歷文化大革命。

不只是預言,2001確確實實也影響了一些科技產品的研發,比如——蘋果

2001年,蘋果在開發一款MP3播放器,喬布斯心中的定位的理念是,Mac將成為其他產品的中心基站。

絞盡腦汁的獨立文案創意人Vinnie Chieco靈光一閃,突然想起2001中的一句台詞:Open the pod bay door, Hal(哈爾,把分離艙的艙門打開)。

影片中的Pod分離艙

Vinnie驚喜地發現,電影中太空船放出的小飛船「Eva Pod」,與Mac和MP3播放器之間的關係有異曲同工之妙。

自此,iPod誕生。

電影背後

如果說庫布里克是台前的策劃者,那麼這部影片的成功還離不開兩名重要的幕後策劃者,人工智慧先驅Marvin Minsky(馬文·明斯基)和原著小說的作者亞瑟·克拉克

MIT教授明斯基曾和其他兩人共同策划了1956年達特貌似的那場人工智慧主題會議,這次會議現在一直被認為是人工智慧研究的起始。

人工智慧先驅Marvin Minsky

明斯基是2001影片的顧問。當庫布里克執導2001時,他前去請教明斯基,電影里的人工智慧哈爾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原來有一個裝飾著彩色標籤的計算機,庫布里克問我,您覺得這個怎麼樣? 」在接受雜誌採訪時明斯基回憶,「我說我認為這個計算機不應太過複雜,實際上應該只由許多小黑盒子組成。」後來,庫布里克把原來的裝飾撤掉,設計了影片中的HAL 9000。

對了,電影上映後的一年,年僅42歲的明斯基獲得了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最高獎:圖靈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榮譽的人工智慧學者。

電影背後另一位功不可沒的人物,是原著的小說家亞瑟·克拉克。

和海因萊因,阿西莫夫並稱為「世界三大科幻小說家」的克拉克是一名科幻大師,他在1945年提出了3顆衛星覆蓋全球衛星通訊系統的設想,1967年科學家們才研製出來。據說自此之後,世界通訊衛星組織每年還要向他支付象徵性的專利費。

小說作者亞瑟·克拉克

站在1968年的背景下看這部電影,無疑給當時公眾的認知帶來了強烈衝擊,也啟蒙了不少的懵懂的少年——比如LeCun

深度學習大牛Yann LeCun在接受採訪時曾多次表示,是這部電影啟發了自己。

「好萊塢電影描繪的大部分場景都很可怕,但我喜歡《2001:太空漫遊》中的HAL,並不是因為它變成了瘋狂的殺人狂魔,而是因為看電影時我只有9歲,並因為這部電影而深深迷上了AI。」LeCun曾這樣評價。

當時,還在上初中的LeCun開始對科技和宇宙感興趣,而《2001:太空漫遊》中智能機器、星際旅行、人類進化等讓LeCun著迷。

也正是因為自此之後對機器智能的概念感興趣,後來選擇了電氣工程,然後一步步走向人工智慧最前沿的研究。

致敬

50年來,無數的文學與影視作品在向《2001:太空漫遊》致敬。

《機器人總動員》里掌管飛船運營大權的機器人Auto,堅持執行「不論如何都別返回地球」的程序指令,將人類船長囚禁起來。

《機器人總動員》里的Auto

《星際穿越》里的可以隨意調節幽默度的機器人Tars,方正的外形和哈爾神似。

還有通篇向2001致敬的《星球大戰》、《蟻人》、《蘭戈》……甚至中國的科幻小說家、《三體》的作者劉慈欣。

在此前接受採訪時,劉慈欣坦言,克拉克的小說符合大眾心目中科幻的形式,作品則呈現出廣闊的視野、絢麗的想像力,還有深遠的哲學思想。

「也是克拉克讓我產生了寫科幻的念頭,」劉慈欣說,「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對《2001:太空漫遊》的拙劣模仿。」

影片的結尾,主人公大衛幻化成群星包圍的嬰兒,重回浩瀚的宇宙星辰。

人工智慧於人類當前的認知,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宇宙星辰呢?

最後,一起回憶下吧~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加入社群

量子位AI社群16群開始招募啦,歡迎對AI感興趣的同學,加小助手微信qbitbot6入群;

此外,量子位專業細分群(自動駕駛、CV、NLP、機器學習等)正在招募,面向正在從事相關領域的工程師及研究人員。

進群請加小助手微信號qbitbot6,並務必備註相應群的關鍵詞~通過審核後我們將邀請進群。(專業群審核較嚴,敬請諒解)

誠摯招聘

量子位正在招募編輯/記者,工作地點在北京中關村。期待有才氣、有熱情的同學加入我們!相關細節,請在量子位公眾號(QbitAI)對話界面,回復「招聘」兩個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量子位 的精彩文章:

Uber再受萬點暴擊:亞利桑那州無限期吊銷其路測資格
自編碼器是什麼?有什麼用?這裡有一份入門指南

TAG:量子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