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剛柔並濟方為正道,垃圾分類法律體系亟需構建

剛柔並濟方為正道,垃圾分類法律體系亟需構建

一個有態度的公眾號

據中國環保在線統計,2000年左右,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產量已經突破1.4億噸,並以每年約8%的速度增長。

到了2017年,城市垃圾數量已經超過2億噸,加上縣城、村鎮等產生的垃圾數量,我國生活垃圾產生量每年在4億噸以上

焚燒、填埋、生物處理……無論哪種處理方式,都多多少少面臨著些許難題。

作為放錯位置的資源,垃圾無害化處理必須建立在資源化的基礎之上。而垃圾資源化處理的前提則是垃圾分類。

在國際範圍內,垃圾分類都被公認為破除「垃圾圍城」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判斷一個國家和地區民眾素質的標準之一。

按照「三化」(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原則,對垃圾進行分類,可以變廢為寶,達成經濟、社會、生態三重效益。

2000年開始,北京、上海等8個城市開展垃圾分類收集工作試點,標誌著我國垃圾分類工作的正式啟動。18年的試點對我國垃圾分類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效果不盡如人意,不少地方的垃圾分類仍舊原地踏步。

據中國環保在線分析,我國生活垃圾分類探索多年,未獲實質性突破,除了公眾參與分類意識薄弱之外,法律法規標準的缺失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而法律層面的短板又主要體現在:現行法律沒有對垃圾分類做出強制性規定,相關的技術標準與規範也不甚完善,缺乏實際可行的操作性。

至柔,則不立;至剛,則易碎。剛柔並濟,方為正道。

中國環保在線認為,在推廣垃圾分類的過程中,柔性激勵手段必不可少,但剛性手段進行約束同樣必不可少。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等各個環節進行法律層面的規範,明確各個環節部門的責任,才能確保垃圾分類的真正落地。

2017年3月30日,發改委與住建部聯合發布《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明確指出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在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

時隔一年,2018年4月18日,作為垃圾分類第一批試點城市的上海正式發布《上海市2018-2020年環境保護和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針對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明確了「繼續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和「完善生活垃圾末端處置體系」等共5條具體要求。

不難看出,垃圾分類的「強制性」血液正自上而下流淌,很快將遍布全國。不過多位行業專家提醒,需要注意的是,垃圾分類的推廣普及不能犯「一刀切」式的錯誤,全國範圍各地情況不盡相同,需要因地制宜。

所以在進行垃圾分類法律體系構建時,我們建議,鼓勵垃圾分類起步早、較為成熟的地區總結經驗,先行探索,推動立法進程;其餘地區汲取經驗與教訓,結合本地實際進行推廣,真正形成獨一無二的生活垃圾分類形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保在線 的精彩文章:

一季度銷量迎來開門紅,新能源汽車供需齊增長

TAG:環保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