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無情懷,不文藝

無情懷,不文藝

等了一個多月

把蘇州的冬天趕走

又猝不及防地遇上夏天

終於等到了沖洗好的膠片

我有一個膠片機 年紀跟我差不多大

是我爺爺買的

他說 因為我的出生 想要記錄我的成長

於是一張張膠片里 印刻著一種叫歲月的色調

等我再看照片時 我好像能看到按下快門的我的爺爺 我的爸爸 陪伴我長大的人們

2003年

高考這件事把我壓抑了太久

就想做點古怪的事情

於是就想到把這個老古董翻出來

自從數碼相機問世之後

我想這台膠片機大概已經隱退近十年了

其實我知道 很多跟我差不多大的朋友家裡應該都會有膠片機的

但其實對膠片機能有熱情的我們這一代人

很少很少

所以我說自己古怪 重拾被時代拋棄的東西

但自己覺得不亦樂乎

我去買膠捲 買電池 裝膠捲 不知自己拍到了什麼的情況下拍完36張 再倒帶

送去沖洗

慢慢悠悠 冗長繁雜

說實話有些不適合我這個急性子

但竟然我很享受這個過程

FUJI C200

裝膠捲

我相信在這樣一個普通又快速的社會中

尋找美而疏離的東西越來越難

膠片自身的顏色 不同於」所見即所得「的數碼相機

所以再撿起膠片機算是我想要復古一回

想要脫離數碼相機 脫離效率至上

在等待的過程中 也會有美感

因為與真實疏離 總會讓人的熱情慢放 延長

暑假對膠片的接觸 為後來的故事作了鋪墊

遇上專業課老師曾老師 他是個膠片機玩家

曾老師總說 膠片機照出來的照片是有層次的

膠片本身營造出來的氛圍 也不太需要現在的後期技術

其實膠片是一個返璞歸真的東西

(圖源於曾老師)

(我用單反拍攝)

其實放這兩張照片是用來對比膠片機與數碼相機的區別,而我所說的層次就是花瓣的紋路。膠片機的立體感相對來說較強。對於照片的差別,我在這裡只是提一句,個人的感知力不同,並不作審美導向。

我在徵得曾老師同意後,在這裡引用幾張他的照片,未經後期處理,全由膠片機拍攝。

最後來聊聊洗膠片吧

曾老師給了我們一個平台

來了解沖洗膠捲

我後來拍了他洗膠捲的全過程

大致可以總結為

顯影

停影

定影

其實說起來膠片的本質我覺得離不開這三件事

但是沖洗過程中的方方面面的細節 才是考量一個人技藝的地方

什麼事情的本質都不難

貴在熟能生巧

(我在拍攝洗膠捲的過程)

(就是利用這台機子將洗好的膠捲放大曝光到相紙上)

(放大照片)

(顯影ing 我在慢慢變清晰>

(風乾 條件簡陋 )

十一還想跟你們分享一個很拉風很復古的膠片機

(機身)

(所呈現的是反向畫面)

相機是曾老師的 他還有好多好多相機

每次上課都帶不一樣的

洗相片還是我拉著曾老師給我開的課

就剩我一個人在暗房

配著藥液 反覆試驗曝光時間

曾老師在旁叮囑

我也在紅光中 感覺到洗照片的滿足

我還在看著照片慢慢變得清晰

曾老師 笑著說 我看你對膠片還挺感興趣

像個文青

我正準備說 老師你年輕的時候也是個文青吧

還沒等我說出口

他復又開口 我就不是文青了 我就是負責把你們領進門 為喜歡膠片攝影的同學提供力所能及的理論和實踐知識

修行 還得靠個人

突然感覺到壓力

熱情很重要

要不是我暑假拾起膠片機

我今天也不會站在這洗膠片

可是單靠熱情 做不了持久的事情

曾老師總是想帶一幫同學玩玩膠片

看得出來 能堅持的同學應該不多

我也不敢說我能堅持

只希望自己能時刻提醒自己 別淺嘗輒止

我記得曾老師說過導演諾蘭至今使用膠片拍攝電影

但為什麼諾蘭的電影在中國放映的時候

看起來並沒有膠片的感覺

是因為中國已經沒有了特殊的膠片掃描放映技術

我一直覺得中國人缺乏情懷這種東西

新興的東西一進來

舊的東西很容易被遺忘 甚至乾脆地摒棄

但是快不一定都是好的

有時候逆著潮流而行

那叫做情懷

而在文藝創作中

我覺得情懷是一部作品的血脈

時而舒緩時而沸騰

不一定靠著情懷吃飯

但是無情懷 不文藝

最後

膠片機是小眾的東西

玩膠片就像體味生活

過日子也是這樣的

總是慢條斯理佔得上風

高效固然是個好詞

可是它 沒有人情味

希望你們的生活 過得有滋有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rooklyn和十一 的精彩文章:

TAG:Brooklyn和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