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玄宗為什麼要在安史之亂後讓出皇位?

唐玄宗為什麼要在安史之亂後讓出皇位?

有句話說的好,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對於這一問題的解答也是如此,我們首先要來考慮,唐玄宗是在安史之亂後「讓」出皇位的嗎?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新唐書》、《舊唐書》以及《資治通鑒》這幾部權威性較高的史書入手,來看看唐玄宗之子肅宗是如何登基的。這幾部史書對於當時事件的描述是基本一致的,在那時,玄宗被迫幸蜀,當時的太子也即肅宗隨行,行至馬嵬之時,當地父老肯請太子留下來討伐逆賊,在這樣的局勢之下,玄宗繼續西行避賊,太子則率兵留了下來到北邊參與戰事。當太子率兵到達靈武之時,裴冕、杜鳴漸等大臣進言要求太子即位,太子於多次推辭之後最終接受,在靈武登基,是為肅宗,在這之後,才將消息傳到蜀地告之玄宗,玄宗得知消息後才命人將冊書送到了靈武。

由這樣的過程我們可以知道,玄宗的遜位、肅宗的上位實際上很大可能並非玄宗的本意,如若玄宗早有「讓」出皇位的打算,那麼在命肅宗北上討賊之時就該有所表示,而史書的記載很明確地告訴我們,肅宗即位是一件先斬後奏的事件,肅宗先於靈武登基,此後才派人到蜀地通知玄宗,玄宗無奈之下只能認可,繼而幫助肅宗把該走的流程走完。關於這一點,《新唐書》表現地很明確,內稱:「癸巳,靈武使至,始知皇太子即位。丁酉,上用靈武冊稱上皇,詔稱誥。己亥,上皇臨軒冊肅宗,命宰臣韋見素、房琯使靈武。」可見,唐玄宗並非於安史之亂後主動冊立肅宗的,「讓」出皇位一事無從談起,是一個偽命題。

而肅宗之所以能順利策劃登基,與玄宗在安史之亂後權威的跌落有關,安史之亂的爆發實際上與玄宗晚年的昏庸是密切相關的,耽於享樂、所託非人的玄宗在安史之亂後權力實際上已經被架空,被肅宗取代也只是早晚的問題。

8評論

歷史研習社 歷史問答專家04-28 14:15

34贊

安史之亂爆發後,潼關很快失守,唐玄宗李隆基帶領皇親國戚和部分近臣逃出長安。走到馬嵬驛的時候,軍士嘩變,楊國忠被殺,楊貴妃也被縊死。第二天,當唐玄宗率領人馬準備繼續西行的時候,當地百姓出來阻攔。唐玄宗猶豫很久,最終留下太子李亨「宣慰父老」。後來,李亨在靈武即皇帝位,就是唐肅宗,尊李隆基為上皇天帝。

圖註:馬嵬驛軍事嘩變

李隆基在西行的路上並不知道李亨已經即位稱帝,還一直以皇帝的身份發布詔令。當來自靈武的使者告訴李隆基李亨即皇帝位的消息後,李隆基說:「吾兒應天順人,吾復何憂!」四天之後,李隆基宣布:「自今改制敕為誥,表疏稱太上皇。四海軍國事,皆先取皇帝進止,仍奏朕知,俟克複上京,朕不復預事。」標誌著李隆基正式讓出皇位,承認李亨的皇帝地位。

圖註:唐玄宗李隆基畫像

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一般情況下是不會讓出最高權力的。那麼,李隆基為什麼會讓出皇位呢?

第一,在安史之亂的打擊下,李隆基的威望一落千丈。雖然李隆基在位期間唐朝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但安史之亂的爆發,使得被盛世掩蓋的各種危機都顯現出來。潼關失守後,「百官朝者什無一二」。李隆基宣布要御駕親征,也沒人相信。在西行的路上,跟隨李隆基的人紛紛逃跑,普通百姓也指責李隆基的種種失誤。馬嵬驛軍事嘩變後,李隆基親自出面「慰勞軍士,令收隊,軍士不應」,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李隆基喪失了軍心民心。

第二,在混亂的局勢下,李隆基自己已經沒有什麼號召力,他迫切需要用另一個人的威望團結全國的力量,最合適的人選就是太子李亨。馬嵬驛父老的挽留,使李隆基意識到自己也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楊國忠。他堅決不肯留下,而是讓李亨留下撫慰人心。結局是「父老共擁太子馬,不得行。」李隆基在「使人偵知」這樣的情況後,說了兩個字:「天也。」又派人對李亨的隨行軍士說:「太子仁孝,可奉宗廟,汝曹善輔佐之。」

圖註:唐肅宗李亨畫像

第三,當了四十多年皇帝的李隆基有著高超的政治手腕。他清楚地知道,大敵當前,李唐政權最需要的是團結。當他得知李亨真的即皇帝位以後,儘管心裡有諸多不情願,但還是例行公事般地頒布了《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詔》和《皇帝即位冊文》,相當於是後補了讓出皇位的手續。如果李隆基得知李亨即位後仍然不肯放棄皇權,那麼李唐政權將會「天有二日」,出現內訌局面,使安史叛軍從中得益。

綜上所述,李隆基讓出皇位是在特殊形勢下對既成事實的認可,是一種被動的然而卻是正確的選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史之亂 的精彩文章:

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何還能延續百年?唐玄宗讓後人讚頌
唐宣宗李忱一枝獨秀、勵精圖治,再現「中興」時人稱之「小太宗」

TAG:安史之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