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任他逆風嚴霜 自有春風消息

任他逆風嚴霜 自有春風消息

東亞文明是「竹子文明」,這是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調查了中國的科技史後得出的結論。

外國人看中國,向來角度特別。無論是文人雅士最愛的「歲寒三友」(松竹梅組合),還是「花中四君子」(梅蘭菊竹組合),竹都佔有一席之地。它不僅是綠植,是景觀,更深度介入了我們的文字、科技、文藝和日常生活。

蘇東坡說,「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不可一日無此君的,何止蘇東坡。

魏晉名士王徽之,史書說他「卓犖不羈」,卻對竹子情有獨衷。他看竹子時會發出嘯詠聲。嘯詠是當時的時尚,名流們聚會時高興了會吹口哨,這種尖利的聲音被稱為嘯詠。

他借住別人的房子,也要讓僕人在院子里種竹子,僕人說就住幾天,何必麻煩。王徽之指著竹子說:「何可一日無此君」。

受文人雅士的影響,古時美好的生活,講究居有竹,正所謂「窗前一叢竹,清翠獨言奇」。

竹林七賢之後,人們常把竹子與文人風骨聯繫起來,連竹筍也成為高雅的食物。從一種植物上升為審美對象和文化意向,皆因竹子的特性與賢人很像。

古人總結了竹之七德:竹身形挺直,寧折不彎,是曰正直;竹雖有竹節,卻不止步,是曰奮進;竹外直中空,襟懷若谷,是曰虛懷;竹有花不開,素麵朝天,是曰質樸;竹超然獨立,頂天立地,是曰卓爾;竹雖曰卓爾,卻不似松,是曰善群;竹載文傳世,任勞任怨,是曰擔當。

在托物言志的詠物傳統下,竹「值霜雪而不調,歷四時而常茂」的自然屬性,常被用以比喻不畏艱險、風骨倔傲的人格精神,竹也因此在傳統文化中形成了君子形象,獲得經典化了的象徵意義。

蘇東坡說「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當他以六十高齡被貶黜儋州,橫渡海峽從此遠離廟堂,卻看到海南遍地一叢叢的麻竹時,定是老懷大慰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這個季節看見春天
基於實時工業乙太網的多軸運動控制系統應用分析

TAG:全球大搜羅 |